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1618:燎原

履霜 第一百二十五章 阳明传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对于王阳明,张子云不仅仅是知道,差不多应该是如雷贯耳了。

    阳明先生王守仁,文人,哲学家,早年进学之时便极有天赋,后来因为得罪当朝执政而被流放到贵州龙场,在那里,他发扬出自己的学说——心学,一反自两宋以来一直走的理学道路,倡导知行合一,随机应变,后来获释被委任为江西巡抚,在任期间依靠极为高明的手段平定江西匪患,宁王朱宸濠谋反,他带着一群捕快和乡勇以奇谋智勇将其击溃,并生擒朱宸濠,一时名震天下,并以文官身份获得武功而封爵,成为大明的传奇。

    张子云在现代的时候,读过很多有关王守仁的文章,当时的评价大致就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当时哲学书上还有那个经典的看花论:你看花时,花便在,你不看花时,花便消失于无形,心外无物。

    当然,令王阳明的声名大振的,还有那个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的“一生俯首拜阳明”的印章。

    莫失本心,心外无物,以心驾驭万物,心的哲学既是人的哲学,这一流派几乎已隐隐成为了晚明时期思想主流,若不是后来满清入关,以极为扩大化,广泛化的文字狱和更为严苛的科举制度来禁锢思想,还不知道心学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晚明的时代,随着帝国政府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商业的极大发展,市民阶级的不断扩大,连带着思想文化都处于一个总爆发的时期,对于理学的批评甚至发展成了对整个阶级和制度的批判,甚至有极端者还喊出了无政府主义的口号,思想不断萌芽,启发不断发生,而思想的变革总是走在社会变革之前,若不是满清入关,后世的历史说不定还真会发生改变。

    “阳明先生平定江西匪患,后来又以奇谋平定宁王之乱,以文官之位封爵进位,天下闻名,又开心学一门,广收门徒,门下弟子或居于庙堂之上,或游于江湖之间,而这位冯君晨,就是阳明先生心学一脉的嫡传弟子。”

    张子云差点没把嘴给撕开,他立刻看了一眼对面那个一脸淡定的冯君晨,没想到这个无拘无束,随性而为的哥们,竟然是心学传人。一旁的柳依依也是有些吃惊,显然她对王阳明也不陌生。

    “自阳明先生仙逝以来,数十年间,心学学说四处流传,隐隐已成为天下之间一大显学,心学弟子恪守阳明先生的教诲,一直盼望着能以自身之力,改变大明,只可惜这些年来,这心学一脉,与大明朝廷一般,各有各的想法,彼此时而联合,时而又背道而驰,故至今日,也做不出个所以然来,而这冯君晨,以我看来,才智恐怕不输于当时任何一位心学门人,假以时日,必能成大事的。”

    “说的这么玄乎,也不知道是个真假?”依依冷笑一声,一脸鄙夷。

    严玉却不生气,笑意盈盈道:“柳姑娘有所不知,这个人对于南直隶和江浙一带的读书人来说可是有点名气的。”

    能在南直隶和江浙一带读书人都很有名气的话,想必也是个厉害人物啊。

    “这个冯君晨,乃是江西吉安人士,今年刚至而立,他幼时默默无闻,木讷不知言,常观物而忘身,据说常常坐于池边,视池中往来之鱼,然后投之以食,呼道‘来食,来食。’,因此乡里传言他是个痴儿。”

    张子云顿时愕然,他似乎闻到了一点套路的味道,大凡历史上出名的人物,多数都是怪人,仿佛没有点怪事,这人就不会出名一样。

    “他到了进学的时候,其父便请了些老师来教他,结果这孩子竟然当着父亲的面,以老师教授的一些话语诘问老师,直接把老师问得哑口无言,他的那些个老师气急,说他存心刁难,非议经典,不过是顽石朽木,不能大用。”

    张子云立刻想起当初他当家教时候的那些熊孩子们了。

    “看来是个难对付的熊孩子啊!”

    严玉眉头轻轻一挑,显然是对他嘴里熊孩子这个词语有点反应不过,不过他聪明的很,很快脸上便浮现出笑容。

    “子云兄这个比喻确切的很,这冯君晨幼时的确是个熊孩子,不知学而常乐于观物,忘己身而迷蒙于情,换做是谁,恐怕也不会对这样的孩子抱有希望,他到了十四岁的时候,莫说是四书五经,就连一般的文章也不曾学过,好在其父颇有雅量,并未在意于此。”

    哈哈,十四五岁也不过是上初中的年纪,熊孩子也是正常。

    张子云笑着摇头。

    “严公,你说他十四五岁还不习四书五经?”相比见惯了熊孩子的张子云,一旁的柳依依却睁大了自己的眼睛,一脸愕然。

    严玉微微一笑,接着点了点头,脸上满是得意。

    张子云本来不以为意,心里却猛然一醒,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立刻抬起头盯着严玉,他此时的表情比刚刚依依的表情还要夸张。

    “你刚刚说这个冯君晨十四五岁还没学过四书五经?”张子云几乎合不上嘴,几乎是高声地喊着“你不是在开玩笑的吧?”

    宴会厅所有人都把目光对准了他,就连对面的冯君晨和杨泉都是一脸怪异,张子云忙做了个道歉表情,又看了一眼冯君晨,又看了一眼严玉。

    严玉摇摇头,示意他完全不是在开玩笑,脸上的表情更加得意,想来是对张子云脸上这个表情非常的满意。

    我了个去!

    张子云在心里倒抽了一口冷气。

    这个家伙真的很厉害啊!

    真的非常非常厉害!

    为什么厉害?

    他十四五岁尚且没有学过四书五经,在这个时代来说这该是失败孩子的典型了,因为在这个时代里,四书五经可是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而想当官上位,封妻荫子,这四书五经是一定要学会的,然后在通过大明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才能够获得做官的资格,一般来说,一名学子首先要通过童生试获得秀才的资格,童生试又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级,由各地学政担任主考,通过三级考试就可以入各县府州学学习,并且获得秀才资格,然后每三年的秋八月,在各省的省城进行乡试,由朝廷直接派遣考官到地方上进行,中榜者皆为举人,而获得举人身份对于读书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获得举人身份之后,就可以获得一系列的特权,最为重要的是,获得举人身份后可以参加最终在京城举行的全国性考试——会试,会试由皇帝亲自委派朝廷官员出任正副主考,全国的举人和国子监的考生将在这场考试决一胜负,而录取的名额只有三百人。

    如果说后世的公务员考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话,那会试就是千军万马走钢丝绳。

    通过会试的三百人还要参加最终的殿试来决定名次,由皇帝亲自策问,选定名次,头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然后依次排名,这些人都将成为天子门生,他们都将会在以后成为帝国中央和地方上的重要官员,甚至以后入阁拜相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就比如大明内阁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非庶吉士不得担任首辅,虽然苛刻,但是的确是条红线,当年嘉靖大礼仪之争,出任首辅的张骢因为不是庶吉士出身,结果没多长时间就被轰下台,原因不仅仅是自己作死,也是因为自己出身问题,毕竟任何时代,任何集团,都会讲究资格辈分。

    按照规定,乡试每三年一次,会试也是每三年一次,乡试是每年秋天,会试是每年春天,也就是说,你今年考中了乡试,除非有完全的把握,才会在第二年出发去考会试,否则的话一般要等个三年、六年啥的埋头学好了,有了把握之后才会去考。

    毕竟全国的举人那么多,会试却只收三百个,偶尔考不中也是很正常的,而一旦考不中意味着要等三年,但是人生又有多少个三年呢?

    所以有些人穷其一生,都无法越过会试这个门槛,而他们的选择就只能去给官府的官员们作文书小吏。

    而这个冯君晨还不厉害吗?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