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帝国风云录

正文 第六十四章 郓王之忧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四章 郓王之忧

    郓王有他的考虑。

    本朝有太子,赵恒在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被立为太子。今日的皇统之争不是两个皇子争太子位,而是一个皇子和一个太子争夺嗣位,这位皇子因此处于劣势。好在这位皇子深得皇帝宠爱,皇帝的近侍大臣们为未来利益考虑,也公开支持,这使得皇统之争从表面上看是郓王占据了上风,但其实不是这样。

    废嫡立庶,首先要废黜太子,废黜太子要理由啊,否则郓王就有篡僭之嫌,这个恶名郓王背不起,但可惜的是,太子非常谨慎,从皇帝有意废嫡立庶开始到现在,没有抓到太子任何错误,相反,皇帝屡屡为郓王而废法,不但皇帝遭到诟病,就连郓王本人的声名也受到连累。

    其次,就算太子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要废黜,也要找个适当的时机。废立皇统可不是普通国事,而是关系到国祚危亡的头等国政,因皇统而亡国的例子太多了。如此重大的国事,当然要在天下稳定的时候予以实施。

    所以,皇帝找不到废黜太子的理由,只好反其道而行之,想方设法给郓王建功立业,想方设法游说朝中大臣,想方设法寻找合适的时机,谁知天不遂人愿,先是筹划北伐朝野震荡,接着宋江方腊造反形势恶劣,然后北伐又出现了匪夷所思的波折,这次西征更是半途而废。如今饥民暴乱,战事迭起,大宋陷入深重危机,皇统的事当然要无限期搁置了,就算现在没有太子,皇帝也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立嗣。

    皇帝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成功,所有的希望都泡汤了,此刻郓王如果不在他身边,远离他,父子逐渐疏远,而太子乘机获得他的宠爱,那郓王就完了。太子登基后,即使不杀郓王,也会把郓王活活逼死。皇统就是一把血淋淋的刀,谁沾上了这把刀,不是杀人就是被别人所杀,没有可能全身而退。

    但郓王已经回不去了,皇帝和郓王正在为自己的贪婪和欲望付出高昂的代价。

    皇帝和郓王最早是想利用虎烈府和西北将门来建功立业,然而,世上的事都是相互作用的,有利用就有被利用,你利用别人,岂不知别人也正在利用你。

    在汴京争夺皇统,需要的是权力和智慧,大家斗力斗智,各出奇招,但在这里,权力和智慧变成次要的,实力才是第一。武人们和文官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拥有武力,武力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转化为权力,而这种以武力为后盾的权力和以智慧为基础的权力完全不一样,前者的威力更大更致命。

    郓王现在后悔了,为自己的轻率决断而后悔。长久以来,武人在他的眼里不过是一群头脑简单行事粗鄙的野蛮人而已,他瞧不起他们,轻视他们,所以他跳进了这个陷阱,他自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这帮武夫,然而,他错了,等他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虎烈府和西北将门利用郓王对皇统的欲望把他拉进了陷阱,而这个陷阱的目标就是攫取权柄,就是逼迫汴京重新分配权力和利益,事实上就是一种要挟和讹诈。

    汴京的皇帝和文官们当然不会同意,他们怎么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来满足武人的欲望双方会有一番较量,这个较量需要时间,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双方的矛盾会加剧,这将迫使皇帝和文官们不得不放弃郓王,而武人们会逐渐露出真面目,露出血腥和残忍的一面,在皇帝和文官们不愿满足他们,在他们没有任何退路的情况下,武人们有可能铤而走险,拥戴郓王登基称帝,分裂大宋,继而独揽权柄。

    正是这种极其可怕的足以导致大宋亡国的后果,让皇帝和文官们非常忌惮,非常谨慎,不敢轻易和武人闹翻,他们会用各种办法来缓解和消除这种危机,直到再一次把武人牢牢地踩在脚底下。

    文官们认为武人祸国,武人们则认为文官祸国,这两种不可调和的矛盾随着饥民暴动,河北山东陷入混乱,国祚陷入危机而爆发了。

    矛盾爆发就要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必然由一方做出妥协和让步,而做出妥协和让步的一方必然是因为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失,无法承受了,于是,不可避免的,这场饥民暴乱就成为了文官和武人们一比高低的武器。

    饥民暴乱的解决办法是两个,一个是武力平叛,一个是修改国策与民生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武将有责任和义务率军平叛,而文官们有责任和义务调整国策。现在武人们占据绝对主动,你若想我去平叛,那好,你调整国策,承认错误,并给我一部分权力和利益,否则你就等着亡国吧。国祚败亡,你就一无所有了。

    文官们当然不会承认这是自己的错误,更不会承担责任,他们会把责任推给武人,认为饥民暴乱迟迟不能平定的责任是武人造成的,他们会更加清醒地看到武人贪婪和血腥的本质,会更加变本加厉地打击武人。当然了,文官们不会愚蠢到和武人针锋相对,他们有智慧,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欺骗和愚弄武人,最后再把武人牢牢控制住。

    文官和武将们的争斗,最终谁会胜出谁会受益谁都不知道,而在这种不可预测的未来当中,郓王和由他产生的皇统之争成为双方激烈厮杀的借口和华丽的外衣,即使国祚败亡了,那也是皇帝和皇统的责任,而不是文官和武将们的责任。

    郓王必须为自己的生存想出对策。

    今日形势已经形成了死局,自己不能回汴京,不回汴京就会慢慢失去皇帝和部分文官们的支持,失去了他们的支持,西北人就会逼得更紧更凶。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宋势必有一场大动乱,这场大动乱是由饥民引起的,但最后的决战双方却是西北和汴京,最终的结果就是分裂,是浩劫,是中国人的大灾难。

    能不能避免有没有避免的办法

    此刻郓王即使有天纵之材,恐怕也想不出办法,因为当前的形势已经失控。饥民暴乱必然导致汴京调兵平叛,而西北人必然以此来要挟汴京,汴京不会接受西北人的要挟,于是饥民暴乱一发不可收拾,等到国祚岌岌可危之时,实力强悍的西北人岂肯向汴京低头老子吃了你再说,于是局势就此崩溃。

    郓王的选择只有一个,和西北人捆在一起,但将来呢

    郓王从小受到的教育让他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若想确保大宋的稳定,若想确保赵氏江山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唯一的国策就是以文制武。武人就是王朝败亡的根源所在,必须杜绝武人干政,决不允许武人进入中枢。

    然而,从目前的形势推测,郓王将来如果登基称帝了,这些西北武人势必要独揽权柄,那么,郓王有太祖那样的本事杯酒释兵权吗显然不可能。由此引出一系列的问题,郓王如何驾驭这些武人如何继续推行以文制武的国策如何确保赵氏江山世代传承

    郓王想了很久,一直在想生存的问题,但迟迟没有结果。

    西北人似乎预料到郓王坚持不下去了,虎烈府和西北将门的统帅们以祝贺新年为借口,纷纷赶赴太原。这是一种变相的胁迫,西北人要郓王坚持下去,不要犹豫,更不要害怕,天下尽在掌控之中。

    郓王害怕都没用了,仔细想一想,他没有回头路,只有一条道走到黑了。

    最简单的一件事就是,假如他离开了西北,汴京势必要打击西北人。汴京无法打击虎烈府,但可以打击西北将门,西北将门被打击得体无完肤,西北军士气低迷,李虎正好一泄而下,整个西北都是李虎的了。这个责任最后谁来承担肯定是郓王,总不能让皇帝来承担吧

    郓王死了都没关系,不过一条性命而已,但大宋国祚恐怕危险了,赵氏江山恐怕保不住了。随着李虎的南下,金人c夏人,甚至大漠诸蕃都有可能乘着中原大乱之际南下寇掠,于是历史将重演,一切都完了。

    郓王真的没有任何选择,唯一的办法就是抛开一切顾虑,和西北人携手向前,先让自己登上帝位,然后再慢慢解决西北人的问题。

    郓王想通了,做出了决策,拿出了办法,随即拟制了一套完整的计策。这个计策埋藏在他的心里,没有告诉任何人。此计成功了,他就是大宋皇帝,一代中兴明主,失败了,他也不会背上篡僭的罪名遗臭万年。

    郓王调整了心情,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但脸上表现出来的却是深重愁苦,他要给西北人一个假象,他必须套出西北人的底。

    寒风中,郓王站在府门外,简朴的衣着,浅浅的笑容,淡淡的忧郁,稳重而洒脱,王者风范。

    李虎第一个走下马车,他望着郓王,轻轻拍了一下身上的灰尘,然后漫不经心地看看四周,没有移动脚步。

    郓王犹豫了一下,举步而行,远远举手招呼,“汉王一路辛苦”

    李虎微微眯起眼,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然后迎了上去,“有劳殿下远迎”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