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都市言情 -> 荡剑诛魔传

烽火情缘 第六二八章 马厩枭鸣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九莲山是山。

    有山就有路。

    越高越大的山路越多成百上千乃至难以计数。

    无非是对常人来说好走不好走。

    上九莲山的路有千万条。

    好走的路有三条。

    前山两条。

    一条以千百条石铺就自山脚直通南少林前寺寺门。

    一条是早先九莲山还不独属于南少林时山中居民走出来的羊肠小道。

    虽七拐八绕却适宜驱车赶牛。

    现经修缮拓宽后成了少林采买山下食材日用的主要行车道。

    后山一条则是较为陡峭的登山小径。

    日常不对外开放多是应急所用亦是修行有成的少林弟子上下山之捷径。

    除却这三条路外只要本事够、耐心足目之所及皆可为路。

    然则一场诡异大火之后已没有一条登山路好走。

    那三条原本好走的路无疑最好布设眼线、陷阱、埋伏等等只待“有缘人”自投罗网。

    你所看到、听到、碰见的大有可能是对方想让你看到、听到、碰见的。

    反倒是那些原本不好走的路对方或许还来不及完善布置尚有漏洞可钻。

    可梦朝歌四人偏偏就挑已被施过“术法”、最难走的那条路登山。

    非是四人实力强劲到足矣漠视一切障碍可**黄龙。

    恰恰是因为四人人生地不熟又与阁中其他成员及其他友盟失了联系加之易容伪装后的他们先后拒绝了两拨人的邀约等到他们认为不该再耽搁下去且为免像无头苍蝇般乱窜反陷自己于更为不利之地才选择了已被安排好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开门见山。

    先去直面困难再琢磨该如何攻克困难。

    九莲山山脚千步石阶起始处立有座石牌坊牌坊正中匾额镌刻有“南少林寺”四字。

    昏沉天光似在众人眼帘上罩了层藏青薄纱不但目光难以远视且所见之物仿佛都失了生机显得死气沉沉。

    上山的四人在跨入石牌坊前有意无意地抬眼一看。

    石牌坊是五十年前所立历史不比南少林本身来得悠久却也算上了年纪的构筑物。

    毕竟也是历经过二十年前外夷战火之物有些许破损裂痕和异色彩斑无可厚非。

    只是那千年古刹之名竟模糊得难以看清实教人心底犯嘀咕南少林难道真已被从世上抹除?

    就是再为乐观之人见此情景也不会觉着这是什么好兆头。

    梦朝歌四人带着沉重的心思拾阶而上。

    时刻警惕着自石阶两旁树影山岩背后的风吹草动。

    迈过三百步石阶之后四人相安无事地来到了第一处岔路前。

    继续登阶直上七百步后即是南少林前寺寺门。

    往左手边岔道前行半里地则是与那条车马道相连共用的知客寮。

    知客寮有马厩有住所提供免费的清汤寡水是日常骑马乘车的仿寺之人或礼佛香客的必经之地。

    从知客寮及三百步石阶开始便会有知客僧迎来送往。

    然则今日之少林除了伴行四人的穿道秋风以及两旁随秋日渐深而愈显枯黄颓败的草木外哪还有半个人影?

    “去看看?”季喆提议道。

    梦朝歌等人自然不是大火之后第一批尝试上山的江湖人。

    从昨天至今他们所见所闻所知便有三组人马不下六十人先后上山。

    走了三百步石阶爬了近三十丈高的山一个人影不见。

    寻个本该有人待的地方探究情况不失为个好选择。

    许是天色暗沉得太过压抑是而梦朝歌、石中火、冬晴三人都没有开口出声仅是默然朝左侧岔道行去以行动回应季喆。

    南少林知客寮的规模不小。

    取“寮”字想必是因为那四间小木屋委实招待不了多少宾客也容不下太多人住宿还是以临时歇脚的功用为主。

    但知客寮的马厩很大。

    用竹棚搭盖起来的三个大马厩分立四间并排木屋两侧及对面。

    中部空地可以停下四五十辆马车马厩则能容下数百马匹。

    按时间算今天是盂兰盆大法会的最后一天。

    马厩里就算没有上百匹马有个数十匹却不为过。

    季喆长着双不显眼、总容易让人忽略的桃花眸子所以给人的观感多是清秀儒雅可当他眯起眼来合着那微尖的下巴就算他现在还挂着张朴实的面皮也活像个精明睿智的狐美人。

    怎奈任这狐美人如何极力远眺都没法从那马厩里瞧出朵花来更别说一匹马!

    就像山下那三个村子一般知客寮也逃过了被付之一炬的厄运但出现在众人视野中的模样却古怪至极。

    木屋紧闭。

    马厩大敞。

    合围在二者中用以停放马车轿子的空地空空如也显得尤为空旷。

    木屋里不知是何景况同季喆驻足于三十丈外的梦朝歌三人全没能看见马厩中有任何马匹。

    但四人无一例外都发现了马厩里影影绰绰的身影。

    人!

    或坐或卧或瘫倒于地的人!

    为什么人在马厩里?

    马厩里又会是什么人?

    梦朝歌四人紧步上前了些许。

    一路行来他们没有刻意去遮掩行踪可来到知客寮前还是保持了相当谨慎的距离。

    很快他们已能大致看出待在马厩当中的是什么人。

    那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衣着朴素却个个邋里邋遢虽还活着却毫无生气。

    那些人不是僧人那么他们的身份便也不难推断大抵是山下的部分村民。

    村民们被掳上山后关进了马厩?

    究竟是谁这么做又究竟有何意图?

    冬晴又踏前一步示意自己独自近前去看看。

    梦朝歌没有立马应允带着三人继续向前离最近一处马厩约莫还有十五丈时才止步。

    这个距离是他们三人的能力极限若有意外冬晴退得回来他们也能策应得上。

    只是在冬晴动身之际季喆无声地拦停了对方摇摇头似有所发现。

    “听。”

    季喆只说了一个字余下三人跟着凝神静听。

    以他们的耳力要听清十五丈之遥的细况不容易可要听个大概并不算难。

    “只有风声没有叹息声、呜咽声、哀嚎声。”

    季喆在阐述着一个简单的事实。

    石中火拧眉道:“确实太平静了些。”

    四人都听出了这平静是指村民们的情绪。

    季喆道:“如果是受了一夜惊吓又被饿了一整天其后但凡发出点声响都会被揪出去处死这样的平静便也不足为奇了。”

    在季喆说话同时梦朝歌睫毛随风微颤剪水双瞳却一眨不眨地注视着前方就算眼睛酸涩得不行也仍执拗地想看清什么。

    梦朝歌很确定自己是在看实情实景眼中所见却像是一副静止的画。

    偌大马厩中狭小一隅共有五个人。

    有个妇人怀抱着个两三岁大的幼儿颓丧地坐靠于背后的木柱上。

    对方抱孩子的动作并不仔细只用左手环箍在右臂上右手则垂落一边。

    孩子被这样箍着头还朝后仰着想必没法舒服地睡着。

    但妇人却毫不在乎也许对方也希望怀中的孩子能扭动起来同其抗议。

    妇人右手边是个赤着大半身子的庄稼汉。

    那庄稼汉十指交叉抱着乱蓬如鸟窝的头发把脸埋在双膝之间。

    庄稼汉正对面侧躺着个头发花白身形干瘦的老人。

    老人像是抱媳妇般紧抱着用以收集马粪的木箱。

    竹棚搭盖的马厩避雨还马马虎虎要说遮风可太过欠奉。

    一夜寒凉至今无所依凭的老人盖因此才将那木箱当作烤炉痴望着从中取暖吧。

    然而老人后背的起伏又缓又微弱好似微风中的残烛随时熄灭。

    庄稼汉右手边还有个两鬓霜白的老妪。

    老妪双眼凹陷眼眶却又有些发肿应是精神不济和流泪过多所致。

    微微佝偻着身子的坐姿竟是五人当中稍有些生气的。

    在梦朝歌视线驻留在对方身上时老妪也正好瞧了过去。

    本该老眼昏花的老妪竟是看清了远端之人两边眼角不由自主地淌出了两行泪来。

    老妪是在外夷战乱后重归乡里的老人。

    她一生信奉佛法坚定与人为善必有厚报福报。

    二十年前战火烧起来时她和家人正去往北少林礼佛因而避过一劫。

    回到家乡后更加虔诚信佛。

    除了是南少林的长期香客外每三年都要拖家带口去北少林感谢佛祖保佑。

    老妪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有一天自己所信奉的一切在一夜之间化为飞灰。

    她看到了南少林大火冲天。

    她和一家六口及一村村民们被掳上了山关进了四面漏风却仍臭烘烘的马厩。

    这里没有人顾及他们的生死就把他们关着不给他们东西吃不许他们吵闹。

    哭的闹的求饶的反抗的统统被拉走再没回来过。

    大家不敢想也不敢相信那些被从马厩里揪出去的亲人友邻是不是已经没命了。

    她的三个家人未熬过一天已先后离她而去。

    就在刚刚她的小孙子也咽了气。

    儿媳妇这下子没傻估计也疯了。

    小儿子早已不知如何面对这些变故。

    而她更已心如死灰。

    偏生这时候她竟在浑浊视线中发现了四道身影向马厩方向慢慢走近。

    原先她或许不懂但两三天来她已见识过一些江湖人。

    她不喜打打杀杀便谈不上认可江湖人。

    江湖人烧了南少林江湖人毁了她的家江湖人还在折磨她。

    她恨江湖人。

    可当她看到还有些江湖人竟为了他们这些不相干的人闯进来想要解救他们而后一个个死于另一批江湖人刀下她才发现江湖人也分好坏人。

    这两天里她已见过了太多死人各样死法的惨死之人。

    她想阻止那四个人近前却没有一点力气出声。

    她急得眼角挂泪。

    急得面颊颤抖两滴泪珠渗出淌下。

    她僵硬地摇晃起脖颈来希望对方能明白她的意思。

    虽然远端那人看着像是年轻男子但老妪似乎一眼看穿了对方就是个假小子。

    她不希望在自己生前又看到个黄花闺女在自己面前香消玉殒。

    梦朝歌所看到的便是老妪面颊挂泪无声摇头的画面。

    她确定老妪在看着自己也明白了老妪的意思。

    但梦朝歌似乎没法说服自己对这些村民们置之不理。

    咕噜咕噜!

    在梦朝歌犹疑之际林间仿佛传来了枭鸣声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