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帝国风云录

正文 第七十二章 翻云覆雨的阉帅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二章 翻云覆雨的阉帅

    对付童贯,其实非常难,尤其在目前形势下。

    赵楷用非常手段夺取了皇位,首先需要理由,于是自然要追究老皇帝和小皇帝在主政期间所犯下下的一系列错误。

    老皇帝的错误在于新政蜕变导致国祚陷入深重危机,而新政之所以蜕变则是蔡京和童贯等宰执大臣的责任。蔡京已经受到惩处,其本人c家族和门生故吏在赵恒和赵楷两任皇帝的连续打击下,已经灰飞烟灭。童贯还活着,而且是帮助赵楷登基的大功臣,但他的功绩是否足以抵消他的罪责

    小皇帝赵恒的错误就是投降卖国,割地赔款并把大宋推进岌岌可危之境,是他和主和派大臣无法推卸的罪责。赵恒被废黜,主和派大臣被诛杀流放,但童贯为了铲除异己独揽大权,大开杀戒,因此受到牵连的官吏成百上千。童贯本来就是众矢之的,这下更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对象。

    种师道c姚古和童贯仇怨甚深,折彦直c折可求叔侄也是因为迫不得已的原因才和童贯合作,而杨可世c王稟c曹曚等人在西北长期遭到童贯的压制,对其也是满腹怨气,所以,这些西北将门到了汴京后,马上冰释前嫌,握手言和,一致把矛头对准了童贯。拿下童贯,汴京就是他们的天下。

    但童贯自有其高明之处,他以最快的速度把刘延庆c刘光世c刘光国父子,辛兴宗c曲奇c吴子厚等西北大将重新招至麾下。刘延庆出任殿前都指挥使,童师闵出任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刘锜出任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牢牢控制了汴京卫戍军。张师正的胜捷军也屯驻汴京。刘光世c辛兴宗等人则到河北战场出任都统制,并把河北大名府路c河间府路和定州路三个帅司的禁军全部控制在手。

    这样一来,原西北军中童贯的亲信全部复出并得以重用。

    童贯曾在西北培植了三大派系。刘仲武一系自这位老将军致仕回家后便一蹶不振,这次刘仲武的儿子刘锜得到童贯的赏识,出任三衙步帅,刘仲武一系随即再度进入军中。刘法一系在朔方大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刘延庆一系自北伐失败童贯下台致仕后,便遭到重创,除了刘光世和辛兴宗外,很多大将和刘延庆一样在京城混个闲职,这次刘延庆一系全部复出,一直在山东平叛的辛兴宗更是带着数万大军赶赴河北战场。

    童贯的底子太厚了,二十多年的阉帅不是浪得虚名,一夜之间,他便扭转了形势,并在汴京占据绝对上风,把种师道c折彦直等野心勃勃的西北人压得喘不过气来。

    童贯的强势复出,让折家c种家为首的西北将门有一种为他人做嫁衣的感觉。他们为了这一天筹划了很多年,眼看着就要成功了,可以控制权柄了,谁知半路杀出了一匹老黑马,被打得措手不及。很长时间以来,他们都把李虎做为对手,为此处心积虑,百般算计,谁知算计到最后,却让欺压了他们二十多年的阉帅占了个天大的便宜,这实在无法忍受。

    西北人在汴京本来就没有根基,武将远离朝堂,对残酷的权力斗争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更谈不上经验了,相比起来,童贯在汴京的根基就很深,尤其在禁中,他更有翻云覆雨的本事,虽然小皇帝在主政之初打击了童贯的势力,但小皇帝手段不够毒辣,心不够狠,没有把童贯的势力连根拔除,所以童贯回到京城,转眼就呼风唤雨了。

    实事求是的说,赵楷能有惊无险地迅速登基称帝,重建中枢和东西两府,童贯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件事上,折彦直和西北武将们的作用有限,无法和童贯相提并论,所以也不怪赵楷全心全意倚仗童贯,任由童贯权势倾天。

    赵楷出自禁中,大宋基本国策在他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他从来不相信武人,更不会给武人执掌权柄的机会。当初为了夺取皇统,他到西北拉拢李虎和西北将门,不过是权宜之计,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已。现在他做了皇帝,在童贯的谋划下终于夺取了皇统,试问此刻他还会兑现诺言,和李虎c西北人共享权柄不可能的事。目前北虏入侵,女真人占据了大宋领土,他需要武将们冲锋陷阵,所以他还能做做姿态,一旦外敌被击败,领土被收复,他就要卸磨杀驴了。

    以文制武c将从中御c守内虚外这些国策传承了一百多年,即使是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也不敢动摇这些根基,所以赵楷一旦登上帝位,手执天宪,想法就变了。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为了牢牢控制权柄,他理所当然要利用李纲c宇文虚中这些文人,利用童贯这位阉帅来钳制c削弱和打击武人,想方设法要把西北人赶离中枢,赶离汴京,要把李虎彻底消灭。当然,前提是击败北虏,收复失地,在这之前,他必须忍受,必须委曲求全。

    皇帝相信童贯,童贯又非常强势,西北人辛辛苦苦却一无所获,汴京的矛盾自然就激化了。

    双方矛盾激化的焦点是河北大战发动的时间,这是表面上的东西,其实背后争夺的是战场指挥权。

    自太宗时期起,“将从中御”成为大宋的基本国策。澶渊之盟缔结后,宋辽迎来了百年和平,但宋夏战争却持续了百年。西北战场距离汴京太远,将从中御已经不现实,所以大宋给了西北统帅很大的战场指挥权。西北战场很大,陕西六路有四路和西夏交界,所以在童贯之前,西北战场的统帅一般都是两到三个,这有利于汴京遥控,其实还是摆脱不了将从中御的弊端。

    童贯到西北主持军事后,这一弊端得到改善。当然,这主要是因为老皇帝信任童贯,换一个人绝对不会得到这样大的权力。

    今日河北战场距离汴京很近,而形势又岌岌可危,汴京当然没有理由把战场指挥权交给前线统帅。赵楷做了皇帝,过河拆桥,决心把西北人赶离中枢,赶离汴京,当然更不会把战场指挥权交给前线统帅了。

    太原兵变让赵楷非常害怕手握重兵的武人。就目前汴京形势而言,西北人遭到压制,如果拥有战场指挥权的前线统帅倒戈一击,再发动一场兵变,赵楷即使还能继续做皇帝,也肯定是个傀儡皇帝,所以,赵楷无论如何也不会交出战场指挥权。

    河北前线统帅没有战场指挥权,各路大军都由汴京指挥,河北大战肯定打不赢。河北大战如果输了,西北军遭受重创,种师道c姚古c折彦直这些人不但要承担罪责,实力也荡然无存,只能任人宰割了,而赵楷驱赶西北人的目的达到了,童贯独掌权柄的目的也到了,西北人流血流汗最后却沦为刀俎下的鱼肉,这谁能接受

    西北人当然不会接受,所以他们据理力争,要求七月初发动攻击。

    河北大战刚刚打败,赵楷刚刚做皇帝,汴京还很混乱,这种情况下西北人迫不及待发动进攻,汴京当然要把战场指挥权交给前线统帅了。汴京即使想指挥,也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汴京的事情太多了,日理万机都处理不完,哪有时间去指挥河北大战

    赵楷c童贯坚决不答应。再过一个多月,把汴京基本稳下来,汴京就可以控制全局了,也有能力指挥河北大战了,战场指挥权是坚决不能交出去的。

    李纲c宇文虚中自然知道争论的缘由,他们一则从现实考虑,汴京的确需要稳定的时间;二则河北战场也需要时间集结军队,囤积粮草武器,仓促攻击胜算太小;三则他们也不愿意看到西北人拿到战场指挥权,那对汴京来说非常危险。

    西北人为赵楷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刻又要发动攻击收复失地,于情于理,赵楷这位新皇帝都没有理由不答应,无奈之下,他只好把李虎拉了出来,如果李虎带着虎烈军主力进入河北战场,并亲自指挥,他就答应。

    六月二十七日,折可求飞马赶赴洛阳,随同他前来的还有秦凤路第二十四指挥张俊。

    折可求首先向李虎介绍张俊。

    张俊四十岁左右,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有一双刚毅的眼睛,气势威猛。这个人是秦凤路凤翔府的人,出自行伍,十六岁的时候成为乡兵弓箭手。此后参加了历次西北大战,参加了北伐,参加了河北山东平叛。去年因为西征,调到秦凤路出任秦凤第二十四指挥。今年随种师中勤王,参加了河北大战。在与金军交战中,率精骑突袭,缴获战马千匹。种师中被包围后,其率百人强行突围。金军随后追杀,张俊大发神威,率悍卒调头迎战,杀敌五百。金军惊退,不敢再追。

    李虎大为赞赏。西北军中,悍将非常多,麟延路的韩世忠就是出自行伍,泾原路的吴玠c吴璘兄弟也是出自行伍。这都是老爹故事中有名的抗金将领,为此曾向折彦直打听过,知道这些人现在都在军中任职。韩世忠曾在西北大将王渊帐下效力,北伐后在山东平叛,出任单州团练使,现屯驻于滹沱河。吴玠出任泾原路第二副将,在杨可世麾下效力,也到了河北战场。

    在老爹的故事里,有中兴四大名将,韩世忠c刘锜c岳飞c张俊张俊难道张俊就是他

    李虎霍然睁大眼睛,吃惊地问道:“你就是张俊”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