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敛财人生[综].

正文 1350.重归来路(28)三合一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重归来路(28)

    林雨桐掐着时辰,这游园下来, 大致得多长时间。开宴的时辰大概是几点, 掐着时间过去就行了。

    这些跟着来的太监宫娥, 不是娘娘亲随的, 此时都已经在贾赦住的那边开宴了, 有专门的管事的管着那边一宗的事。

    林雨桐里外瞧了瞧, 见都各司其职,没有乱的。她就带着丫头, 自己找了个地方猫着去了。

    元春是晚上大概七点才从宫里出来的, 又摆着依仗, 一路慢悠悠的,到府里都八点半了。进了贾家,就是一路走马观花下来,怎么着开宴也得等到十一点前后。

    因此, 她还顺便睡了一个时辰, 起来擦了脸, 重新梳妆之后, 才过去。

    过去的时候, 也才做完诗,正要戏单子点戏呢。

    贾蔷带着一干小戏子, 早已经不耐烦了。小戏子们打从昨晚就没正经的睡,就这么候着。紧跟着又是一个白天, 吃喝拉撒也不能尽兴。好不容易熬到娘娘回来了, 这一等又是两时辰。哪里又有她们坐的地方, 只一味的站着才是恭敬。

    贾蔷更是忙碌。得跟大部分主子一样,熬着迎接娘娘,又不想错过给娘娘见礼。于是从这头跑到那头,又从那头跑到这头。把这十几年走的路,今儿一遭都走完了。

    这边递了戏单子,那头就见林雨桐坐着肩舆来了,他远远的就作揖:“问婶子安。”

    “今儿就别多礼了。”林雨桐摆手就往里面去,回头跟他说:“你只管忙你的去。知道今儿你们忙,全指着你们跑腿呢。”

    贾蔷躬身等林雨桐进去才起身,回头脚下跟生风似的,也不知道忙什么去了。

    林雨桐也不能随便进去,见正点戏了,她就在外面等了等。这边才把戏点好,那边抱琴就低声禀报元春:“珩大奶奶来了。”

    “快请。”贾元春的声音,林雨桐在外面能听见。抱琴出来了,她就往里走。进去要行礼,贾元春忙道:“免了。咱们三不五时的能见一面,哪里来的这么些个虚礼。”又招手叫林雨桐近前来:“我就说之前怎么没见你,你断断不会今儿不来的。”

    “正是因着能常见娘娘,因而我去外面支应了。”林雨桐往前走了两步福了福身,就坐到离元春近一些的椅子上了。

    元春一边是贾母,一边是王夫人。离的很近。

    戏开锣了,各色的菜品也都摆上了案几。咿咿呀呀的唱了起来。林雨桐看着戏台子,耳朵却支棱着听那边贾元春低声跟贾母跟王夫人说话。

    元春先是问宝玉的事,叮嘱说:“不要再去找什么真宝玉假宝玉了,若真是如此,那便是命中注定的。我瞧着,也不是祖母说的那般就憨傻了。只是跟普通孩子一样,横竖也才十来岁年纪。太太的主意就很好,请个先生在家里教他,发奋个两三年,也能下场了。”

    贾母欲言又止,但瞧着娘娘眼里的焦急之色,到底是没有言语,缓缓的点了头。

    王夫人就趁机低声道:“宝玉这亲事”

    元春知道之前的话叫老太太不高兴了,便又笑着主动问老太太道:“老太太喜欢谁家的姑娘?”

    贾母眼里就带了笑:“你姑妈家的姑娘,你林妹妹就很好。只是今儿没来,你没见到”

    “是她?”元春附和就笑:“老太太不知,林妹妹我是见过的。皇后娘娘曾宣召林家女眷入宫,是长姐带着幼妹去的。身形婀娜纤巧的便是吧?”

    王夫人点头:“那孩子生的好,性子也是极为乖巧的。”

    竟是也说了态度,是愿意结亲的。

    元春却沉吟起来:“听闻林家的大姑娘许配给了靖海侯世子?”

    这话是问话,但也是提醒。庶女许配的人家这般好,这嫡女只能是往高处去的。这话没说出来,但是贾母和王夫人都明白她的意思。但元春也没直接说不行,而是道:“既然看中了这么好的门第的姑娘,那更该发奋读书才是。一两年之后,哪怕是能中个秀才举人,能叫人看到以后进士有望,到那时候,咱们再去林家提亲,也好有个说头才好。”

    是说有功名了去提亲,好歹面子上拿的出手。不至于一个五品官的的嫡幼子想娶人家一品官的独女,反倒叫林家恶了去。

    按照分家的规矩,这家里的大部分家产是该嫡长子的。幼子能分到三成就不错了。贾珠就是死了,但是人家有儿子,还是嫡子。长房又不是没人,所以,这将来落到宝玉手里的家业,真真是有数的。所以,这说亲的时候,嫡子与庶子不同,嫡长子跟嫡幼子又不同。

    林雨桐暗暗点头,元春心里其实比谁都清明。

    但这打算显然跟王夫人的打算是有出入的。王夫人是想着,娘娘要是能有个一男半女,皇家恩典,看能不能赐个爵位下来。若是能给宝玉一个爵位,那这婚事便妥当了。有爵位,哪怕是爵位不高呢,但这靠着两家本是姻亲,亲上做亲的情分,想来这婚事林家不会太反对。在一点上,她的想法倒是跟贾母不谋而合了。

    不过如今瞧着,娘娘竟是一心想着叫宝玉读书科举。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娘娘多年不在家中,哪里晓得家里为难的地方。若是科举能出头,又如何会打这么个主意?

    这三代人各自有各自的肚肠,竟是一时都没有说话。

    元春在宫里这么些年,察言观色早已炉火纯青,心里叹了一声就道:“横竖宝玉也还小。便是年之后,再说这事也不迟。”

    她是今儿不想闹的不愉快。一家子欢欢喜喜的团聚了,这些不高兴的事最好先不提。以后慢慢的打算便是了。

    贾母和王夫人只当元春的意思是年之后,必是有结果的。想着娘娘许是这两年也着急要子嗣,就越发的欢喜起来,一时有笑语嫣嫣,点评起了台上的戏。

    可这两人哪里知道元春的难处。

    贾元春不由的看向林雨桐,自己在宫里怎么狼狈,她只怕并没有跟家里人说。当然了,自己也不希望家里人知道这份狼狈。回家来,看到这份富贵风流,她也险些就把自己当成了在宫中受了无限宠爱的宠妃。可实际上,每日里战战兢兢都不足以说明自己的宫里的处境。什么荣耀,什么体面,在皇上和皇后眼里,自己都不及这个表妹有体面。她能陪着皇后用膳,两人能下棋说半晌的话,可自己去请安却只能在外面站着。不管外面是什么样的天,主子娘娘不发话,她就不敢离开。更遑论皇上他有无宠爱呢?

    无宠也无爱!

    皇上看自己的眼神,有欲而无情。

    至于什么子嗣,那可真是想多了。

    林雨桐被盯着的时间有点长,她也察觉出来了。但只做不知。倒是在一边布菜的王熙凤,悄悄的捅了捅林雨桐,朝元春那边使了个眼色。

    林雨桐侧着身子白了她一眼,这才扭脸朝元春看去,目带询问。

    元春被这一看晃过神来,笑道:“怎么不带哥儿来?”

    贾母忙道:“若是娘娘想瞧,这就叫人抱去。”

    林雨桐的眼里飞快的闪过一丝不悦。这大半夜的,天寒地冻的,又住的不算是近便。你们说去抱孩子便去抱孩子?更何况这边喧闹的很,吓着孩子怎么办?

    贾母低着头,没瞧见这一丝不悦。但是元春却看的真真的。她心里咯噔一下,忙道:“抱什么?我最是知道咱们蕴哥儿的。定是早早的就睡下了。孩子贪睡!以后有的是见着的日子。”

    是说在宫里见。

    林雨桐敛身笑了笑:“谢娘娘体恤。”说完,竟是转身看戏去了,再不搭话。

    元春脸上一丝不悦也无,扭脸却低声说贾母:“想来老太太对珩哥儿所知到底不多。您许是不知道,今儿老圣人还说叫带孩子进宫,这两口子进宫去却也没带孩子。皇后娘娘动问了,桐妹妹也只说是怕孩子闹。皇后娘娘还道,怕是老圣人又少不得念叨贾大人。”说着,她微微顿了一下,叫贾母和王夫人去想透这里面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接着道:“老圣人也就是念叨了念叨,并无怪罪的意思。还念着蕴哥儿没有进宫赏灯,特特的赏了宫灯十二盏给哥儿玩。皇上和皇后娘娘又另外赏了东西无数,东西另外送府里去,这两人却未归家领赏谢恩。”

    什么是恩宠?

    这便是恩宠!

    有没有宠,长眼睛的比较比较,便什么都该明白的。

    王熙凤和尤氏上前奉茶,放下悄悄的退了。但两人把元春的话听了七七八八,站远了之后不由的对视一眼。

    尤其是王熙凤,老想着数次到府里要银子的那些太监。想着之前见那些太监对这两口子的态度。琏二回来学的那些太监巴结珩哥儿的样子,还有之前这些宫娥,包括抱琴对林雨桐的态度,她有那么一瞬间的恍惚。

    没错!娘娘一定没有自家想象的那般得宠。反倒是那个珩哥儿,在老圣人和圣人的眼里,都比自家想象的要得宠。就是桐丫头,在皇后跟前,那也是极有体面的人。

    这个认知,叫人心里特别不舒服。

    但再多的不舒服,贾母和王夫人此时也不能表现出来,两人低低的应了一声是:“娘娘的提点,都记下了。”

    要真的记下才好。

    尤其是自家这老祖母,祖父在世的时候的风光,还有身上的超品的诰命,叫她站在高处轻易的下不来。就怕养在她身边的宝玉,也受了这样的影响。真当自己就生在富贵风流之家,能做一辈子富贵闲人。

    于是,又说起了宝玉的事:“他如今也大了,跟着祖母怕是不相宜了。不若叫他住出来,也该学着自己长大了。”

    贾母应着,心里却又老大不自在起来:“等这孩子身子好些了,就把他挪出去。”

    偏不给个准话。

    元春不好违拗,瞧着自家母亲在一边揪着帕子,便伸手轻轻的拍了拍,安抚了一二。

    这边说着话,薛姨妈却紧紧的盯着。她坐的远,并不能听得清上面说的是什么。但见三人凑在一处说话,心里却思量着,会不会是商量着叫宝钗进宫的事。

    这么想着,又觉得自己是想多了。这娘娘回来,还不定住多少日子呢。叫宝钗常过去走动走动,总归是好的。她低声问一边的宝钗:“刚才作诗,娘娘可独独夸了我儿。”

    宝钗一把摁住自家妈的手:“妈怎么也轻狂起来了。不说好不好的话,就只从远近上来说,这拢共就我一个外人,难道不夸我反而去夸自家的姐妹。”她低声道:“没瞧见誊抄的事都给探丫头做了吗?这远近亲疏是不一样的。娘娘做事,是极有章程的。”

    薛姨妈便不好再言语,反而心里越发的没底起来。

    宝钗轻轻摇头,只叫她看戏。如今见了娘娘,好些个事就得另外谋划了。

    这种时候,谁在认真看戏?

    可不是瞧热闹的嘛。元春知道不能久呆,借着这个热闹劲,正好跟老太太太太说些私房话,问问府里的情况。这两人呢,又只有说恩典的,报喜不报忧。

    抱琴过来提醒放赏的事,元春才点头,这原本就是提前准备好的。如今不过叫人按着之前准备的去赏便是了。

    给林雨桐和齐氏的跟给王熙凤和尤氏的是一样的。

    给四爷贾瑕的赏,又是跟贾琏贾珍贾宝玉等人是一样的。

    给幼娘的跟三春的是一样的,哪怕是幼娘没来。

    给蕴哥儿的,跟给贾兰的是一样的。

    宝钗的,跟林家姐妹的一样。给余梁的,跟给杨哥儿的是一样的。另有邵华的,跟薛姨妈的是一样的。给怡哥儿的,跟给王熙凤家的大姐儿是一样的。

    好些人没来的,都一样给了赏赐,只随后叫人送过去。

    还有这满府的下人,个个都得了赏。就连林雨桐和四爷身边的,也跟着府里的主子身边的人得的赏赐是一样多的。

    贾母才要说,这些东西哪天赏下来都是一样的。却不想话没出口呢,就有太监前来提醒:丑时三刻了,请驾回銮。

    贾家人脸上的表情,一时都僵住了。

    震惊的,迷茫的,什么样儿的表情都有。

    谁也没料到,忙了这么久,花费了银钱无数,这热闹就这般短暂,说散就散了。

    元春本也伤感今日之别,可眼前这么些人的表情,就只余家表妹没有意外之外,其他人的表情震惊多过离别的伤感。

    这种无知无觉,只沉浸在富贵梦的家人,才更叫她无力。

    她的眼泪一瞬间就聚集起来,然后扑簌簌落下来。良久,贾母和王夫人才反应过来,这才悲从中来,两人起身,紧紧的抓住了元春的手:“娘娘”

    抱琴在一边已经面露急色,元春收敛了悲色,安慰道:“天恩浩荡,以后许是能宫内月省一次,见面尽是容易的。只是以后万不可再如此奢靡”

    两人连连应是。

    元春起身,抱琴过去扶了,她这才抬脚往出走。从林雨桐跟前路过,便停下脚步,扭脸看过来,伸手拉了林雨桐的手:“姐妹中,唯妹妹见识通透别与他人。老太太有了春秋,太太也有了岁月,若是有一二不到之处,还望妹妹多提点两句,便是感激不尽了。”

    林雨桐还礼,应了一声是。

    见元春还要说话,太监在一边已经催了。元春这才深吸一口气,这一次走出去,直到上了轿辇,也都没有再回头。

    林雨桐随着女眷一起,一路走出去,一直把人送到了贾府的门口。

    起身时丑时三刻,也就是夜里两点半前后了。这又从园子里慢悠悠的走出来,怕是没三点半也差不多了。

    林雨桐没再回去,跟王熙凤说了一声,就带着齐氏,两人上了马车,直接往回赶了。

    四爷还得送礼部这些随行官到街口,林雨桐叫另一辆空马车跟着,到街口接了那兄弟俩,就能回家安顿了。

    到家都快五点了。

    四爷和林雨桐还罢了,只贾瑕跟齐氏,都快累贪过去了。

    林雨桐就叫他们去歇着:“不急着起来,明儿睡到几时便几时,横竖在自家,谁还挑理去?”

    两人应了,也不见外,自去歇息不提。

    别说是这两人,林雨桐和四爷都睡到了日上三竿方起。

    蕴哥儿眼看一周岁了,也跌跌撞撞的能走了。爹娘姑姑叔叔的,也能叫两声。

    这会子林雨桐还想伸个懒腰,再赖一会子呢,蕴哥儿就在外面喊着:“娘——娘——起——”

    “起来了起来了!”林雨桐打着哈欠,吩咐外面的丫头:“把哥儿抱进来吧。”

    幼娘低低的哄劝也拦不住他,腾腾腾的自己往里面跑。高大的门槛得要人抱着,但一旦放进来就手脚并用的往炕上爬。

    林雨桐将他拉上来,问他:“吃了没有?吃什么了?”

    “吃粥”大致能明白问的是什么意思。

    他一边说着,一边去看蒙着脑袋睡觉的人:“爹?”

    四爷没言语,也没动地方。

    他就伸出手掀被子,然后四爷还是闭着眼睛不动。他先是露出几分迷茫来,然后伸出小肉手,咯吱他爹去了。像是大人叫他起床一样,咯吱咯吱,他就咯咯咯的笑。

    然后他爹多坏了,怎么逗都不醒。

    孩子才越发的迷茫了,憋着嘴看看爹看看娘,不知道如何是好。

    见爹娘都不言语,他又把被子给他爹给盖上,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一屁股坐在边上给哭了。

    无良的爹娘没事把孩子招哭了,两人搁在被窝里哄了半天的孩子,到了午饭的时间才起床。

    宫里又因为元春昨日归省,今儿谢恩并奏请归省之事,象征性的赏了东西下来,四爷和林雨桐这边也是人人有份。谢了赏,那边贾瑕和齐氏就告辞。这也过了十五了,两口子打算回书院去。贾瑕继续念书,齐氏能陪在父母的身边。

    四爷和林雨桐又不是迂腐的人,只要住着舒服,人家两口子愿意怎么住就怎么住去呗。也不干涉。只齐氏走的时候说要去城外的别院给公婆送点东西,看准备的东西是否合适,叫林雨桐参详了参详。

    把这边打发完了,这一点也就算是有到头了。

    正月十六过了,这年也过完了。

    年节完了,到了二月里,地里就该忙起来了。

    趁着这个空档,大家也都是急着瞧那后宫嫔妃陆续的省亲的热闹。四爷就进宫去了,跟太上皇道:“那边有温泉,早晚泡泡,对身体最好不过了。景致也好,这眼看开春了,好些事也得开始忙了。”

    太上皇就有些伤感之色,随即又露出两分欢喜来:“行!搬出去住。一辈子困在这地方,有个什么趣。”

    四爷也笑:“等有空了,咱们出去走走。在附近的村村镇镇也都转转。看看这天下到底是如何一个天下。”

    太上皇又叹了一声:“下江南数次,看的天下也未必就是真实的天下。这话说的很是”

    于是,四爷真的挺忙的。元春出来省亲一趟,都那么大的排场,更何况是太上皇搬家呢?

    皇上再是说:“那边什么都有,您把常用的带过去就行”

    可实际上,太上皇心里是知道的,有生之年,他不会再回这里了。等到再回来的那一天,一定是躺在棺椁里回来的。

    搬家这事交给忠顺王和四爷办。

    琐碎碎的,得赶在二三月里彻底的搬过去,可不得忙起来?

    反正四爷是进进出出的,天天回来都是灰头土脸的。这一路的官道哪怕是修了,但还是尘土飞扬。

    从年前到如今,也没落雪。今年是有些干旱了。

    余梁又领了差事,给皇庄打压力井,多少亩地一口井,另有水渠等水利设施要修建,也着实是忙的很。

    这边是忙,而贾家那边,却真真是忙完了全家都歇下了。

    省亲用的那些个物事,如今都得收起来,当时挂的时候一天能挂完,可这收拾得收拾四五天。以前还有王熙凤跟个铁人似的什么活都兜揽,如今她也看出来了,指着娘娘,那是指着屁吹灯呢。一点戏也没有。她的心思也就不在这上面了。

    娘娘省亲完,她就‘累倒’了。也不全是装出来的,那么样的消耗人,谁不累?

    这边只养病,王夫人是三请四请也把人请不过来。她又是这个事那个事的得出门应酬,家里的这一摊子竟是不知道该交给谁。再加上薛姨妈一天到晚的在她屋里,为的什么,她也知道。

    可这会子娘娘只在家里呆了那么点时间,有些话根本就说不到上面。再说了,宝钗现在要进宫,时机也不对。再过年之后,娘娘实在是没有怀上,到时候再想办法也不迟。可到了那时候,又何必再叫宝钗去呢。

    但这薛家还得安抚,别这个时候闹出不愉快的事来。

    加之家也没人管,怎么办呢?

    干脆叫李纨带着探春和宝钗,把家给管了起来。

    王夫人拉着薛姨妈的手:“妹妹放心,我疼宝丫头的心跟疼宝玉是一样的。万万不会耽搁了孩子。”

    便是说,若是不能进宫,这不是还有宝玉呢吗?

    这却真不是薛家想要的。

    薛姨妈气的直抹眼泪,又问薛蟠的去向:“大爷呢?”

    薛蟠在宁国府这边呢。贾珍把族里的爷们都叫去,横竖给娘娘省亲预备下的东西多了去了,这些东西不用,难道还要藏着不成。

    什么戏子杂耍,什么山珍海味,什么美酒佳肴。这些都是提前预备好的,做好了娘娘在家住一个月的准备所预备下的东西。

    那时候想着,得叫娘娘在家的每一天,玩的都不一样,吃的都不带重样的。可不是尽着天下有的,都给采买了回来。

    这买进来了,哪里有再卖出去的道理?

    于是,一家子爷们关起门来,猜谜行令,百般的作乐。贾琏和薛蟠都是贾珍的座上客,有的乐,谁还管以后如何?大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架势。

    如今薛姨妈找儿子,香菱又哪里知道这位爷去了哪里,只摇头说是不知,见婆婆的面色不好,才又道:“只怕去了东府里,倒是听见外面小厮说了一句,说是珍大爷有请呢。这娘娘才省亲完,许是有什么事也不一定。”

    薛姨妈就气道:“你如今也是正头娘子,很该管一管他才是。”

    香菱抿嘴低头,却不知该如何说才是。

    亲娘老子都管束不了,她又如何管的住。

    还是宝钗说:“妈只说嫂子做什么?妈说的话哥哥都只当耳旁风,嫂子难道是能辖制的住他的人。”说着,就给香菱使了眼色,叫她先出去了。

    等人出去了,薛姨妈才露出几分恼怒之色:“都是你哥哥那什么恩人,出的是什么主意?娶了个她回来,竟是半点也不能辖制人的。你哥哥这样的,就很是得要个厉害的媳妇,能管的住她才是。”

    香菱本是端着茶要给婆婆小姑子送的,如今在外面猛不丁的听了这个话,就背过身悄悄的退出去了。想着偶尔回娘家,陪着娘在小院子里过的清净日子,竟然是向往了起来。哪怕是富贵荣华,可这无一日顺心的日子可过,又有个什么趣呢。

    她打发丫头:“去我家去瞧瞧,上次回去母亲有些咳嗽,不知如今可好些了。”她给了一小块银子:“顺道在路边买一筐子梨,给母亲送去。”那个东西熬成梨膏,最是去火止咳。

    梨就是路边卖的最普通不过的梨,小小的篮子里拢共也只放了五个。

    封氏也是大家子主母,一看这情况,哪里不知道闺女的日子过的是极为不顺心的。她的眼泪哗哗的往下流,哭了一场,到底是收敛住了。又提着这些东西,直接上了清虚观。

    甄士隐看着封氏带过来的东西,叹了一声,只道:“你稍等一等。”

    回来的时候,便递了一个增运符过来。

    封氏不解:“拿这个给闺女?”

    甄士隐摇头:“你糊涂。拿着这个,只说送礼,也好进那门第。你进去就问问闺女,若是日子不好,可愿意归家。若是愿意归家,便归家就是了。这事,只我请了张道士去办,薛家必是肯的。把闺女接来,若是将来没有合适的姻缘,就收养一个族里的孩子,好好教养,老来未尝就没有依靠。”

    封氏将东西收到手里,默默的点头。宁肯叫闺女在家清茶淡饭,也不愿意在富贵膏粱之家受这样的磋磨。

    她答应了,去了之后又花了两千个钱里外的打点,才见到了闺女。原本是送礼的,如今却不见亲家母。人家压根就没回院子来,只说是陪着贾家的老夫人说笑呢。

    封氏也不觉得被冷待。倒是刚好有机会,跟自家闺女说说话。

    母亲这么一问,香菱的眼泪就下来了:“若是能我宁肯一辈子守着爹妈,送了爹妈百年之后,哪里的姑子庙不留人?”

    竟是心灰意冷至此。

    封氏心疼的几乎都喘不过气,给香菱将符箓塞过去,“你拿着,等你婆婆回来,送过去,也好有个应对。这事我儿放心,你爹既然回来了,必然是能护着你的。你且等等便是了,很快爹和娘接你回家去。”

    香菱眼泪又下来了,从袖子里往出掏帕子,袖子只撩开一点,但封氏也瞧见了这孩子胳膊上青紫的痕迹。她疯了一般将孩子的袖子撸起来,顿时泪雨如下:“畜生!你是娶回来的正头娘子。”

    香菱赶紧遮掩了,却只摇头,便不言语了。

    说是正头娘子,可谁拿自己当个正头娘子对待。甄家好的时候,还曾好过两日。甄家不好了,她如今便连个丫头也不如。贾家那边,凡是主子该去的场合,她都不去了。凡是丫头婆子们聚的场合,她又不适合。整日里在这小小的梨香苑里,一日一日的熬日子罢了。

    封氏搂着闺女压抑着哭了一场,却不敢太过。走的时候咬牙切齿,见了甄士隐更是放声大哭。这哭声别说是甄士隐,就是道观里的小小道童,也露出几分不忍之色来。

    甄士隐回身就去求张道长,只求他想办法拆了这一对孽缘。

    薛姨妈陪贾母看戏回来的晚了,原说叫儿媳妇来问问的,叫人去叫,婆子去了一趟面色通红的又回来了,只说大爷吃醉了,正叫人服侍呢。

    薛姨妈便不再问了,定是那混账又拉着她媳妇弄那事,声音大了,家里的下人都晓得了。

    第二天香菱一早过来服侍的时候,薛姨妈才问了封氏的事,“可是想你了,来瞧瞧?”

    香菱忙道:“我在家好好的,妈是再放心不过了。原不过是从老神仙那里得了一道符箓,不知是增运还是如何的,见是好东西,妈就送来了。”她把东西递过去:“给姑娘带着吧。许是真就应验了,得一贵婿也未可知。”

    这话很得薛姨妈的喜欢,收了东西,打发人给封氏送了一回礼不提。

    而林雨桐很快就知道这事,是因为张道士应了甄士隐所请,求到了自家这里。

    四爷不在,但一老道,林雨桐见了也无碍。

    张道士这么一说那么一说,满脸的唏嘘之色:“父母之爱子女之心,叫人动容。那薛家,原本是得了一宝珠,却偏偏的如此作践。这便也是那没造化的。”

    林雨桐就不由的冷笑:香菱这样的儿媳妇瞧不上,这婚事真要是拆了,等来的怕还真就是夏金桂了。等那个娶进门,且有的薛家后悔的时候。也罢了!甄士隐这事本也是个意外,有这么个亲生父亲在,又能亲自求了张道长出面,这个面子无论如何是要给的。

    她便把薛家想要送宝钗进宫,贾家如何的敷衍应付这样的事说给了张道长听。

    至于张道长怎么利用这事,那就不是林雨桐能管的了的。

    只知道一个月后,薛家请客。薛姨妈哭的跟个泪人似的,找了许多见证的人,这里就包括林雨桐。

    薛姨妈哭道:“我这儿媳是极好的。可这命数有变,她跟我家那孽障的命星都动了,这夫妻成不了夫妻,相互都有妨碍,也着实是没办法的事。今儿请人来,便是求着大家给做个见证。俩孩子这么叫和离,但香菱这孩子做不成薛家的媳妇,却也是薛家的姑娘,她如今又要一心静修去,在家做个女居士薛家也断断不会委屈了她”

    当着众人的面,给了香菱江南的水田庄子一千亩,京城的铺面两个,宅子一座,另有纹银一万两。香菱当日的嫁妆,一并允许带走。

    香菱没哭没闹,封氏隐隐的还松了一口气。

    只林雨桐看着香菱素白的脸,眼神不由的落在她的肚子上,得有一个月了吧。她不由的一叹,薛家不知这事,倒也还好。若上天真是垂怜,就叫她这一胎得一麒麟儿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