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都市言情 -> 生活是游戏

第027章传承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人最得意的事情,大概就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并且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

    但如果这种东西没有办法传承,那就立刻会变成最大的遗憾。

    郑轩之现在就有这种难以言表的遗憾。

    他今年85岁,放在70就算古稀之年的古代可以算得上长寿之人,当然搁现代社会也算活得够久了。

    对于生死这种事情,他看得很开,也从来不在儿孙面前避讳。

    唯有一点,他最得意的东西面临失传的窘境,这让他一直都很不甘心。

    特别是最近几天,他自觉大限已到,马上就要离开人世,越发得夜不能寐,每日过得十分煎熬痛苦。

    那个他最得意的东西不是厨艺,或者说不是简单的厨艺,而是对于味道的理解。

    在雷泽很小的时候,他就跟雷泽讲过的那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故事里边的庖丁,从技入艺,从解牛之术中领悟了养生之道。

    而他郑轩之并不比庖丁差,他从精湛的厨艺之中领悟的是“味道”,不是大家日常所说的酸甜苦辣那些味道,准确来说应该是“味之道”。

    这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很难用语言解释得清楚。

    强要去解释的话,大概用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其中万一。

    比如说同样一道很简单的菜品——拍黄瓜,不同的厨师用不同的做法来做这道菜。

    有人干脆利落地一刀拍碎,有人用特殊的手法让黄瓜保持柔韧的同时还能有脆爽的感觉;

    有人只用盐和醋调味,有人则添加了许多秘制的调料增添风味。

    就像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样,一万个厨师有一万种制作拍黄瓜的方法。

    很难说这些方法谁高明谁拙劣,更没有办法用非常准确的数字来描述它的美味。

    这就是“味之道”,虽然不算全面,却也能让人窥见味之道的一斑。

    而郑轩之的味之道,是由他数十年的厨师生涯中制作出来无数道菜品的经验、以及认真观察无数名客人品味过他的菜品之后的反应,用一种很玄妙的方法提炼出来的。

    他认为,味道并非是简单的菜品的味道,而是菜品本身的味道和客人的味蕾相遇之后,经过激烈碰撞后的升华。

    单独强调菜品本身的味道是不全面的,必须再综合时间、环境、客人自身对味道的理解等等方面,做出适当的调配,最后才能让客人品味出独属于这位客人的那种最极致的味道。

    在他看来,一名厨师只掌握他应该掌握的所有厨师技术,然后闷头在厨房里制作各种所谓的成熟的菜肴同样是不够的。

    他们必须积极地走出厨房,拿出两军对垒的气概,与客人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搏斗,认真地观察寻找客人的喜好、味蕾特征等等,最终再用心地结合熟练的技术,为客人们呈现出客人在那个时候所能品味到的最极致的味道。

    也只有这样的厨师,能体会到这种纯粹的“味之道”的厨师,才能称得上大师。

    但这样很难。

    在这个浮躁喧嚣的社会,到处都是像他的得意弟子雷宏远那样急功近利的厨师。

    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沉下心来,认真地体会独属于他们的味之道,认真地为客人们奉献真正的、艺术的美味佳肴。

    而其中的佼佼者雷宏远做到了另外一个极致,他用现代化的流水线、通过非常严格的控制手段制作出成本非常低廉的美食。

    比西式快餐更加美味健康,但和传统中式美食比起来则多了许多生硬和冰冷。

    就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一样,这两种方式,郑轩之没有办法硬把它们较量出高下。

    一个做到极致,只服务于少数精英,只能让那些少数付得起代价的上流社会的客人享用;

    一个做到极简,服务于更加广大的普罗大众,让社会底层也能享受到不那么极致、却是他们吃得起的美食。

    但是对于郑轩之来说,他无意去强迫雷宏远改变理念,他只是遗憾没有办法把自己多年心得经验传承下去,让他的名字在华夏美食界继续响亮下去。

    很久之前他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也曾经想过各种方法想要找到合适的传人。

    可是那同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想要理解他的“味之道”,顶尖的厨艺是前提条件。

    刀工、镬功、火候、调味、勾芡、食材鉴定与处理等等基本功,必须都得是顶级才行。

    就拿刀工这一项比较直观的基本功来说,三十年以下的刀工不必考虑。

    连细如发丝的豆腐都切不出来,还谈什么大师水平,再练三十年再说吧。

    可是有顶尖厨艺的高明厨师往往都有自己对厨艺的理念,想要让他们放弃自身所学半道出家学习他的理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比如郑轩之最得意的弟子雷宏远。

    不得已,他放低了条件,先从对味之道理解的天分这一方面挑选。

    然后他发现这样同样很难,他想让一个没有拎过菜刀的门外汉理解味之道,无异于对牛弹琴。

    这方面的例子眼下就有一个,那就是郑轩之的外孙雷泽。

    因为跟着郑轩之长大,雷泽对味之道的理解确实与郑轩之相近。

    但有一点,这是个只喜欢吃美食却对如何制作美食半点都不感兴趣的家伙。

    不管郑轩之如何引诱或者强迫,都不要想让雷泽去拎一下看起来湿乎乎的菜刀。

    逼急了,这个倔驴小子干脆玩失踪,倒让他自己急得满头大汗。

    尝试过n多次之后,他也只能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转而想从其它方面入手。

    只不过他后来的尝试全都以失败告终,兜兜转转浪费了十几年时间也没有半点收获。

    ……

    就在郑轩之以为他毕生所学终将随着他的去世埋没的时候,郑秀云一个简单的夸奖让他看到了希望。

    雷泽这混小子,从来不拿菜刀,第一次切菜的表现竟然比做了几年十饭的女儿郑秀云还要好。

    那是不是意味着这小子在刀工方面是个天才?

    经过一次削水果的考验,郑轩之发现这竟然是个事实,雷泽削水果时表现出来的纯熟刀工比他想象的还要好。

    如果,万一这小子在其它方面也是天才,那是不是意味着他独特的“味之道”,真的有机会传承下去?

    郑轩之佝偻的身体重新挺直起来,暮气沉沉地的眼睛里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闪亮光芒。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