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皖江情怀

正文 卷八十五 余阙元帅驻安庆 建设兵团围垦荒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我心中很想,把美丽珍藏下来,留作永远。或是炽烈而无法躲避的阳光下,有万物生灵怒放的酣畅。或是雨水开始落地的瞬间,冲刷中已把生命孕育。这里娇羞的青山绿水间,田园壮阔的景象,分外婀娜妩媚。我想起流逝在岁月里,追逐嬉戏的背影,又回到了少年。我驻足凝望,芦苇塘边,青烟袅袅,微波荡漾,或穿过薄如蝉翼的雾色朦胧,独自荡一叶轻舟,徜徉于长江落日虹。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却独具匠心,而风情万种。这里窗棂明媚,红楼靓影,袅舞沉浮,容颜变迁,等待我的都是温柔。

    我在长江江畔,看那红晕吊染,倾尽柔情。或抚水相思影,指尖滑朱砂。或江上月芽,一世牵挂,温婉在眉间。我在月夜花前,心情虚幻彷徨。我得浊酒一壶,饮尽了斑驳心泪。这里也过有风花雪月的风景,在奔波中苍老的容颜,有过委屈抱怨,自暴自弃,也有过声嘶力竭的呐喊。皖河农场却也有过梦想,如今等来了希望,等来了青春靓丽的花季。这里岁月依旧会沉淀历史,扉页就是人们身影飞舞的画卷。

    安庆专署组织民工根治皖河。一九五七年,在原金潭河至杨树河段截流改道,出现大片河滩荒地。其中靠近保婴洲的一部分,在民国二十六年,属怀宁县湖上乡,至民国三十年,三益圩c同太圩,及西边靠近望江县漳湖镇的部分地区仍属怀宁县。一九五七年冬,专署农业局派专区农科所干部四十人c工人一百名及三台拖拉机在此围垦开荒,兴办“安庆专区皖河青少年农场”。同期,怀宁县派黄龙农场三十名工人也来此处开荒耕种,建立“怀宁县农场”;十二月,怀宁县的天津潭c小河口c江镇c五一等沿河两岸居民,相继迁移来,开荒种地。一九五八年初农业合作化时,怀宁县将移民组成七个高级农业合作社;三月,安徽省决定将皖河青少年农场划归省属农场。一九五八年七月,红星c皖河c江镇三个乡所属双河c三益c新光c大联c万吉c中联c永成及县农场的杨树等八个生产大队,三万亩耕地划归皖河农场。九月,青少年农场连同县农场实行场社合并,更名为:安徽省国营皖河农场,下放给怀宁县领导。一九六九年十月,农场改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五团,以原管理区为基础编成四个营c二十九个连队,其中农业连队二十四个。一九七五年八月,兵团撤销,恢复农场(县级)建制,归省农垦局(厅)领导。至此,“安庆专区皖河青少年农场”,彻底脱离了怀宁县行政区划图。

    这里一片荒凉,受苦含泪的双眼,在真实的生活中,在憧憬中开拓c耕耘c播种。人们在每一缕阳光中,每一线生机里,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人们完全沉浸于适度的幸福之中。他们深深感到,和困难作斗争,意趣无穷,其乐也无穷。渐渐地,这里的乡村变得坚实,塘池也不再静然,虽然村寨还稍显破败,但是人们勤劳的性格更加挺拔。这里没有残垣断壁,沟涧剥蚀,等古朴风貌。这里是新生的摇篮,有拂荡的枝桠,和一望无际的原野。这里渐渐褪去往昔的色彩,最后恍若身在桃源洞天,奇景宛若神游瑶池仙宫。人们的一腔痴情,牵念情怀与希翼,也久久弥漫在开拓的美丽故事里。

    安庆市皖河农场,属国有农垦企业。距安庆市主城区仅十八公里,距石牌城区二十公里,与石牌c怀宁c望江三县区相交,东与池州东至县隔江相望与巨网乡相邻,南与望江县漳湖镇接壤,西与石牌毗邻,北面与洪镇乡c江镇乡隔皖河相望。全场土地面积十一点六万亩,其中耕地面积近六万亩,辖区十一个农业分场和部分二c三产业,总人口近三万人。农场以农业为主,畜牧业较发达,二c三产业有粮油棉加工企业c汽车摩擦片等。“金潭河”大米c“皖华”刹车片是农场两大品牌。皖河农场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建场。对外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安九(安庆至九江)公路穿境而过。半小时即可通达安庆市区。原有双河口码头,已停运。随着安庆市城市规划东进c北扩c西出,皖河农场将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安庆市西大门。随着望江长江大桥c江北高速和安庆长江铁路大桥将相继投建,农场区位优势将更加凸现。

    人们禁锢的心灵,渐渐地舒展开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这片蓝天。这也使人们更加坚强,而信心倍增。星光下的万物是那么地真实而不静谧,在夜凉如水中,像一首写月色皎洁的诗,又像一幅波澜起伏的泼墨山水画。这里没有虚伪与杂乱,有的是一份淡定的闲适与包容,一份睿智的灵动与幽雅,庭前花开花落,窗外云卷云舒。我的思绪,随着轻描淡写的风景蔓延着。我把不经意地的凋零,都写进了深爱的诗篇。我和这里的人们一起甜蜜而快乐着。我好像依旧感受到了,这里沧桑千年遗落的美丽,和那逝去的情爱的温度。

    回族定居安庆始于元至正十三年(一三年),由淮西宣慰副使佥都元帅余阙(回族)带家小驻守安庆,这是回族定居安庆之始。清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因避战乱,阿訇马迪顺带领一批回民,由安庆市迁往老洲马家店一带定居(即今皖河农场三益大队)。皖河c长江向来是水旱码头,为盐运c粮运要道,交通发达,商贾云集。正因为如此,回族的一些先民们很早就在这里经商c农垦c定居,生息繁衍。现有农场回民由马c丁c王c斯c梁c哈c方c魏等姓组成。皖河农场回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回族人信仰教,在他们聚居的三益大队,原建有马店清真寺c清真古寺两座。从改革开放以来,三益回民以水稻c棉花为主,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三益清真寺与皖河农场。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和安庆市大南门回民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两地回民的祖坟同在安庆市十里乡茅岭村,从这一点上看,他们同属一个祖先。实际上就是如此,据史料记载,一八五三年八月,时值清朝咸丰年间,为避战乱,阿訇马迪顺带领一批信徒,由当时的安庆城区迁至老洲马家店,也就是现在的皖河农场三益分场,现已相传七代。三益清真寺原名马家店清真寺,始建于一八五三年,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百年古寺历经洪水考验c“文革”扰乱洗劫,几经风雨沧桑,目前是安庆除南关清真寺外保存最完好c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占地面积一千二百五十平方米,其中大殿面积六百八十平方米,一次可容纳二百多名举行宗教活动。清真寺并建有大照壁,气势轩昂,蔚为壮观。清真寺建筑布局为长方形,有讲堂c水房c宿舍和礼拜大殿。大殿具有教典型的近代建筑风格。清真寺,规模西化,造型完美,寺内遍植奇花异草,四季吐芳,是旧时安庆的一处景点,不幸于“文革”时破坏。三中全会以后得以恢复,并增建房屋几幢,设施完备,规模可观。古寺新辉,无论是占地面积c建筑规模,还是历史年代,艺术价值等,都堪称首屈一指。令人称奇的是古寺院内有两棵神奇的树,同是广玉兰,长相各不同,一棵粗而高棵细而短,花开得也不一样。两棵树相互缠绕,显得十分亲密,人们称之为“夫妻树”。三益清真寺是安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古寺与皖河农场。皖河农场清真古寺整体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的宫殿或庙宇式,但严格遵从教不崇拜任何偶像的要求。在寺门有“五脊六兽”,但“似兽非兽”c“有眼无珠”,实际上是谷物瓜果的变形。清真寺大门加上两侧的便门,八字墙成扇面状左右伸展。清真古寺式样传统,层次分明。门前立有上马石两方,竖有高旗杆一柱。加上大门的朱漆铜铆,气氛凝重。清真寺石雕斗拱,前与大门,后与大殿互相辉映,错落有致。屋柱支撑,雍容华贵c古雅大方,傲然立于石基之上,雕刻艺术水平高超。大殿是清真寺的建筑主体。建筑形式大体与其它清真古寺相同,用了卷棚式。包括前卷棚和后卷棚,中间高前后低,巨柱方梁,既宽敞又深邃,容纳百十人礼拜也不显拥挤。大殿独具特色,—环扣一环,层层紧扣,一层小一层直到高处,再加上色彩绚丽的几何图案,愈显工艺巧夺天工,建造者匠心独具。这也可以说是在清真寺建筑艺术上,体现出的与中国社会逐渐适应。清真古寺式样,有肃穆的宗教氛围,从外及内又有官衙气派,将异质的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中国宫殿建筑形式中,成为不同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一九五四年,清真古寺毁于洪水。洪水后,政府拨款修缮,基本恢复原貌。一九八一年,拨款七千八百元,按原貌修缮了大殿,并建水房两间。一九八五年,拨款六千五百元,翻盖了大殿寺顶。如今,在党的民族c宗教政策指导下,这座清真寺建筑瑰宝得到很好的维修与保护。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族c宗教工作的重视,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团结,在实现宗教和睦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独特作用。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