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田舍郎

正文卷 第九十五章 夜校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那两个妇人离了栓子后,远远见赵一辰和王老族长在一边聊天。

    丰腴者对那清瘦一点的妇人道:“你看那位郎君怎么样?看起来也是蛮俊俏的,我家女想来是喜欢的。”

    那清瘦妇人道:“这位郎那能和刚才那位想比,你看虽然长得高高的,却没有几两肉,一看就不像是咱庄稼人,娘子嫁过去怕是要吃苦的。”

    那胖者一看,也是。这人身材虽然高高的,却没有先前那人那般壮硕。

    一看就没什么情况。

    那边收粮的地方,黑虎赵氏子弟派头十足。

    家家户户都是多带了几十斤的谷子,最后看着县里的胥吏道:“算了算了,你们拿去好了,路上打一些酒吃。”

    胥吏、苦力听到后高兴得很,这次不用特意增加消耗,或者是不克扣食粮就会有一份收入。

    能做个好人就把钱赚了谁不乐意呢?

    就像后世能够站着挣钱,多好啊!

    装逼的时光永远是短暂的。

    不到两个时辰,黑虎粗族人都缴纳了公粮,开始了返程。

    赵一辰亲自赶着自家牛车。

    栓子和谷子两个狗东西据说是还有事,不一起回去。

    赵一辰牛车上大包包的全是王老族长给王玄策带的衣服和学习用品。

    赶着午饭时间回到黑虎村,下午赵一辰还要去族学给孩子们上课。

    教之道、贵以专。

    对于教育,赵一辰是认真的。

    他见过这样的这样一双眼睛,望向原野天空时,呆滞而空洞,看着课桌上的书本时,闪耀而渴望。

    族人换了好些白面,给这些上学的孩子做成白面馍,让他们有营养。

    虽然日子好过了,大家不用挨饿了,但是鸡蛋、白面这些还算是奢侈品,只能算是特殊的补品。

    最近黑虎村扩大猪仔养殖规模,按理说族人都是忙的不可开支。

    可是学堂外面的窗户上,总是有人悄悄的跟着学生们低声诵读。

    后世,赵一辰家乡的村里农闲的时候。

    妇人们拿起未秀好的鞋垫、鞋底和针线出门去,一般都是和附近的人家边聊些家长里短边秀鞋垫。

    以前整个冬天村子里的女人都是纳鞋底做鞋,后来手工布鞋已经没人穿了,闲不下来的女人都做做鞋垫,秀秀十字绣。也有一部分女人喜欢上了打麻将斗地主。

    男人们大都是聚在一起搓麻将喝老酒。

    麻将倒也不大,两块五块的,算不上赌博。

    一般村子都不大,卖部到有七八家,这些店就活生生的靠着买酒经营着。

    村好酒成风,待客除了喝茶就是喝酒,喝不醉就是没喝好。

    你可别以为这个村子懒汉成群,愚昧不堪。

    虽然嗜酒如命,但也好学成风。

    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清华北大也有数人。

    老一辈虽然自己富即安,享受村的闲适生活。

    却将子女各各竭力供读大学,鲜有辍学者。

    想起后世家乡,赵一辰满是遗憾。

    赵一辰收回思绪,出门而去。

    他见族人如此喜欢学习,便想着开办夜校。

    待孩子们散学后,在学堂里给那些族人教一些简单的汉字和一些数学知识。

    毕竟族里在大力发展养殖业,数学很是关键。

    学了数学,也就不会像栓子一般,每次卖猪都是一个劲的往死里算。

    后来还好,天天用几块奶酪骗王玄策给他算账。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五六岁的王玄策,每次花一两个时辰给栓子算账,理清各种饲料进出账目后。换回几颗奶酪,回家得瑟没一会就被依依抢了过去。

    关键这孩子还乐此不疲,当童工都当上瘾了。

    每次栓子卖猪时,豚都在。

    和他那据说是远方的叔叔争夺几文钱的帐,丝毫不让。

    何苦来哉?

    赵一辰已经深深感受到文盲成为黑虎赵氏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所难免了。

    扫盲运动要让族人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那势必要切合生产实际和族人的需要。

    数学必不可少。

    所以赵一辰结合了族人生活,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可以在学堂以《养猪三字口诀》为识字教材,以数学为实用科目,进行扫盲教育。

    扫盲必须实际出发,经过和族人商量,制定出扫盲规划,力争把整个过程放在合作化的规程之中。

    所以赵一辰才出门找三哥一安商量,尽量做到不占农忙时间,学习文化课。可以从族人自己的姓名学起,然后学土地的名称,各种农活、农具和牲畜的名称,以及记账格式。

    这样贴近族人的日常生产,短时间就可以使族人初步掌握记账、记工的本领。

    也可以系统的从赵一辰这里学习到养殖、种田的的知识。

    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三哥,你说我这个计划怎么样?”赵一辰把计划给一安说了一遍问道。

    三哥一安迟疑道:“那,这些夯货学得会,可不要白白浪费了十一郎的时间。”

    赵一辰笑道:“我要是给他们说,学会了这些,养猪比栓子现在还要挣钱,想来他们会学会的。”

    “呵呵,那倒是。如今连我看着栓子一次次的卖猪都眼热呢,莫要说那些夯货了。”三哥笑道。

    赵一辰问道:“那三哥,如果我以一个人两百斤的谷子为学费,他们还愿意学吗?”

    “怎么不会,才区区两百斤。那些家伙还不笑醒啊。”三哥道。

    见此,赵一辰才放下心来。

    自古白来的东西都不值钱,只有付出了时间、钱财他们才会珍惜的。

    这谷子还可以奖赏给学习较好、较快的族人,有了比较,才会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才有动力。

    毕竟提高族人文化素质事关家族的前途和命运。再说识字在后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作为一个想要建设大唐模范新农村的穿越人士,教授族人读书识字,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关键的是,这些族人是他一身农学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要是不识字,那效果想来也不甚理想。

    自古以来,技法的传承都靠着口口相传。

    懂技法的人不识字,识字的不懂技法。

    流传的那些《天工开物》、《齐民要术》虽然有着很高的学术水平。

    但是这些书从一开始就不是写给老百姓的,书中用典极多,文学性极高,有大量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智慧,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这是给当权者的书。

    而赵一辰从今年开春就在准备自己的农书《田舍法式》,语言浅白,想来读书人是不屑一顾的。

    因为此书,可谓是白话一片,毫无文学价值。

    但是此书从从耕地、整地的特殊要求,到选种、播种的适宜条件谈起。。

    记录极其详细,光耕种就讲述了曲辕犁的制造方法,还有插图。以及犁耕深度,陇间追肥,去除土块,以及这样做的好处。

    虽然还不曾成书,想来是会受到族人以及天下百姓的喜欢的。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