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1618:燎原

诡变 第一百章 岂曰无衣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已至深夜,萨尔浒却被成千上万支火把照得通亮。

    浑河的对岸,枪声,鼓声,杀声震天,已渡河的杜松正率着一万四千名明军猛攻吉林崖,战斗进行的极为惨烈,双方在小小的吉林崖上反复交战。

    张子云站在浑河的另一侧,观望着对面的战斗,他的身边,全是杜松所部遗留的车杖器械以及几乎全部的火炮,因为炮重难过,又缺乏渡船木筏诸物,所以只能涉水渡河,大炮以及战车之类基本全留在河岸这一侧了。

    这条不算宽也不算深的浑河,将西路军分割为二,而且互相之间不能及时支援。

    模范军第二团的第六连的士兵正和边军士兵一起搬运器械,炮手正将四门野战炮推向已经夯实的炮台之上,用土构筑了一个简易的防护炮台,炮手们正在搬运弹药。

    第一层胸墙阵地设置在距离浑河岸边不足一百步的地方,土石构成的胸墙前还挖掘了一道壕沟,在这里可以基本控制整个浑河河面,但是张子云手中的兵力不足,只能在这里部署一个连的兵力和四门野战炮,其他阵地则由边军的火炮和步兵进行防御,随时接应杜松所部渡河,还有一旦杜松被击溃后重新组织防御线。

    他自然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战斗开始后在正面死死拖住努尔哈赤,让努尔哈赤把主力部队都放在他的正面而无暇攻击杜松,他争取的时间越多,杜松能够攻克吉林崖的概率就越大,而一旦杜松攻克吉林崖,那就打开了通往赫图阿拉的大门,便可逆转战场形势。

    不过他也担心,如果努尔哈赤识破了他的计划,放弃他的防御阵地弃之不理,而是转头渡河攻击杜松部的话,缺乏足够机动兵力的张子云是来不及阻挡建奴主力渡河的,那么杜松就将遭到建奴优势兵力的攻击,杜松所部已经鏖战了一天,体力和精力耗尽,一旦遭到夹攻,必定会陷入苦战甚至溃退,而杜松若是溃退,那么萨尔浒大营的后方就会暴露在建奴的直接攻击当中,到时候两面夹击,他就不一定挡得住了。

    他兵力不足,只能将大营后方的防守托付给边军了,当然除了边军以外,他还有最后两件武器可以给他守住浑河河岸争取一些机会。

    在阵地上第一道和第二道胸墙之间,停放着大量的车辆,兵士正在将杨泉的那百坛子石油提炼物放置在地上,其余的士兵则在布置稻草,秸秆和一些易燃物。

    第一道胸墙后的士兵则摆放了一些小罐子,这些小罐子里到底是什么成分张子云不知道,但是张子云之前试验过,罐子打开后,会产生大量的弥散的烟尘,烟雾中还有呛人的味道,似乎是一种简易的催泪弹。

    这些催泪弹是杨泉派人紧急送往辽东的,也不过只有八十多枚,这些原始催泪弹并没有人员杀伤功能,但足够遮蔽和扰乱战场了,一旦建奴从浑河对岸发起攻击而边军又没有挡住的话,那么他就必须制造混乱来打击建奴的士气。

    他自然是不希望用到这些东西。

    他希望杜松能够抓住机会,赶紧拿下吉林崖,逼迫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附近与明军决战。

    浑河这边安排完毕,张子云纵马穿过了明军大营,大营中的明军士兵很少,大多都在休息。

    杜松渡河不久,张铨便赶到了浑河岸边,在他的约束之下,总算是留住了前军的七八千人,但前军主力共计一万两千余人已经被杜松带过河,两人隔河商议之后,又有两千余名边军精锐过河,协助杜松攻击吉林崖,而张铨则统率剩下的五六千人就地扎营。

    等张子云率军到达之时,明军基本已经扎营完毕,但是和历史上一样,他们只在大营外围用木头树了一层木栅,布置了鹿角作为防御。

    历史上,建奴只在一上午就拔掉了这层鹿角木栅,然后集中突破,歼灭了萨尔浒大营全军。

    不过也不能怪大营的诸将。

    边军的能战之兵都被杜松抽走,唯一有战斗力的也就是王宣部下的两三千部属,剩下的都是战斗力较弱的卫所兵,张子云自然不能和他们搅合在一起,他和张铨商量,模范军和李、宁两人的部队在大营的外围修筑工事作为大营的外层防御。

    在外围防御阵地上,张子云的模范军担任主要防御,将两个团分开使用,由第一团团长万千山指挥第一团三个连为正面防御,第二团团长吴猛指挥第二团第一,第二连为预备队,宁肃的广西土兵为左翼,李光忠的登州大营为右翼,王宣部下的两三千人担任预备队。张铨指挥剩下的明军在大营中待命,以备突然。

    他只有一夜时间来修筑防线。

    穿过明军大营,火光通亮,整个萨尔浒活像一个施工的工地,明军士兵,模范军士兵以及广西的土兵们,军官,士兵都在异常寒冷的土地中进行着各种工作。

    萨尔浒附近唯一的一个制高点,一个小小的土坡,植被已经被铲了干净,兵士们已经清出了一条通道,并在山坡上修筑了简易的炮位,炮兵们正在把剩下的二十门五斤野战炮推上各自炮位,胡德凯则在来回巡视,计算射角,调整炮位。距离炮位不远还有另外一座更低的土坡,那是士兵们用挖出来的土垒成的一个平台,用作指挥台。

    沿着制高点往前,则是三座胸墙,这三座胸墙间隔都在两百米左右,士兵们正在夯土,浇水,不断夯实胸墙,明天模范军和登州兵,广西兵的战斗就将围绕这三道胸墙展开。

    在第一道胸墙的前面两三米的距离,则挖了一个宽约一米的壕沟,这些壕沟不深,大约半米左右,但是壕沟中洒满了铁蒺藜和倒刺,在壕沟的前面则安插了事先编好的木栅。

    在最外围,其他的士兵正在安插错落有致的木栅,这些木栅在战斗开始后可以对建奴的骑兵起到一定的迟滞作用,至少要清理完这些木栅,建奴才可以发起进攻。

    这些安排实际上并不是要给以建奴极大杀伤,而只是要争取足够的时间,

    所有的防御阵地都是为了给杜松争取时间。

    只要打乱努尔哈赤进攻的节奏,将努尔哈赤拖住,就能为杜松的胜利多争取一些时间。

    就是怕努尔哈赤不上当,他会不会直接往这个防线撞呢?

    张子云仰望天空,周围的湿气渐渐重了,四周已经升腾起一些薄薄的雾气,按照史料记载,三月初一日的萨尔浒,将有极为浓重的大雾,大雾要到中午才散,在历史上遮蔽了建奴军的大雾同样也可以遮蔽模范军和张子云给这些建奴设计的坟场。

    至少可以拖到中午。

    萨尔浒一片热闹,明军,土兵,模范军士兵都在这个巨大工地来回奔波,搬运着各种木材,土石,吆喝声,呼喊声,鼓劲声,响成了一片。

    从最外层的胸墙到明军大营,这段长不过二里有余,部署着七千名士卒。

    除了在萨尔浒构筑防御阵地以外,他还有最后一件事也做了。

    他再和张铨商量之后,以张铨的名义派人送信给马林、李如柏,请求他们率军前来萨尔浒会战,虽然历史上马林在西路军被围攻之后拒绝了支援西路军的建议,而是就地防御,但是只要他能争取到足够的时间,马林和李如柏或许会来救援也说不定,而被张子云缠住的努尔哈赤一旦侧翼被攻击,那形势就对张子云有利多了。

    派出传令兵之后,他能做的也就全做了。

    生死有命,成败在天了。

    凌威领着后勤司的士兵们开始散发烈酒和食物,他们按照命令,把所有的酒肉都用掉了,做了一顿丰盛的大餐,剩下的也就知准备了两天的干粮,用以充饥。

    每一名士兵都有大约二三两酒和一些肉食,士兵们放下了手中已经快干完的活计,开始喝了起来。

    有的兵士喝了一二两酒之后,酒劲上来,广西的土兵突然开始唱起歌来,歌声嘹亮清脆。

    “同衣同食,同进同退!”

    广西的土兵们跟着一起唱起军歌,军歌浑厚嘹亮,节奏铿锵,那些在旁边听的边军和模范军士兵也跟着节奏喝起来,有的则打起拍子来。

    一曲歌毕,模范军这边也开始唱了起来。

    “猛虎出山,龙星飘扬,翻山越岭,渡河涉江;望不尽四合九州,唱不尽五湖四海,巍巍日月,光我儿郎,汉家衣冠,在我身上,堂堂正正,嘿,是华夏儿郎!”

    模范军的这首军歌也不知是谁写的,这半年以来已经传遍了模范军军中,虽然没有宣布,但是大家都已经把这首歌当做了模范军的军歌。

    模范军的士兵们越唱越是起劲,越唱越是激昂。

    “华夏儿郎!”

    “嘿,是华夏儿郎!”

    火光映照之下,模范军的兵士们一边笑一边唱。

    这首军歌将那些原本不识字的明军和土兵也激得热情激昂起来,三五成群的和模范军士兵们混在一起饮酒唱歌,欢呼声和唱和声混在一起。

    张子云立在土坡之上,星月辉映,远方的群山环绕,已经浑黑一片。

    大战开幕,历史也必定将在此地改变。

    张子云握紧了指挥刀,心中再也没有丝毫担忧和恐惧。

    历史由人创造。

    他的耳畔回响起一位伟人的谆谆教诲,即使在最为危险最为低谷的时候也不要放弃希望,因为希望终将带来光明。

    回望浑河,对岸的吉林崖火光冲天,杜松正如历史上的记载一样,带领着大约一万四千余名明军精锐猛攻吉林崖,而张子云,就要在这个地方去阻挡即将到来的努尔哈赤和建州八旗。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西川,两广,乃至于辽东,山东,赤野千里,血流成河,三百年的暗淡封锁,闭目塞耳,直到被轰开大门,血火神州。

    萨尔浒。

    无数的历史片段和名词在眼前纷飞不定,最终汇集成为一张张他所熟悉的笑容。

    今夜,也许将是他永远都无法忘却的一个夜晚。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