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朝当暴君

风雨飘摇 第八百三十六章 给洋人修铁路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凭心而论,吴甘来不认为张之极会有什么好主意。

    像张之极这样儿的军方杀才,让他们操刀子砍人什么的一点儿问题都没有,让他们想办法出主意,明显还不如指望蛮子们抽疯自己切了跑去工地当苦力更现实一些。

    但是中原有话老话说的好,叫做病急乱投医,吴甘来现在也是这样儿,打算先听听张之极到底有什么高见。

    张之极道:“不瞒吴部堂,卫所的那些杀才们是指望不上了,他们现在最在乎的是军功而不是赏银,哪怕户部将劳工的收购价格提高到十两,估计用处也不会太大。

    但是有句话说的好,叫做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又有一句话就叫人为财死。

    十两银子的价格,卫所的将士们不在乎,民间却在乎的很了,比如刘航,孟繁星,王豪杰他们那些人。

    既然这些人早些年就敢把脑袋别在裤腰上出关掠人,现在将价格提高一倍,估计他们会再次北上沙俄。”

    吴甘来点了点头,又摇头道:“不成。你说的刘航这些人,老夫以前也听说过他们的大名,也清楚他们在辽东和奴尔干都司那边做出来的那些大事。

    可是你想过没有,当年他们出关的时候,正是二十来岁的当打之年,现在都已经四十多岁了,再让他们去沙俄?”

    张之极捂着额头道:“本公的意思不是让他们去,而是效仿当年,再引着民间自发的去沙俄那边。

    想想,想想当年强汉之时的那些良家子,自备弓马出征,是何等的豪气,我大明的好儿郎,也未必就输于古人!”

    吴甘来摇头道:“还是不成。

    虽然我大明也有士不教不得征的规矩,民间能干得来这种事情的人也多如牛毛,然而这些人现在未必就喜欢出征。

    无论是种地还是去工地上面做工,安安稳稳的就把银子给赚了,不强过去刀头舔血?还是说,你们五军都督府打算给他们也计算军功?”

    张之极理所当然的道:“计算啊,为什么不计算军功?

    只是变通一下,他们杀人的军功不如十两银子划算,他们就会想着抓蛮子换银子而不是杀蛮子。

    军府对于将士们的军功计算不能随便改动,但是对于民间这些自发从军良家子们的军功计算就可以灵活变动了,毕竟不是正规军。”

    吴甘来忍不住有些肉痛:“十两银子,是不是太多了些?五两还不够?”

    张之极斜眼冷笑道:“诚如吴部堂方才所说,安安稳稳的就能把银子给挣了,为什么要去刀头舔血?不还是因为抓蛮子的银子更多?给的少了谁愿意干?你当他们跟我们这些傻丘八一样?”

    吴甘来斜了一眼张之极道:“倘若英国公也是傻丘八,只怕这天底下也没有多少聪明人了!”

    张之极嘿嘿笑道:“那不重要,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嘛,现在就说你同意还是不同意就行了。”

    吴甘来摇头道:“这些问题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十两银子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老夫同意了便是。”

    吴甘来当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意见,反正这。

    吴甘来觉得崇祯皇帝大概是疯了——大明自己的铁路还没有搞明白呢,现在就想着给欧洲那些蛮子国家修铁路?还嫌钱花的不够多?

    洪承畴琢磨了半晌之后,觉得自己大概掌握了一点儿崇祯皇帝的想法。

    对于铁路发展带来的好处,朝堂上面所有人甚至于包括崇祯皇帝在内,可能都没有洪承畴更有发言权。

    除去所有一切商业方面的好处之外,铁路最强大也是最为有用的功能就是可以实现快速运兵。

    如果没有铁路,从大明的最北端到最南端,哪怕是骑着战马的骑兵,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而通过铁路就完全不一样了,理论上来说,日夜不停的铁路完全有能力将这个时间缩短到原有的几分之一甚至于几十分之一的时间。

    一个月跟十个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甚至于跟两个月的概念都完全不同,尤其是在军事方面。

    兵贵神速!

    假设岭南发生了叛乱,原本大明从北方调兵需要好一定的时间准备,然后再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到达岭南,最后再进行一两个月的平叛战争。

    而中间几个月的时间,事情会向着哪个方向发展,就谁也说不好了,有可能叛乱已经被平定下来,也有可能会扩大化。

    而现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全不同了。

    一个月的时间,就算是战争出现一些变化,朝堂上面也完全来得及做出应对措施,或者是调集更多的大军进行平叛,或者是让士卒们各回各家。

    不仅仅是士卒的运送,物资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

    现在崇祯皇帝突然提出来要给那些蛮子们修铁路,其实本质上跟假道伐虢差不多。

    先把对方的国境内修上铁路,一旦大明与该国家发生了战争,对方调集大军的速度固然是快,而大明同样也可以对占领区内的铁路进行利用。

    唯一的问题还是

    钱。

    沉默了半晌之后,洪承畴才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给那些蛮子们修铁路倒是件好事儿,然而这花费?蛮子们能承担得起来吗?”

    吴甘来从一开始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

    对于铁路能给大明带来什么好处,吴甘来更为关心的是大明本土而不是海外的那些蛮子国家,除非那些蛮子们能让国库赚到钱,否则吴甘来是没什么兴趣的。

    崇祯皇帝却是嘿嘿笑道:“蛮子们怎么就承担不起了?没有现钱,还可以拿矿山和关税进行抵押贷款嘛,九出十三归不就行了?”

    吴甘来躬身道:“启奏陛下,臣有一个问题。”

    等崇祯皇帝点头示意之后,吴甘来便开口道:“就算是那些蛮子国家愿意修建铁路,可是让他们拿矿山和关税进行抵押,能行么?

    而且,这钱想要收回来却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大明国库现在虽然略有盈余,可是真的要涉及到许多蛮子国家,国库只怕也是支撑不起来的。”

    洪承畴却摇了摇头道:“吴部堂多虑了。那些蛮子国家一旦见识到了铁路的好处,他们未必不会同意拿矿山和关税抵押。

    至于说国库这方面的问题,其实也不大。

    那些蛮子国家再穷,少少的修上一些关键线路的铁路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至于关税和矿山收回成本的时间太长,事实可以让民间资本参与进来。”

    吴甘来摇头道:“民间资本绝对不行。一旦让他们尝到了甜头,只怕后面的事情会变得越来越麻烦,一发而不可收拾。”

    洪承畴道:“将一些无关紧要的,能够赚到一些利润的项目分包给民间,尤其是分包的还都是蛮子那边的项目,对于我大明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影响。

    他们在那边赚到了银子,就等于我大明在那边赚到了银子,修铁路的钱最终还是从那些蛮子国家赚到的。

    而且,还有他们的矿山和关税抵押,就算是不分包出去,把矿山卖给大明百姓,岂不是也能省下一大笔钱?”

    吴甘来有些心动。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