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尹家有女初长成

12 卖包子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重生之尹家有女初长成最新章节!

    尹秋蕙去了一趟县城也没要来钱,但是这拉砖的活她还是不想放弃。她盘算了几天,总算找到了一个快速攒钱的好方法,她要到窑湖镇上卖包子,卖稀饭。

    窑湖镇在京杭大运河的边上,有一个码头,南来北往的船只很多。解放前,这里曾被称为小上海,现在还有浙江会馆,山西商会之类的明清建筑,后来这里被开发成了古镇风景区,窑湖镇距离彭南市大约有二百里,上一世,她和段鹏涛还曾经来这里旅游呢,不过那是二十多年以后的事了。

    现在的窑湖镇,还只是一个明清古建筑比较多,商业比较发达的一个古镇,因为靠近运河和烟霞湖,水路运输和淡水捕渔业也很发达,渔民和来往船只通常会选择在这里采买粮食蔬菜补充给养。

    镇上的人做生意的很多,也很富裕。

    尹秋蕙下定决心先卖包子攒钱买驴车,便跟江淑英商量:“娘,现在地里也没啥活,我这闲着也是闲着,我想到窑湖镇上卖包子。”

    大闺女去了县城没把丈夫带回来,江淑英这几天便有些焉焉的。

    满堂都到了县城了,怎么不回家来看看呢?

    她一边想着自己的丈夫,一边数着饭粒,听了女儿的话,抬起头迷茫地问:“小蕙,你说什么?”

    “娘,我想到窑湖去卖包子。”尹秋蕙又重复了一遍。

    “卖包子?为啥?”江淑英愕然地问。连尹秋歌也停下了筷子。

    “这拉砖的活我不想放弃,可是我想拉砖就要买车,爹也没有钱给我,我就想着去卖包子,从现在到麦收还有两个月。这两个月的包子卖下来,就够买一辆驴车的了。”

    “卖个包子能挣那么多钱?”江淑英吃惊地问。

    这个我可是做过市场调研的。尹秋蕙在心里腹诽。

    嘴上却说:“娘,你睦,窑湖街上有几十个卖菜的,上百个码头工人和许多来往客商、渔民、船老大。人流量就不小了,按照这样的人流量,每天能卖100个菜包子,100个肉包子,50碗稀饭应该没问题。

    肉2块钱一斤,三斤猪肉就可以了,那就是6块钱。芹菜三分钱一斤,10斤足够,3毛钱就够了,面三毛七一斤,8斤面差不多了,也就两块九毛六。作料1.0元,100个肉包子的成本是10.5元。

    菜包子里面用的是青菜豆腐粉条,青菜一毛钱一斤,10斤1块钱,豆腐五毛钱一斤,四斤2块钱;粉条一斤就够了,一块二毛钱。作料也是1.0元,面粉也得8斤,也是不到三块钱。100个菜包子的成本是8.4元。

    稀饭的成本算起来就琐碎了,一斤米,一斤麦仁,半斤黄豆钱,半斤面,一把小菜算起来也就2.5元。

    所以每天的成本是二十一块四毛钱,按二十二块钱算。肉包子两毛钱一个,菜包子一毛钱一个,稀饭一毛钱一碗,这样她每天能卖35块钱,所以她每天能挣十三块钱,四舍五入一个月能挣400块钱,那么她一个月就能买一辆驴车了。

    洗衣机厂的砖要两个月以后才要,她两个月就能挣800块钱,足够买一辆驴车了。

    买了驴车就可以给洗衣机厂拉砖了,一方砖从南山村送到县城给三块二毛钱,那么2000方砖就是6千4百块钱。不过她一天只能拉两趟,一趟拉5方,一天只能拉10方砖,那么这2000方要7个月才能拉完呢。不过虽然时间长了点,半年后我们就可以翻新房了,而且还是盖平房,累一些也是值得的。”

    江淑英听完闺女的话惊呆了:“小蕙,你什么时候帐算得这么灵了?听你这样算,觉得好象是真的。”

    尹秋歌也道:“姐,你这加减乘除比我算得还快。”

    尹秋蕙在心里切了一声,同时给妹妹一个白眼:“你姐我可是初中毕业的,当然要比你这个小学生算得快啦。”

    可惜了她这个985毕业的高材生了,在这个时候,还不能显摆。

    “娘,这当然是真的。”尹秋蕙看着江淑英撒娇道。

    “好好,小蕙,我们就去窑湖卖包子。就算是不挣钱也不会赊本不是,我们还可以自己吃嘛。你去买菜,我们明天就把包子蒸出来拿去卖。”江淑英说完掏出二十二块钱给了尹秋蕙。

    尹秋蕙看了一眼,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不由得又在心里翻了个白眼,如果她的记忆出了差错,这一分也没有多给,她会不会少买一样呢?

    幸亏尹秋蕙的记忆虽然断断续续的,关于那个时候的物价却没有记错,她将所需要的菜肉和面全都买了回来。

    回到家之后娘仨就开始忙碌起来,江淑英虽也跟着忙活,只是时常会若有年思地走神。

    尹秋蕙也不管她,前世她虽能也会做饭洗衣服,可这一世,她忽然变成了个中好手,摘菜、洗菜、切菜,样样都行,手脚麻利地连她自己都吃惊。

    想来原来的尹秋蕙也是个能干的。

    头天晚上把准备工作做好之后,睡了个囫囵觉,早上三点多就精神亢奋的起来了。

    梳洗完之后,尹秋蕙骑着父亲留下的破自行车把50个肉包子、50个菜包子和一桶稀饭带到窑湖镇后,包子很快就卖完了,只剩下半桶稀饭,原因是她带的碗有些少了,只带了十个碗,大家想买稀饭却没有碗,而她又不能等,她得赶紧趁着大家吃中午饭的工夫把包子带到码头上卖掉。

    不过就算这十个碗最后却也找不清那些碗都给了谁了,只收回来7个。有三个碗给丢了,尹秋蕙跟那些喝稀饭的说,要他们自已带碗来,她明天多熬稀饭。

    尹秋蕙的包子做得香,大家吃了都说好吃,稀饭也好喝。

    第二天尹秋蕙又蒸了100个肉包子、100个菜包子、50碗稀饭,然后一中午的时候又卖完了。

    虽然一天能挣十几块钱,但却要一家人跟着忙活,说是一家人,也只是她娘仨,谁让她家人口少呢。

    赵化林听说秋蕙一分钱也没要回来,回家跟他老婆马翠花道:“满堂这孬怂真不是个东西,给外面的女人盖了三间平房,闺女向她要几百元他却都不给,可怜秋蕙这丫头真是个好孩子却摊上了这么个爹,这下子又给谷家明那小子坑了,真不知道以后要怎么办?”

    马翠花一边活着面一边道:“怪道他干了那么多年木匠活家里还是破草房呢,敢情挣的钱都给外面的相好的了?可怜江淑英白给他生了两个好闺女,连个男人的心都拴不住,这一辈子别想过什么好日子了。秋蕙那丫头怎么样?”

    赵化林道:“听说她上窑湖街卖包子了。”

    马翠花道:“那窑湖街虽是个古镇,来往的船只多,但做生意的满地都是,也不是那么好做的。我们南山村离窑湖二十多里路哩,去那做生意,怎么做啊?她做什么生意?”

    赵化林道:“卖稀饭,卖包子。每天在家里熬好稀饭,蒸好包子,骑着自行车带到镇上,就在那街道上码头下转一圈,卖完就回来。”

    听说每天也能挣十几块钱呢,她要凑齐买驴车的钱。

    “唉,这孩子,还真是能吃苦。”马翠花叹道,“前两年她在我们家窑厂脱砖胚子我就看出来了,真是个好闺女。我们家长红就是没有她省心。你看,这高三都留了两年了,连头一年,高三都上了三年了,现在还不知道啥样,回到家就看电视,你说这孩子以后可咋办呢?”

    提起长红,赵化林也脑袋瓜子疼,他小的时候家里穷,没钱上学,本来想拼着老命也要把儿女们培养成才,没想到一个不成两个不成,三个还不成。

    老大长青只上到小学便死活不上了,老二长红倒是听话,让她上学就上学,就是成绩不好,高三上了三年了,在班里还是勉强能跟得上,连预选都预选不上,别说考大学了。

    老三长庚成绩也不好,这两个小的都是托了妹婿才能上高中的,可是高中上完之后又怎么办呢?

    再回家务农?人家会笑话死,要知道这两个都不成器,当初也不托关系上他们上高中了,直接回家务农就算了。

    高中生回家务农,这就有点屈材了。

    赵化林道:“实在不行,就让长红到窑场里做会计。”

    “那长庚呢?”马翠花问。

    “长庚到时候也到窑厂里当会计。”

    “你个老不死的!”马翠花骂道:“长青就是窑厂会计,你再让长红长庚都来当会计,你一个窑厂,能要几个会计?”

    “那你说怎么办?”赵化林也火了,“我就一个窑厂,别的也没有什么了,不让他们来做会计,让他们做什么?你让长红长庚脱砖坯子去?你能舍得吗?”

    “我舍得,舍得,有什么舍不得的?谁让他们不好好读书,一个两个都是跟木雕泥塑似的,一共就那么几本书,一天吃一页也吃下去喽……”马翠花虽然心里也知道丈夫说得对,嘴上还是不饶人。

    赵化林懒得跟媳妇吵,站起来往堂屋去跟闺女看电视去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