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武侠修真 -> 玄道衍天

《玄道衍天》正文 第九章 北魏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一壶清茶酒一杯,半世浮生醉千回。

    邀君同鉴天下事,共对明月舍其谁。

    ……

    几碟菜,一壶清茶,列排于明净的桌面之上。

    苏璟独坐于这家名叫“天香居”的酒楼之中自斟自饮,眼前穿过窗口,饱览着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人群的街景。

    突然耳边传来了几声寒暄和问候,以及几名汉子畅快的说笑之声。

    “观张兄风尘仆仆,可是从北地雁门而来?”

    一名精壮遒劲,身穿黑色短打劲装的高大汉子,向另一名身材魁梧,面容雄奇的灰衣中年汉子问道。

    那中年汉子长年在外走南闯北,饱经风霜的脸上闪过一丝笑意。蒲扇大的手掌伸出,粗大的骨节有力地举起酒杯,仰头一口饮尽。

    皲裂的嘴唇,微微砸吧了几下。方才回道,

    “某家,正是自雁门关而归。”

    “阁下自北地而归,可知北地战事如何?王师可曾破虏而还,威震塞北?”

    此时,挨着大汉那一桌不远,坐着三四位儒衫文士的一张桌上,一名相貌儒雅,眉目疏朗,面容沉毅的青年文士问道。

    那中年汉子,听得问询,转眼望去,见是几名本地郡县的士子,不敢托大。

    忙拱手道:“某家自今岁季月,由北地太原郡一路北上出塞,翻越太行,随东主一路北上,也曾远远望见王师旌旗人马,遮天蔽日,雄壮无比。”

    听到这里,那几名士子面上都是流露出几许喜色和傲然。

    那汉子喝了一口茶,又续道:“说到战果,据从云州南下的商旅行人所言,王师二十万骁果勇士正与北魏天子阙下的右枢密使韩载统率的三十五万控弦之士,对峙于燕州,蔚州一线。双方自初夏至今日,三四月之间,皆有多次会战,彼此攻伐,各有死伤,自某回时,尚未有胜负。”

    那几名士子听得此言,眉头就是一皱,尤其是一名面容清秀,头戴儒士方巾的白衣少年士子听得那大汉张口北魏天子,闭口北魏枢密,剑眉倒竖,就是喝道:“彼辈夷狄,不沐圣贤教化,也敢妄称天子!”

    这语气中就有着声色俱厉之意。

    那名大汉讪讪一笑,也不接话,只是低头口的抿着酒盅。

    那几名士子中先前问话的那名身形挺拔,目光沉凝的青年士子清咳了一下,

    缓声道:“北方夷狄之属,茹毛饮血之辈,不识汉家威仪体度,行沐猴而冠之举。原也当不得真,子坚兄又何必动怒。”

    男子声音中似乎有种宁心静意,暖人心脾的力量,那被称作子坚的少年士子听得此言,脸上怒色稍舒。

    “那北狄之主敢称天子,固然可恨,但最让人不齿的却是那韩载奸贼!其好歹出身关陇一系的河东韩氏,却自甘堕落,认贼作父。若韩文正公知有如此无君无父的不肖子孙,恐怕在九幽玉阙,大乾太宗之下,要掩面而泣了。”

    苏璟一边端着青花瓷茶碗,口嘬着微微烫口的清茶。一边在那群士子的高谈阔论中,忆起这几日,所恶补的此方世界的人文历史。

    那士子与北方汉子所言的北魏是近二十年间在草原崛起的一支北方游牧民族,其号鲜卑。

    北方游牧民族,据说是上古圣王黎的后裔青阳氏在上古先民武道的末期,神道崛起的初期,向北分裂的一个族中分支,在几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于水草丰茂的极北之地逐渐繁衍壮大,有着近似远古先民体质的部族。

    这些部族在草原默默发展,一直不与中原王朝勾连交流,只是在前代的大虞朝,才渐渐为中原人民所知。当时,其首领自称是日月所置,天神所钟的大单于,整合草原诸部,发兵与大虞在北境攻伐对峙近百载。

    可以说大虞朝的灭亡就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要归于此事。正是因为大虞与草原部族在长达百年的对峙中消耗和牵制了大批的物资和军事力量,才会在农民义军揭竿而起之时,无力镇压,进而失去天命。

    因此对于活跃在草原之上的这群不友好的的邻居,中原王朝从未放松过警惕和监视,历朝历代的天子除非极其昏庸者,一般都会对草原民族,执行分化拉拢的策略,弱其部族。为的就是防止出现一个声音,在中原王朝虚弱之时,入寇神州。

    天佑三十一年,当朝乾帝也曾派禁军五校,出塞征伐过一次,取得了一些胜果,但却未彻底解决北地边患。

    只因,彼辈生活皆在马背之上,逐水草而居,一见战事不利,就远遁草原深处,击溃容易,全歼却难。

    而就在天佑三十五年,北狄鲜卑部大人丘于居统一鲜卑五部,并连连击败和蚕食朝廷暗中扶持的氐人和羌族几支用来制衡草原势力的部族。

    当时,朝廷公卿正忙于议废立太子这样的动摇国本的大事,崇政院的辅政大学士以及几名三省台阁的长官都是一致认为:“北狄之祸,不过疥癣之疾,派一偏师弱其部众之势即可,无需劳师远征。”

    乾帝虽有心乾纲独断,然则迫于公卿汹汹物议,况且太子废黜之事已经刻不容缓,仙门七宗也有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之态。因此,只得搁置左枢密使陈信上奏的调派左右武卫并左右威卫征北的提议。

    但就在短短的三年之间,鲜卑大部就迅速的一统草原,秣马厉兵,在天佑三十八年,鲜卑左大将檀石射亲率五万余骑,南下进犯燕云一带,边关守将猝不及防之下,被鲜卑骑兵攻陷几座关隘。沿途各郡的百姓被杀戮抢掠无数,边关局势一度糜烂。

    乾帝闻报,震怒万分,就在当年发左右武卫,与左右威卫步卒并禁军五校两万余玄甲铁骑,合并二十万骁果之士,组成幽州行营。

    由枢密院右枢密使,知虞侯司长官,武兴侯李礼出任幽州行营总管。禁军五校右统制,武定侯郭行出任幽州行营都虞侯,自上党集结大军,浩浩荡荡向幽州开去。

    乾帝之所以如此震怒,其中边郡的子民被杀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作为合格的帝王,乾帝感到一股莫名的危机和阴谋正在酝酿。

    草原诸部在以往的历史中不是没有进犯中原王朝的边境大肆抢掠的先例,但没有一次如今时这般令人心中不安。盖因,草原的鲜卑竟然有明确的战略目的,而不是像以往的狄人部族那样,劫掠一番,扬长而去了。

    更让人震怖的是,彼辈在阴山,凿山作石,伐木做梁,建立都城,称号大魏。在所占土地之上,编户齐民,效仿中原王朝统治。

    据说,鲜卑的贵族中人,拥有着鲜卑最尊贵纯正血统的拓跋氏贵族甚至给自己改了姓氏,自称元氏,其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

    这群夷狄要干什么?难不成还痴心妄想,窃取我神州鼎器?

    这种想法,几乎在满朝公卿与乾帝的心中不断放大。

    那几名士子在谈论了一阵时候,也渐渐停止了议论,不知怎么的将话题引到今年的秋闱之事上,其中的那名唤做子坚的清秀少年文士轻笑道:“云兄以为,今年秋闱之时,何人能夺得文魁?”

    那云姓的青年秀士还未搭话,那群儒生当中,一名身材瘦弱,面容清奇的儒生道:“今年好像与往年大为不同,据说此届郡试试题将不再由金城郡的杨学政出题,而是本郡由郡守初大人亲自命题。”

    那名气度沉凝得青年士子也是微微颔首道:“许兄所言不差,这位初大人不仅风流名士,诗词文名享誉士林,而且文辞斐然,颇能治学。其还兼任着翰林院的侍讲学士。”

    青年士子说到这里,停顿稍许,轻饮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朗声道:

    “既然郡守初大人亲自出题,想必是不同于一言一行皆谨奉圣贤教诲的杨夫子的。”

    “观我平阳郡一府六县,四家书院,五百余名士子,正值此次秋闱郡试,考取秀才功名的就有着二百多人,云某以为,今次能够夺魁的应该是出在白鹿书院和松阳书院这两家了。毕竟此两家书院尤善诗词歌赋,文采修辞。”

    那其余几名儒生听完此言,皆是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苏璟却对这云姓青年所言,不能全然苟同。在苏璟看来,云姓青年所语虽不说真知灼见,但还是有着一些见识的。

    白鹿,松阳两家书院,苏璟也知晓,说来他还是松阳书院的学子呢,只不过因体弱,很少去彼处就学罢了。

    这两家书院还真像那云姓青年所说的那样,其正是精于诗词歌赋之道,浸淫其中多年。

    但苏璟认为,这云姓青年还是有些偏颇了,毕竟郡试不同于州试,郡试说白了不过是考出熟读经义,能够对先贤道德之言正确理会的儒门子弟而已。

    对于诗词歌赋,毕竟只是道。一般不做考究,毕竟先懂得做人立身的圣贤道理,远远比先学会巧言粉饰要重要的多。

    不过听闻州试,殿试一级,却是不仅要能够发圣贤经言中的微言大义,更要以文辞打动人心。

    只有二者兼备,方才称得上锦绣文章。但郡试不过选出秀才而已,这位初大人就算想标新立异也要顾忌着朝廷的考举方略。

    因此,苏璟想来,今年秋闱还是会大致与往年一样的,或许多了些布局变化,终归无关大局。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