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皖江情怀

正文 卷五十六 金山寺禅之正宗 古泉冲太子被冤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金山寺位于龙泉乡团月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有重建,总占地面积六千六百平方米,现有房屋二十间,建筑面积五百平方米,常住僧人一名。金山寺坐落于大龙山脉系,皆靠李二中金山辟之脚下,周围竹本长青,四季风景喜人,龙共足庙边的龙井水,更加独特又温泉,昔日称其为“仙丹”水。今经省矿物研究所之检测,乃是优质矿泉水之材,又是原龙泉公社美称之起源,是坛地境内佛教圣地之一,其声誉可与九华,三礼并举之。金山寺是明代建筑,是禅宗之正宗。它是坛地境内佛教圣地之一,其声誉可与九华,三礼并举之。寺庙建筑和周围景点大都是后来重建的,景色宜人。明崇祯帝曾亲笔题写“金山禅寺”。相传和侍讲学士刘若宰有关。金山寺原有青石道c石塔等别具风情的建筑,气势磅礴,庄严和谐,古色古香。它和三祖寺遥望而立,瑰丽璀璨的艺术和独特深厚的佛教文化交相辉映。山川秀美c人杰地灵的金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山景巧夺天工而古皖文化源远流长。相传当年的刘若宰学士曾在此潜心修学,展荡慧思,许下鸿愿,终遂其怀。金山寺在朴实无华的传说中,隐隐透视出历史的原真。庙宇前香火弥漫,历经时光印染,时代变迁后,更为恢弘壮观。自然的神韵经山c庙宇c树木凝结得圆满而精湛。佛教厚重的蕴涵召唤着人们内心的宁静与纯粹。人们脱离世俗的皈依欲望,在这里得以安宁。

    我在山野残垣碎瓦中,隐约了解到寺院的沧桑历程。但它和别处的金山寺有无关系,我已不得而知。当年的金山寺寺庙雄伟灵光,晨钟暮鼓里,梵声氤氲。因此来者皆虔诚拜谒,虽然施者众多,但秩序井然,自然肃穆繁荣景致。之后,随着岁月的流逝,金山寺遭到了战祸劫难,只剩下遗弃的断碑残瓦孤独地躺在那里。后来,在破四旧c毁庙宇的运动中,全部被毁。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山禅寺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佛寺灵光笼苍茫,神佑真主再辉煌。后,当地群众与佛有缘,有善心感动,重建碑石建筑,立意作大功德,重修了金山寺。它在香甜惬意的日子里,诱惑着游人,走过那灿烂的黎明日落。

    金山寺复兴后,建筑溢彩,塑像栩栩如生,引起了当地人们极大的兴趣。寺院内石雕c砖雕c木雕一应俱全,殿堂中雕梁画柱c流光溢彩,各尊神仙姿态各异,殿堂里塑像威严肃穆c形象逼真。每日施者川流不息,访者如织。盘诘情由,会情缘迷空,他们就这样享乐和灭苦的期求着。寺内和尚更是潜心修行c诚着诵经c全心仰佛c竭力谱渡众生。这里渐渐繁华热闹了起来。金山寺虽然失去了历史的那份灿烂,但是基本恢复了原貌。我从懵懂的佛学中走来,确实对佛教方面没有较深的理解,但从僧尼的善意心态,仿佛看到了人生的本真。这里虽然没有陶潜笔下花草烂漫的胜景,也没有农人自由耕作的那份怡悦,但我从历史的古文化中似乎洞察到人们追求和谐c憧憬友善环境的平静心里。

    古泉冲的传说。龙泉乡月北公路东面的古泉冲,流传着一个传奇的故事。很久以前,皖水河里住着老龙王一家,掌管皖南一角的施雨。老龙王贪婪无比。龙王太子却心地善良。一天,老龙王请求玉帝将怀宁变成一片水域,供他游玩嬉戏。玉帝不察详情,使命令赤脚大仙把皖南大别山的余石,堵住皖河的水,形成人间沧海,鸡叫前必须完成任务回到天庭。这事被善良的龙王太子知道后,眼看怀宁许多秀丽的风光就被淹没,勤劳朴实的人民要被淹死,非常不安。得想办法不让赤脚大仙堵住皖水河,起码应放在皖水河上游。怎样在皖水河上游截住赤脚大仙,不让他再往下背山呢?他想,大仙到皖水河上游,肯定饿了,想办法拖住他不往下游走就行了。于是他便在皖水河水源处,给赤脚大仙准备了香喷喷的米饭。赤脚大仙本应连夜赶才能完成任务。他一想离鸡叫还早,吃了饭再赶也不迟,把山往地上一放,就开始吃饭。刚吃过饭,正准备赶路。这时,龙王太子跑到一片大山背后,学鸡叫引起了所有的鸡都大叫起来,赤脚大仙一听大惊,这是玉帝给他限制到凡间的最后时刻。他连忙往天上逃去,并且打翻了锅灶。一些烧过的火炭掉在地上把水源都烧干涸了。至今这一片地方水源贫乏,只能种玉米c小麦,插山芋。他背的那山就长成了天柱山。据说现在,当地的鸡还有前半夜就开叫的。赤脚大仙回到天庭以后,玉帝知道他未完成任务及其原因,把他贬为凡人,到南山嘴附近居住使他及其后人永世没有田种,没有米吃。赤脚大仙及其后代在这里辛勤劳作,勤劳耕种,过着清贫的日子。“我家住在怀宁县,裤子枕头褂子垫。”人们鞋子就更没得穿了,因为是赤脚大仙的后人呀!王皇大帝对龙王父子大发雷霆,把他父子俩关入南山背后的深洞,永世不得出洞。古泉冲因此得名。老龙王对龙王太子非常不满,说太子大逆不道,父子各据一池,老龙王住大龙池,龙王太子住小龙池,互不相往来。相传大龙池就在龙泉乡的古泉冲里,小龙池就在毗邻的温桥乡的龙池庵里。天长日久,老龙王逐渐醒悟,父子终归和好。他们共同建设龙泉洞天,把龙泉洞建设得鬼斧神工c奇秀壮观。洞内筑出一层层河沙梯田,默默地为赤脚大仙后代祈祷和祝福。他们的行动感动了上天,玉帝最终准许龙王父子每年出洞一次。有一年夏天,有人曾在洞外珠流河与皖水河相连处的浑水中,见老少两龙相互嬉戏呢。

    古泉冲龙泉乡月北公路东面的林业村。它有着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当人们的思绪随风飘荡的时候,总想寻找一份宁静,总想寻找到梦的寄托。在生活的不如意,命运的坎坷浮沉中,勤劳而善良的人们欲降龙,换天地,是自然而然的事。人们善良易感的心灵,在无数次摸爬滚打,反思终结悟醒后,才会流露出恬淡与超脱。我感叹造物的神奇,对生命和自然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我凡夫俗子的眼光,无法看见自然与神明的相契相知。但是我可以凭着善良的本质,去爱护万物的神奇,去体验生命的瑰丽,去享受人间的温暖。人生如戏,幕合幕启,无论精彩或者拙劣,都有固执的守望。这里的山泉滴露,不再随性随缘,不再心灵淡然。它们甚至盼望着千江有水千江月。

    据宋代史书记载:“怀宁县多智山产茶,采为贡。”民国四年《怀宁县志》亦载:“古泉冲有茶园,居民多以种茶为业”。县內又有“古泉庵水,独秀山茶”之说。这里连绵不断的山脉,像弯弯曲曲的长龙。漫山遍野的茶叶梯田,闪烁着七色光芒。茶园茶叶嫩绿,春意盎然。在阳光照耀下,茶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从远处看好像茶叶上镶嵌着宝石。茶叶在水珠的衬托下,也更加显得翠绿。茶叶可以开摘时,人们便背着竹篓或搭肩袋,高唱采茶歌(黄梅调),依次采摘茶叶。不久,茶树上又不断地抽出新的枝条,又长出新的嫩绿的叶子。茶叶把太阳光遮的严严实实的。新的叶子又不断地展示着新生命。到冬天,茶园却盛开着茶花,就连十里以外也能闻到清淡的香气。还有许多勤劳的蜜蜂,在上面翩翩起舞的采着蜜。这里的人们种茶叶是世代相传的,也是执着和热情的。这种执着和热情,我在经历了人生许多的厌倦和变故之后,才有深刻的理解和顿悟。茶叶能在四季轮回里葳蕤,这在我心上也留下了永远的斑斓。

    龙泉乡的人们成熟而不世故,成功却不虚荣。功德和罪孽,只在一念之间。他们在艰辛困顿与曲折中体验与感悟着。他们用灼热洋溢的纯真情愫,随爱翔舞,随爱泣血。虚妄往往令人绝望,悲凉而缥缈;真实给人以希望,英勇而桀骜。他们一遍遍的祈祷,并豪情万丈地抹去伤痕,建设着新农村。耽溺于缥缈则祸患必至,沉浸于英勇则事业有成。现在的龙泉乡,秋雨绵绵,清馨街衢;深深亭院,花园楼房。或黎明临窗,或阡陌闻兰,赏心而悦目。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人生路口狭窄,我遇见龙泉乡的美景是最美丽的意外。时间会顺着流星的残色坠落,我的记忆却在晃碎的月光中熠熠生辉。我的每一份感动,都会沉淀在岁月的河床。

    龙泉乡的人们向来就有宽容的人格,也有怜悯的同情心。他们会暗自的祷告,或是自我的安慰和愉悦,恳求与嘱咐。人生短暂,恍若一场梦境。我只不过是静静的站在命运的彼岸,相望相见而已。生命中还有许多事情,沉重婉转而不可说。我在人生中也曾默默等待着婚姻的钟声,也曾等待着新生初蹄的洗礼,等待着平凡的生活。我也会在此时经历争吵,伤痛,批评,怨恨,和兀自离殇的孤独黄昏。我在夜临暮至的余晖里,回忆那未曾走远的时光。我回忆起自己冷漠黯淡的眼神与别来无恙的幸福质感。我没在惨烈如葬的七月骄阳下走马,也没在茶马古道的落日里途径天涯。我只在龙泉乡的小山村的落日里,静静的沉默着。我在这浅薄岁月里,也看到了日影偏移,物影渐淡。人间世事不堪凭,我想在滚滚的潮浪中依旧走自己的路。我凡心所向,素履所往,人生如旅,唯求一苇以航。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