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武侠修真 -> 那日提剑江湖去

《那日提剑江湖去》正文 第九章 二十四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李但是离了东湖,一路踏瓦而行,幸好轻功过人,并没发出过大声响。

    走了两柱香,他才停下脚步,前后望去。但见夜色茫茫,月光轻洒,地上斑斑点点。他悄无声息地跃下,且行且思。

    今夜就见到峨眉中人实在是他意料之外,但他亦是有所收获,体验了天下闻名的风月剑阵,还见到了一个宁静恬淡的人间仙子。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笑了笑。就在那电光火石的十三招之间,他忍不住的笑,便是因为他看见了程镜伽身上的一些泥土。

    他只觉得这件事情也太过奇妙,又掸了掸自己衣服上的泥土。难道她也仅仅是先一步到的现场,她也坐在了那棵柳树下去看看天上的月亮,去看看风七七死前会看到什么?

    他弹了弹匣中剑,在深夜的街上信步而行。

    事情的复杂在他想象之上,峨眉之人心有悲愤,又是仓促相见,直接出手他也能理解,毕竟白马白衣,他并不算难认。

    但难得的是悲愤之中,峨眉一行人也并无要伤他害他之意,名门风度,可见一斑。

    峨眉之人既然已经到了扬州,又对他心有猜疑,顾虑,他自然不便直接出面,跟她们一行人解释。更何况,他既不知道要解释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解释能不能被她们相信。

    同时他也不乐意。

    不如一明一暗,待到事情水落石出之时,再把酒言欢。

    他此刻心里难免有些烦闷,低头走路,耳边却传来了流水之声。

    他抬头望去,但见一座石桥隐在月光之中,桥下流水哗哗,波心荡冷,残月无声。这便是广陵名扬天下的二十四桥。此时方是初春,红药未开,夜游人稀少,桥上冷冷清清,仅有疏影横斜。

    他走了过去,倚桥而坐,神游物外。桥没了红药,无比孤单。而他也没个朋友在身边,同是天涯沦落人。

    他解下葫芦,晃荡了一两下,喃喃道:“酒兄啊”又对着残月举杯致意:“月兄啊。”

    然后一笑:“且尽此杯。”

    年年红药开时,他都会和孙玉玉来扬州此地饮酒,今年来的早了些,景致不同,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他眼神突然亮了起来,想起了每次来饮酒时的一杯清水,和一个总是愁眉苦脸的人。

    他到底在广陵也算有一个朋友。

    广陵东湖之外,更有小明寺名扬天下。

    小明寺里辈分极高,却偏偏要挑水的那个和尚,就是他的朋友。

    江南喜甜,那个和尚却偏偏爱吃苦。他的朋友基本都喜欢笑,那个和尚却偏偏总是愁眉苦脸。

    他兴奋地跃起,又翻了个筋斗,再躺了下来。

    欲为诸天龙象,先做众生牛马。如果说江南四百八十寺,真的只有一人能成佛成菩萨,就一定会是小明寺苦和尚。

    无他,唯慈悲耳。

    这是一个会让人忘记他的年龄,甚至忽视的人,因为他总是低眉顺目,在考虑自己之前先考虑别人。

    世界上真的会有把别人放在自己之前的人吗?见到苦和尚之前,李但是一直不信。见到他之后,李但是还是不信。

    因为这应该算佛陀,而不是世间人。

    不过他是佛陀还是高人,都和李但是没什么关系。只不过,他也是他的朋友。

    广陵的事,小明寺佛心广照,就算不出声,只旁观,也应是洞若观火,尽在掌握。

    当一个人没有办法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想想朋友的力量?求到朋友头上并不能算丢脸,没有朋友好求才是真的丢脸。

    李但是微笑的坐在桥上,只觉得已经等不及了,天越早亮越好。

    就算他再跳脱,也明白佛门清净之地确实是不适合深夜悄访,所以他只能希望天亮的越早越好。

    长夜漫漫,他也已经有些疲乏,索性到桥下未开的芍药花旁找块空地平躺下来。听流水声,听花在风里摇摆的声音,还有那隐隐的脑海里的玉人萧声。听着听着,神思飘远,他昏昏沉沉地睡去。

    ……

    三声鸡鸣,东方初白,李但是先醒来的是鼻子,闻到了花香。

    再醒来的是耳朵,听到了流水声。

    然后他一个翻身,独立桥上,负手微笑,双目清澈,俊朗丰神。

    风中传来的是钟鸣声,不同于寒山的清扬,小明寺的钟声显得郑重,深沉。正像小明寺的那群和尚一样,总是苦大仇深,想着要度世人出阿鼻地狱。

    他立于桥头,静耳去听。

    苦和尚曾经告诉过他小明寺的晨钟大有玄机,往往从钟声中就能听出小明寺一天的动态走向。

    三声代表一日祥和,平安无事。五声代表今日正宜广开佛门,迎接四方宾客。七声代表有高僧大德,武林泰斗来访小明寺,以示敬意。

    就像当年藏地,大地禅师来访江南,小明寺鸣钟就是七下。

    他又想起了苦和尚那张苦瓜脸,皱着白眉跟他接着说:“若是响了九下,那可就不太妙了,那就代表一位被众弟子敬重信赖,佛法高深的高僧西去了。”

    在小明寺五百年的风雨里,也仅有两次。

    无一不是举江湖哀悼,因为高僧之高,在佛法,更在人心。

    李但是认真听着,钟声飘过三下,五下,七下,仍是未歇。

    它长长地鸣了九下,并且将再鸣八次。九九八十一响,是最高的礼仪。

    他瞬时变了颜色,小明寺九声钟鸣是最高的礼仪,更是佛家弟子最沉重的尊重和悼念。

    因为这代表的是佛陀人间历练已满,今日坐化,魂归西天。而小明寺可称佛陀的人恰恰也仅有一位。

    李但是长啸一声,再不留手,全力发作,向小明寺奔驰而去,身影闪动,早起的行人仅看得见白衣,却看不清这个人,既像天上谪仙,又如山林鬼魅。

    旦夕之间,他便到了小明寺前。但见围墙朱红,大门已开,一众僧人分为两列盘腿坐在门后庭院之内,都是双手合十,双目紧闭,默念佛法。

    东方初明,诵经声也低低沉沉,听不真切。

    寺后钟声却又响起,仍是深沉,但李但是现在听来,却更是充满哀痛。

    在第三遍钟响前,他便到了小明寺。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