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帝国风云录

正文 第八十章 利益第一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章 利益第一

    北上出征是积极进攻,固守大同伺机出击是积极防御。义军由积极进攻转为积极防御,理由是出征所需的钱粮消耗太大,假如战事一再拖延,以云朔几个州县的财赋收入根本无力支撑,另外,更严重的几十万百姓要安置,要吃饱穿暖,要给他们草场放牧,要给他们田地耕种,就算做工也要有足够多的作坊,所以这一块的问题很严重,总帅府必须尽快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花钱,因此,帅府财政已经陷入危机。

    李虎召集各军军帅和帅府主要官员,向他们解说固守大同伺机出击的积极防御策略,归根结底一句话,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就目前形势而言,积极防御远比主动进攻要好,义军不但可以节约钱粮,保护云朔百姓,拓展地盘,同时还能兼顾幽燕战场,帮助大宋戍守河东路从而换取大宋的援助。

    将帅们的反应很平淡,他们已经习惯了李虎的行事作风,知道他喜欢临阵变计,习以为常了。其实相比起来他们更愿意积极防御,因为他们不熟悉代北,军队也以步卒为主,钱粮不足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防御更有利于义军。步军据城坚守,马军伺机出击,把两支军队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即使攻击无力但自保有余,这是好办法,大家都能接受。

    李虎仔细分析了当前形势,推测了形势的发展,最后郑重警告大家,义军的敌人太多,尤其是党项人和女真人,这是义军未来的主要对手,务必高度戒备,小心谨慎。以义军目前的实力,若想全取代北,以代北为根基生存发展,难度太大,所以义军要考虑是否正式投奔大宋。

    早在辽西的时候,李虎就曾说过,义军的最终目标是立国称霸,为此首先要投奔大宋,获得发展的时间和机会,壮大之后,再北上征伐,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和大宋南北对峙,实现杀虏复汉的理想。后来因为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的想法变了,他要南下逐鹿中原,但这个想法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大部分将帅和官员还以为李虎要在北方立国称王,而代北就是义军走向发展的第一步。

    这时候李虎提出投奔大宋,既是出于现实考虑,也是出于义军未来考虑,所以有一部分将帅和官员持赞成态度,但也有一部分人明确表示反对,其中反对最强烈的就是大山会盟的老班底,就是董仲孙c张高儿c霍六哥c独孤风c李锦c赢秦c王曜等人,还有就是蕃族将帅,比如高宝龙和阿巴顿等人,另外还有一个人也极力反对,那就是虎烈川会盟的元老,风卷云侯概。

    张高儿反对的理由很充分,义军目前的实力很强大了,和女真人刚刚举旗的时候比起来,义军的实力足够让李虎称王立国了。你为什么不称王为什么要投奔大宋仰人鼻息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很明显,你投奔大宋对老子有什么好处你称王我就是开国元勋,你投奔大宋老子算个屁啊。老子不干。

    蕃族将帅们的想法也差不多。李虎立国称王了,他们至少是部族王,但投奔大宋,他们一无所有,搞得不好还被大宋人杀了。假若李虎真的决定投奔大宋,他们就要考虑自己的前途了,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离开李虎,另觅他处。

    风卷云侯概很执着,他的目标就是建立辽东汉人自己的王国。这些年,他先后跟在李弘c耶律章奴c高永昌和李虎后面造反,一度还投降了契丹人在辽国做官,但他的目标一直没有变,他矢志不渝,他的道理很简单,辽东汉人只有自己拯救自己,辽东汉人要想赢得尊崇和地位,就要靠自己的力量浴血奋战,靠别人的帮助根本不可能,那是痴心妄想,所以他坚决反对投奔大宋。

    这么多人异口同声表示反对,大大出乎李虎的预料。记得早在辽西的时候,自己提出此策时没有什么人反对,难道那时候他们没有听懂或者以为我在一厢情愿地随口胡扯淡或者因为当时实力不济地盘太小,大家没有信心,所以也没有表示反对

    李虎感觉头有些晕,他望向黄涉,示意他再把形势详细阐述一遍,说透了,让这些人意识到现在的形势和女真人建国时候的形势完全不一样,现在义军生存尚且困难,哪有能力立国称王投奔大宋乃是权宜之计,是为了赢得发展的时间和机遇,这关系到义军的未来,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黄涉再次解说天下大势,他故意夸大了对手的实力,比如大宋有百万大军,每年赋税收入上亿贯,实力太强大了,而党项人c女真人也有几十万大军,有辽阔的疆域做后盾,至于契丹人,他们还有大漠,还有西北路的大军,还能征召阻卜人c敌烈人和乌古人的军队,还有东山再起的实力。综合看来,义军实力最弱,不堪一击,尤其现在占据了大同,成了四个对手的攻击目标,现在义军就象战国末期的秦国一样,成为众矢之的,这时候义军若要生存,也要像当年的秦国一样,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也就是说,投奔大宋是权宜之计,是为了生存发展,为了休养生息,为了养精蓄锐,等到时机成熟了,小老虎变成大老虎了,那时候就可以立国称王了。

    黄涉最后拿出西夏人做例子,给这帮昔日的土贼们叙述西夏人的历史,“当初李继迁就是投奔契丹人,得到契丹人的援助,才收复了五州领土,然后他的儿子李德明又采取倚辽和宋之策,继续扩展领土,直到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继位后,才立国称王,实现了党项人建国的梦想,但随后就爆发了宋夏c宋辽战争,假若没有李氏祖孙三代的积累,李元昊能击败宋军c辽军,牢牢坐稳皇帝的宝座吗所以,请诸位多考虑义军的未来,少考虑个人的利益,如此投奔大宋也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是确保义军将来建国开疆的必由之路。”

    反对者的声音小了一点,但个人利益向来是摆在第一位的,上至李虎下至站在门外的铁卫,都是如此。在个人利益严重受损的情况下,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没人能接受,谁也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利益需求。

    “这只是随便议议,请诸位不要挂在心上。”李虎不想再吵下去,马上结束了这个话题,“当务之急是击败对手,全取代北,其它的事以后再说。”

    二月中,大辽丰州治府富民。今呼和浩特市以东六十里处。

    整个冬天,大辽皇帝都屯兵于此,向大漠征召援兵。

    阴山北部的倒塌岭节度使司的援军已经到了,谟葛失部c白达旦部c乙室部等大漠蕃族部落的军队正在陆续抵达云中。另外,几千里外的西北招讨司c阻卜大王府c乌古敌烈统军司的军队正在南下,估计再有一个多月就能到达阴山南部。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赵王习泥烈突然到了,他带来两个惊人的消息,一是中京失陷,二是燕王暗结汉贼,要篡僭称帝。

    中京失陷,西京又被汉贼夺去,如果耶律淳篡僭称帝,分裂大辽,燕京又没有了,如此一来,大辽五京俱失,只剩下大漠可以苟延残喘勉强延续国祚了。

    大辽皇帝怒不可遏,高声痛骂,几乎要疯了。

    燕王篡僭早在他的预料当中,不过燕王至今还没有登基称帝,还没有正式分裂大辽,还有挽救的机会,尤其在中京c西京连续丢失,燕京已经陷入汉人和女真人包围的时候,耶律淳未必愿意称帝。耶律淳不是白痴,他很聪明,他更能忍,如今形势这么恶劣,篡僭称帝只会加速大辽的灭亡,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所以他可能会改弦易辙,放弃篡僭,所以大辽皇帝抱着一丝希望,派人携带手诏,急赴燕京。

    大辽皇帝在手诏中告诉燕王,值此国祚危亡之际,我君臣两人应该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从目前形势来看,只要夺回西京,击杀汉贼李虎,大辽还能保有燕云和大漠,还能结盟于夏,与宋辽相抗衡。今西北路大军正在南下,数月之后我就能集结十万到十五万大军攻打西京,请你以大局为重,予以配合,竭尽全力牵制女真人和汉人,助我收复西京。

    耶律淳会不会顾全大局,反攻中京,兵逼西京,从而牵制女真人和汉人

    这个疑问经北府宰相萧奉先一分析,答案是否定的。

    耶律淳现在的日子难过啊,丢掉中京后,他的北面是女真人,南面是大宋人,西面是汉贼李虎,三面受敌,他自保尚嫌不足,哪来的兵力反攻中京和西京萧奉先认为,耶律淳肯定要篡僭,篡僭后他就是大辽的新皇帝,他可以以皇帝的身份向女真人或者大宋人俯首称臣,同时结盟汉贼李虎,从而保住大辽国祚。

    萧奉先的分析有道理,大辽皇帝为此心情恶劣,骂声不绝,对耶律淳切齿痛恨。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