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武侠修真 -> 西游荡魔

《西游荡魔》正文 第十二章 礼仪之风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公历三零一六年冬至后一天,咸阳城全城大雪。

    天明时分,咸阳城东面大屿山下,锣鼓震天,礼炮不停,舞狮舞龙的队伍热火朝天,轮番上阵!

    东林王府用热热闹闹的气氛,拉开了这一天的序幕。

    林浩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安排这安排那。

    因为是临时决定,所以很多准备工作需要即时展开,林浩向其他三个王府借调了六千家丁家仆,帮忙筹办。

    王府东西南北门外,都搭建了超大的舞台,戏班子将在这里连续七天七夜不间断的唱戏!

    一大早,从东大街开始,挂灯笼和红绸布的队伍就兵分几十路,务求在半天之内,把整个咸阳城装点得喜喜庆庆的,特别是东城,必须装点到每一条小巷街尾。

    写帖子的先生,写的帖子墨迹还没干透,就被送帖子的着急拿走了。

    除了写请柬,还得写公告,首先要贴的,还是各府衙门口,四大城门里里外外,和东林王府周边的公告。

    从东林王府辐射出去的马路街道,站满了维持秩序的家丁和衙役。

    今日,全城观看热闹的人都会向东面涌来,街道和马路上都会被站满,就必须要这些家丁维持秩序,以免发生踩踏,更重要的是,必须保持一条畅通的通道,给王府中人出去采办,和宾客前来赴宴送礼!

    而最重中之重的,就是东林王府中的千桌酒席的筹备!

    光是这些酒席,就调动了其他三个王府几乎全部的厨子厨娘,还有这么多的食材,足足把当天咸阳城几个大型市场都收刮一空。

    天刚全亮,全城已经沸腾了起来。

    “东林王府少家主林浩及冠之喜,即位少家主之位,封荡魔王!全城同贺!造六台比武擂台,设十二台戏班子,三十台歌舞,三十六台文生墨客斗文台,连续七天七夜!就近参会者赏!”

    舞台和文武台之所以设置这么多,完全是为了引流,把涌向东面的人流分散一些到南北西城,这样东城就不用太过拥挤,但是主会场,肯定还是在东城。

    全城联动,打造近十年来咸阳城最轰动最盛大的贺宴!

    花钱如流水,这七天的花销,将会是一笔惊天的大数目!

    当通告来到各府衙的时候,各地的府衙都蒙了,像这么大的盛事,一般都是提前一个月开始筹备的,可是他们此前根本没有准备。

    接到通告后,所有衙役取消告假,即时归队,全部被派往各分会场和东林王府,协助维持治安,根本没有时间留给他们去抱怨!

    这是一场飓风风暴,而东林王府和林浩,就是这场飓风风暴的核心阵眼!

    “浩哥儿,今天是你大喜的日子,不要皱着眉头好不好?”

    虎妞一边用手抹着林浩的眉头,一边轻声说道。

    “哈哈,哥太忙了,你看事情多的呀。”

    “别愁别愁,我们帮你!”

    林天来也跑了过来,贴了一上午的对联,忙出了满头的大汗。

    晌午时分,雪小了一些,宾客们陆陆续续有赶来的了。

    东林王妃走到林浩身旁,关心的问道:“浩儿,安排得来吗?”

    “没有问题!”

    “我看也是,一切井井有条,你爷爷果然没有看错人,你比你父亲也是不差的!”

    “谢奶奶夸奖。”林浩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问道,“皇宫现在还没有动静,应该是默许了吧?”

    林浩昨晚想了半宿也想通了,东林王妃之所以这么着急的筹办贺宴,无非是先斩后奏,造成既定事实,这么一来,燕王想要干预,就被动了些。

    东林王府先出招了,燕王能做的,要么默许东林王府任命林浩成为少家主,要么下旨中断东林王府这场声势浩大的贺宴。

    可如果真的下旨,意义就大不相同了。

    昨天只是口谕,忤逆了也就忤逆了,最多只是口责;若是下了圣旨,如果东林王府一意孤行,那就是抗旨不尊了,而从东林王妃的强硬手段来看,极有可能还是会忽视这道圣旨。

    这时候,皇宫只能被动再出圣旨,三道圣旨下完为止,没有别的选择!

    假如真走到这一步,正常程序来说,三千御林军,三十万咸阳驻军就该出动了,对东林王府层层包围,除名灭门诛九族都是可能的,也必将引起东林王几十年底蕴的反扑!

    燕朝势必大衰落!

    这是一场敢与不敢,有没有必要发展到这个地步的争锋。

    “默许?在燕王正式任命的圣旨到来以前,切莫大意!”东林王妃柔声道,“浩儿,你尽管安排下去,皇宫那边的事情,我会处理!”

    “是!奶奶!”

    这时候,柳埠走了过来,拜见了林浩和东林王妃,说道:“少主,请前往礼殿沐浴更衣吧!”

    “浩儿,你去吧!这里,交给柳埠。”

    “好!”

    少家主及冠,这是一件很隆重的大事,正常情况下,少家主需要斋戒三日,然后沐浴更衣,再请法事祈祷,参拜天地祖宗,祷告天地,方才礼成!

    第一批赶来的宾客,一般都是至亲挚友,林浩安排了丽妃带着快活宝迎接,第二批赶来的,一般是下属百官,林浩安排了快活宝带着石老板迎接。

    从第三批开始,陆陆续续就会有达官显贵前来,这些人要来,往往都会提前投贴,告知何时何人代表前来,东林王府再与投贴的人商议,确定这个时间合适不合适,回帖。

    这样方便出门迎接。

    当然,能在东林王府面前自称达官显贵的,必须是正二品以上的实权重臣,整个燕朝下来,不超过三十个。

    这一批的接待,林浩安排了柳埠带着西门蓝花。

    最后一批到来的,都是压轴出场的了,要么王亲国戚,或极个别的世外高人,东林王妃会亲自带着柳埠和西门蓝花接待。

    每一步,都有严谨的礼仪讲究,一旦做不好,出了乱子,就会成为坊间传唱的笑话,甚至被记载史书,成为反面教材。

    这一天,诺大的东林王府人流如织,每个人都在安排下,有条不紊的忙乎着。

    收礼的、护驾的、唱礼的,从早上开始,就忙得停不下来!

    送礼得看人,办宴席的越是地位尊贵,送礼就越不能轻了。

    送礼还得看排场,宴席的排场声势越是浩大,送礼就越要贵重!

    从接到东林王府的喜帖第一时间,全城就开始备礼,送礼了。

    或挑或抬,摆宴的讲究排场,送礼的也要讲究,哪怕真正想送的只是一颗小小的灵丹妙药,那也不能派个高手,拿个小瓶子,到了地方,瓶子一掏了事。

    怎么送呢?

    瓶子还由高手拿着,得给高手再配十六个家丁。

    这些家丁干嘛用呢?

    两人一组,一组一口大箱子,大箱子里装满金银珠宝、布帛绸缎、奇珍异宝,再来两个举着本府邸牌匾的,和两个一路敲锣打鼓的。

    一队二十几人的送礼大队,一路敲锣打鼓,声势浩荡的过来,这才是标配。

    步伐还不能走太快,得细条慢理的前进,稳健稳重,表情严肃,边走边唱,唱什么呢?这种时候,得帮唱主家,但也不能落下宾家。

    “西平王府贺:东林王府少家主及冠封王,借道生财!”

    得这样一路敲锣打鼓,一路昭告而来。

    到了地方,主家会清点贺礼,也要不急不缓,不能因为排队送礼的队伍太长,就点错了数量,报错了质量,或是太过着急,失了大家风范。

    首先得鸣锣,才一件件的清点交接。

    铛……

    “西平王府送来贺礼:纯金金条一箱……”

    “正宗的岭南宣纸一箱……”

    “上好的江南丝绸一箱……”

    “上好的江南布匹一百匹……”

    “上等百年纯酿十缸……”

    ……

    唱礼的声音得浑厚悠扬,这样听起来才不会听错,除了登记的记录官要听,站王府外观礼的百姓也要听啊。

    所以府门外,同样得站着两个唱礼官。

    里面喊送来了什么礼,外边的人等一息之后,也得跟着喊一遍送来了什么礼金!

    一一唱完了以后,留下五息休息短暂的停顿,最后才是压轴礼。

    “西平王府还送来贺礼,贺东林王府少家主林浩及冠封荡魔王:源自南瞻部洲药仙圣手光华子亲自炼制的伐髓丹一颗!”

    记录官开始在册子上写下:光华子炼制伐髓丹一颗!

    在这几个字的头顶上,得加两个字:还送!

    这样可以和前面的贺礼有个区别,突出重点来。

    记录官的手不能抖,字体要工整,不能记错,更不能涂改,若是能请来书法大家做记录官,那就是倍有面子的事情了。

    就像今日东林王府四道大门的记录官,就是咸阳城最有名的四大书法匠师!

    唱完,即写完!

    再次鸣锣,铛……

    这一轮收礼交接,就算完成了,家丁们开始搬抬入库。

    十息后,下一轮收礼又开始了,周而反复。

    哪家送礼走哪个门,也得讲究,宾客分四等,一等贵客走东门,二等宾客走南门,三等宾客走西门,四等宾客走北门,都是主家安排好的。

    送礼的都是走偏门,也就是大门旁边的小门。

    大门是用来迎宾的。

    宾客至,同样得唱!

    “铛……西平王府少家主平千秋到!”

    据说,声音的悠扬程度不同,就能听出这位来宾的重要程度,越是贵重的宾客,喊最后一个到字的尾音,就会拉得越长越久,有时候宾客都已经进了府,走了几十步远了,唱的人那个‘到’字,还在继续着。

    所以,一个好的唱官,都有点唱戏的功底。

    今天东林王府请来的这些,不论是唱礼的,还是唱宾客的,自然都是戏班子里响当当的名角。

    干活的人,从家丁到厨师,也有讲究,不能跑步,再急也不行,最多只允许在人流稀少的地方快走,就是那种碎步疾走,但与人交集的地方,就得停下步子缓慢通过。

    如果遇到宾客,至少得低头让道,等宾客通过以后,下人才开始继续赶路。

    这就是诸子百家兴起,带来的礼仪之风,越是尊贵的家族,越要讲究规矩,这关乎脸面,但不仅于面子。

    失了礼仪,就会被诸子百家唾弃和评击,在这个年代,礼仪之风盛行,没有人敢大意。

    礼仪形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的骨髓里,每个人每个举动、每个装束、甚至每个神情,都关乎着礼仪。

    比如来参会的贵宾,下了轿子以后,一脚踩在街道的脏水里,泥巴溅到了鞋面上,这就失了礼仪,会让主家失了面子。

    这种情况下,负责扫街的下人就麻烦了,事后会被杖打十棍。

    又比如参会的宾客,帽子带歪了,或是稍微斜了,主家不会说你什么,一样的热情接待,但等宴会散了以后,回到自己府上,就会有人带话给府上家主,这个参会的宾客除了被责训以外,还得关禁闭反省,更有甚者,以后这样的宴会,多半不会再派这个人前去的了。

    有罚也会有赏。

    这样大型的喜庆宴会成功举办过后,各地府衙都会收到一笔过得去的捐助款项,府衙头目还可以收到一笔不菲的酬劳,至于这个头目要怎么分派这笔酬劳,这就是头目官自己的讲究了。

    府衙有,忙活几天的下人家丁自然也有,少则多拿一个月的俸禄银钱,多则赏够一年的俸禄。

    来观礼的百姓,每个时辰都会有家丁抬着大箱子出来派发赏银,每人一颗碎银,见者有份。

    参与文武擂台的,赢者大赏,输者也有银子拿,皆大欢喜。

    除此之外,咸阳城每家每户,都会有家丁在事后上门,派发油米糕点,特别是东城的老百姓,还能额外得到一条鱼。

    一场盛宴,虽然劳民伤财,但必然会皆大欢喜,人人都有银子拿。

    没有资格入场的,比如一些没有官阶的文人墨客,可以拿着东林王府给的牌子,前去任意一家酒楼食肆,那里有一早就安排好的薄酒和下酒菜。

    身份更低的平头老百姓,牌子是拿不到的,但是东林王府也不会忘记他们,东西南北城会定时定点派送大米和糕点,虽然不多,但人人有份。

    就连不入世的寺庙道观,也会提前收到一笔可观的香油钱。

    寺庙会拿出一部分香油钱,打主家东林王府的名号,每天煮上大量的稀饭,布施给乞丐和路人。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