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孙氏强敌

第三百三十七章 隐隐作痛的肩膀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孙策并不知道刘表因为杨延昭这么一发威,刘表竟然就把蔡瑁官职撤了,而换上了两个他最不愿意遇到的人。

    王阳明,也叫王守仁,这人他知道,是明武宗朱厚照信任的大臣,能治国也能打仗,当年的宁王之乱,就是因为此人才得以迅速平息。

    但作为民族英雄的于谦,他就不是很清楚了,抽烟喝酒烫头的他到认识,之所以忌惮,是因为他发现,从漩涡中出来的家伙,都不是那么好对付,偏偏又缺少信息,这才让他很没安全感。

    说起这于谦吧,在历史上也算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历任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少保,在瓦剌兵指京城事件中,扮演了一锤定音,击退瓦剌的重要角色,可惜后来被冤杀,和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如今孙策刚抵达襄平,从柴荣那里得知公孙度命不久矣的消息后,他也就没急着去辽东,而是等薛仁贵在乌丸集结好兵力,才慢悠慢悠的领军出发。

    公孙康战死,公孙恭合着那些徒子徒孙殉城,公孙度又被气死,本以为是块难啃的骨头的柴荣,被逼投诚,剩下一个柳毅,能做什么?可以说完全是辽东自己把自己给玩崩了。

    不过愚人处理起来,终究会麻烦一点。

    初至城下后,派人一打听,才知道公孙度已死,因此在孙策看来,襄平可以一纸招降。

    可柳毅不干,他还谨记着公孙度的教诲,将襄平城守得非常严实,接连两次让孙礼和冯习铩羽而归。

    这下轮到孙策不开心了,公孙度都没能撑过几个回合,这柳毅什么来路?

    不降?那城破之日,就是他柳毅的忌日!

    话这么说出去了,可柳毅仍旧不管不顾,一面加固着城防,一面鼓动着百姓拆房掀瓦。

    见柳毅摆出一副软硬不吃的样子,孙策还没来得及做上什么,周瑜那边来信,新罗覆灭一事,引起了三韩半岛所有邦国空前的团结。

    高句丽,百济、沃沮、秽陌、挹娄、东乌丸,以及苟延残喘的三韩,八方势力,合兵三十五万,誓要把周瑜的东北兵团赶出三韩。

    不过这并不是周瑜的求援信,而是一封策划书,三十五万蛮兵,要是换在几十年后,或许还会令人担心,现在是真的没什么战力。

    何况周瑜,谢安,王猛,再加上甘宁,别说在这个时代,放眼整个冷兵器时代,又有谁是他们的对手?

    反正光凭渊盖苏文和宇文泰,还有点不够看。

    周瑜的意思是,让孙策尽快处理完辽东公孙度,然后挥军东进,一举荡平高句丽,他会在三韩半岛竭尽所能纠缠住蛮夷联军。

    显然,周瑜还不知道公孙度已经去世的消息,更不知道辽东公孙氏已经名存实亡,不过周瑜的来信确实是个好消息。

    此刻,半个中原兵团加上解烦军,都在幽州,柳毅龟缩不出,孙策正好觉得人多了。

    和岳飞一商议,背嵬军留在幽州,在和东北军交接之前,就驻扎在此,而孙策和薛仁贵带兵东进,向国内城进发。

    想来不仅是周瑜没收到公孙氏危在旦夕的消息,就连高句丽也不知道这件事,毕竟事发实在过于突然。

    襄平距离国内没有多远,沿着大梁水一直往东走,直至尽头,就可以眺望到盐难水(浑江),这里的风景那是相当优美,特别是在这个时节,山清水秀的,让孙策不由喝阻大军,在此修整一日。

    水畔之北有一座高句丽的城池,名字非常奇怪,有点像回族人取的名字,叫纥升骨城。

    高句丽在此驻有一军,人数不多,仅五百人,城池修建得非常高,而且顶上还有一座烽火台,看来要想不惊动高句丽边防军,直扑国内城,不想个法子是很难达成的。

    纥升骨城是高句丽的发祥地,是一座山城,而山的名字叫做五女山,城池依山势而建,呈不规则的楔型,分山腰的外城和山顶的内城两部分,东、西、北三面都是百尺峭壁,南面则是险峻的陡坡,地形易守难攻。

    故而强攻显然不可取,只城内的五百高句丽士卒,就足够孙策喝一壶。

    “从这里攻上去,过于凶险,末将认为不可取”

    “难道选南面?虽然地形上安全很多,但只要有百人把守,可攻上去的可能性近乎为零”

    夜晚,作为特种战斗编队的解烦狼军和鹤军将军,孙河、黄叙,和孙策正研究着怎么能神不知鬼不觉的攻下纥升骨。

    “南面固然也不能选,末将提议选北面”

    孙河的提议,让孙策倒吸了口凉气,北面可是三面之中,最险峻,最陡峭的一面,仅远远的看上去,就知道着力点非常少。

    “诚然北面看上去非常危险,但对我们来说,却是最佳的选择,只需要一个人攀登上去,拴好麻绳,其余人即可借绳索上去,如此周而复始,不到一个时辰,要上去三千人不是难题”

    孙河的意思孙策明白了,尽管北面凶险,但却是三处中,山势最低的,目测不到400米,备好绳索,只要有一个人上去,那接下来利

    用绳索之便,效率就会成几何倍增长。

    至于东西两侧,这山势少说也有600米,随着海拔的升高,攀登危险俱增不说,绳索的配备也是个大问题。

    渊盖苏文这几日和征东军打得那是一个胶着,双方你来我往,不亦乐乎,偏偏还就拿征东军没办法。

    说来也巧,双方交战地点就在牛首(三八线附近),其北是蛮夷的主力联军,其南大部分在征东军掌控之中,剩余的则是百济和三韩,被合围在汉山河以西(首尔附近)。

    还真有点南北朝鲜打仗的意思。

    “汉人在娘臂和七重各自有设置两万人,娘壁是我们的老对手王猛,而七重的将军叫谢安,透过沃沮和秽陌的消息,此人也并不是很好对付,我联军人虽多,但整体实力较之相差甚远”

    宇文泰在为渊盖苏文阐述着这几天的战况,总的来说不是很乐观,尤其是随着战情一天天的积多,他发现当今的战争,已经不是数量能决定胜负关系的了。

    计谋、布阵、兵种搭配、武器、地利等等,太多可以左右战局胜负关键的要素存在。

    “辽东军呢?还没来?”

    “这,属下已经派去了三次探马,目前还没有回信,恐怕是和幽州的征东军正面开战了,是以一时间才没有回复”

    “哎,希望辽东军能顶住吧,不要我们这里还没解决完,孙策又从后面打了过来”

    揉了揉肩膀,渊盖苏文一脸的不舒服,每次一到晚上,或者天气稍微冷一点,肩膀就‘酸爽’得很,宛如负重几百斤之后的感觉。

    “属下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吧,都这个时候了,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在属下看来,我们的盟友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只凭一股蛮劲,长此以往下去,恐难有作为”

    抚摸着还隐隐作痛的肩膀,渊盖苏文内心一沉,有一言他没有说出来,若是拼蛮劲,恐怕也不是征东军的对数。

    肩膀上的这一刀,正是当初那个叫冉闵的杰作,自诩武艺超群的渊盖苏文,对给自己留下如此难忘经历的人,自然是无法忘怀。

    另外还有一个叫罗成的,这是他每每伤口作痛,想起冉闵之后,都不由自主会联想起的人。

    “那还能怎么办?汉军势大,非我高句丽一族可比拟”

    “属下的意思,何不去请扶余人?亦或鲜卑人,将孙策的野心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这倒是渊盖苏文没想到的,只是扶余和他高句丽向来是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可能轻易之前请来?还有鲜卑,这倒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那是远水,想要救地处三韩的大火,那得费多大功夫?

    “报将军,辽东公孙度死了,公孙氏亡了,现在襄平城内,只有公孙度的心腹大将柳毅在坚守,他请求我们出兵救援”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