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略

正文 第441章 有事托付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夜幕下,陶家庄,陶家院。

    “陶老伯,你是不知道,今日我们大战狼群,几十只野狼扑来,我们左一刀c右一剑,偶尔还搭起弓,杀的正欢,就在这时,却见一条饿狼扑来,说时迟那时快”。

    客堂中,四正向陶老头儿描述着白日那精彩一幕,说的那是一个带劲,滔滔不绝c手舞足蹈。

    “说时迟那时快,还是先吃饭吧”。

    陶老头听的一脸不悦。

    所有的人几乎都瞪着四儿,同样没有好脸色。

    “呵呵,当然,仲大人无碍,陶子无碍,虚惊一场c虚惊一场而已”。

    四这才反应过来:这里不是军营,说话还是要注意场合。陶老头就这一个宝贝儿子,岂会同意他去上山大战狼群?

    太危险了。

    陶朔暗暗叫声好:‘多亏师父仲大人甩开众人,否则,今日的山洞之事要是被他们知道,回到军营,别的不说,就四一人,不定被传成什么样呢’。

    还是师父有先见之明:四儿不通倭,难保他身边的人走漏消息。

    翰林院的仲大人,简直是文武兼备c日行武衙门有些往来。

    “仲大人,实不相瞒,今日老头儿我去衙门打听了一番”。

    陶老头举杯笑道:“老头儿我有眼无珠,愣是没有看出来,仲大人竟是从庶吉士提为翰林院编修,直到如今的翰林院侍读,轰动一时的直隶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c与鞑靼城外谈判c查仇鸾”。

    仲逸心中微微一颤:“这点事儿,连这里的衙门都知道啦?”。

    细细想来,这也不难理解,衙门中的门门道道:仲逸此次以监军协理前来东南,关于他的事儿,自然有人打听过了。

    一旦打听起来,也就不是什么难事,地方衙门的文武有调往京城的,京城的也有调到地方赴任,还有去京城述职的。

    要打听点事儿,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此言一出,陶朔瞪大了眼睛,再次崇拜一番:这位仲大人,简直神了。

    不,现在应该说:我的师父,简直神了。

    一旁的陶雯儿微微一动,似乎怕被别人察觉,立刻又恢复了神态。

    “都是些往事,不提也罢,不提也罢”。

    仲逸急忙转移话题:“不知老伯所说何事,晚辈可帮的上什么忙?”。

    哦,只顾着说话,差点将正事忘了。

    陶老头儿竟起身要跪拜,仲逸急忙上前扶住:“有话好说c有话好说,使不得”。

    此举异常,定是有要事相托。

    “仲大人,老头儿我自知有些唐突,但缘分使然,身为翰林院侍读,大人领了监军协理,偏偏来到陶家庄,来到陶家庄,又偏偏来到我陶家”。

    陶老头儿竟流出两行清泪:“请仲大人带我不孝儿女一起到京城,为他们谋个出路,朔儿读书无望c雯儿无望功名,老头儿我,不甘心啊”。

    “爹”,陶朔与陶雯儿立刻下跪拜道。

    此举看似唐突,细细想来,实则有其必然之处。

    试想,无论谁家有这样的子女,岂能甘于如此庸淡一生?

    见仲逸沉默不语,老陶头便将提前准备好的银两拿了出来。

    “我陶家虽比不得京城大户,但略有薄产,这是一千两银子,就当是盘缠了”。

    陶老头儿笑道:‘我那兄弟也住在村中,我兄弟二人从和睦,你们走后,就与他们一起吃住。我这一把老骨头,再撑个十余载不成问题,就等着儿女们出息了’。

    考试不中,却一心功名,科举害人啊。

    好在陶朔c陶雯儿并非奔功名而来,只是此处远在东南,要向京城带两个人,绝非易事。

    事已至此,仲逸也只得说句话了:“此事,晚辈还要请示过家师之后再做定夺,东南抗倭在即,还是等等再说吧”。/

    最快更新,阅读请。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