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皖江情怀

正文 卷二十二 白豚传奇亘古今 黄梅仙曲天下扬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皖南的浪漫,这儿也司空见惯,不足为异。这里浪漫与严肃,美丽与残忍,爱与怨也交缚益深。月山镇石门湖,白鳍豚的传说,就证明了这一点。变身江豚的父亲,曾在爱的边缘徘徊,游走于春花雪月,终至酒后忘形。缘结白鳍豚身的女儿,无可奈何。她容如秋月,脸斜似半面姮娥,神带桃花,眉蹙似病心西子。她玉露点白莲,娇态袭人,和风入骨。她却被继母卖身为娼,为性爱所逼。她终为孽缘所羁,情恨飘荡。她悲痛伤惨无限,唇边污满鲜血,涔涔下滴。野渡无人时,总是寒窗寂寂。她衣服在撕扯中破碎,片片飞舞,只剩下裸露的身体。孤灯悄然,还有夜阑人泪。她残装弱态,香乳纤腰,粉颈朱唇。她用辛夷和芳芷,擦拭着肌肤,香息渐渐沁渗肌理,永不漫灭。她想在深邃而永远的罪愆和羞耻中蜕变。她推开了父亲,奔向船窗,拉开帘幙,涌身跳下。她就是美丽的女儿,纯洁的白鳍豚。

    白鳍豚的传说与月山镇。相传站在石门湖岸边,有时能看到黑色的江猪在波浪中嬉戏。江猪的前边,往往有白鳍豚游弋。月山镇石门湖世代相传着一个凄美的传说:白鳍豚和江猪的故事。据说从前石门湖边,潘家月形的小村庄里,有一个美丽的女孩,自小就死了母亲。后来,父亲为她娶了后娘(继母)。这后娘心肠却十分地歹毒,经常制造一些借口陷害她。冬天的棉袄,不填棉花填芦絮,夏天的蚊帐窟窿得像筛子。有一天,后妈趁父亲不在家,就把她给卖了。却骗她父亲说,她跟野男人跑了。三年后的一天,成为妓女的她,接待了一个男人。后来却发现,那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她痛不欲生,抱死了念头。她做了一双鞋送给父亲,里面藏着一张纸条:“当年棉袄填芦絮,浑身发冷心发寒;蚊似芦花嘴似针,进帐欺负可怜人。狠毒后妈将我卖,妓院忍垢渡余生;今日父亲寻欢至,不是慈父是畜牲”。既而跳江自杀。父亲得知眼前的妓女,竟然是自己的女儿,羞愧难当,跟着跳江自杀了。龙王得知,他们前世曾是恩爱的情人,来世又必同水族有缘。水里不受三纲五常,人间伦理的约束。他们可以在延绵千里的长江c湖泊里遨游,永远过着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龙王即刻作法,把他们变成海豚模样。因为女儿没有穿衣服,变成白色的白鳍豚;父亲穿着黑色的衣服,变成了黑色的江猪(河豚)。最初他们没远离故土,就生活在石门湖附近的水域,可以经常漂出水面,昂首直立观望家乡的景色。世人见了也不知是何物,一道人作祟说是那对乱伦父女变化而成的。取俗称:江猪,并煽动人要将其诛杀。从此,白鳍豚和江猪背井离乡,来到长江中下游生活。但是他们浓浓的故乡情结难以忘却,在汛期来临时,会逆水而上至石门湖探访故土。除了故事本身,“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句俗语,也在月山镇一直留传至今。

    据最新资料显示:白鳍豚。也称为白暨豚c白鳍,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具长吻,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喜欢群居,性情温顺谨慎,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至二十世纪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二零零二年估计已不足五十头,白鳍豚不仅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十二种最濒危动物之一。二零零七年八月八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白鳍豚的颜华姿影,听说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消逝。她曾经风仪情韵,容华悦色,驰风飞舞,现在只留下了美丽的缠结,美丽的传说。

    月山镇从竹绕屋,瞻望也多澄碧河流。这里鸟儿啭唱悦耳,人们也纯朴型范。这里的景色,似乎也从容悠然而自得。但是,这里自古以来,尊重读书人,敬重老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保存着古朴的风貌。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潘强斋(1883一1943),名勖,别号天马山人,月形山潘家老屋(今月山镇黄岭村)人,篆刻家c收藏家。潘强斋家庭自其曾祖父开始,便与邓石如家族有了姻亲关系,故其受邓石如书法篆刻影响很深。潘强斋从少年时就非常用功,近三十岁时,书法篆刻功底已厚,尤篆刻著名于时。同里画家陈衍庶(的叔父)曾说过:“邑中萧谦中之画,潘强斋之印,皆近世佼佼者”。其刻印技艺,不宗一家,分朱布白,疏密有致。每作一印,都要频频绘制式样,安排章法,多达百次,悉于纸上反复比较,细心揣摩,必至称意才临摹石上,开始运刀。民国初年,马联甲任安徽督办时,潘强斋为省府录士。时裴伯谦c臧雪楼先后任皖督署秘书长,二人均以书法鉴赏名著海内,见潘强斋刻印,都称为近世少有者。旋以落落寡合,潘强斋被借故解职,后即在安庆设摊,专售书篆。但过于自信,为人刻印,往往索价每个字十块光洋,碰到他所瞧不起的主顾,任给多少钱也不刻写,大有郑板桥扬州卖画的风味,因此收入不多,生活不丰裕。桐城方守彝作《题强斋印谱长歌》,约六七百字,中有云:“栖迟乡里三十年,章刻难活一家累。风雨敝庐自突兀,苔纹蝌蚪虫篆砌”。叙述他清贫的生活历程。康有为曾赞誉说:“完白之传人犹在人间矣,吾道不孤,无任钦佩!”介绍他去见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吴赠序云:“强斋潘君,皖中奇士也。精制印,颇得其外高祖完白山人之遗志”。其《印谱》即由西泠印社出版。潘强斋也是一位收藏家和鉴赏家,收藏秦汉碑帖和六朝墓志近万件。所藏石章,种类甚多,均属罕见之品。日军侵占安庆时,潘强斋避难到石镜,教过几年私塾,生活非常困难。时人求其作书,多自署款“老匄(同丐字)”。人不解其意而询之,答道:“吾以书而易升斗,藉此干求于人,非丐而何?”一九四三年,潘强斋生计益窘,以老病折磨抑郁而终。杨兆成(1902一1926),原名杨自涛,化名杨昭,东广村(今月山镇新光村)人,革命烈士,是安徽省第一个为革命捐躯的共产党员。一九二五年,杨兆成先后被推选为共青团安庆特支干事会书记c共青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并迅速建立了团地委的各个工作机构。一九二六年一月,年过二十刚入党的杨兆成任中央安庆特支书记兼安庆团地高官,一九二六年秋,杨兆成被捕,英勇就义,年仅二十四岁。一九二七年九月中共安徽省临委在《安徽省临委悼杨兆成同志》中,赞誉他是“青年工作的指导者”。

    轻柔而低缓,是女人最好的优点。黄梅戏是婀娜多姿的少女。月山镇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男女老幼,绝大多数会唱黄梅戏。民间乐器极多,除簧乐外,管,弦,打击乐器几乎村村不缺,或全有,或具其一二类。不分场地,随口能唱。大多数唱的是爱情故事。相宜时节,也有戏班带着戏厢,在田野或小小土地庙前唱来,情调相当悲壮。远近十多里,妇女老幼,多换上新衣,年轻女子带上粗重银器,有些还自己扛了板凳,跑来看戏。戏子们常常向先到者,借取衣物首饰。被借者,则引以为殊荣。戏子中嗓子优秀,又善于生动表情者,常得当地年轻未婚男女的垂青。这里有取之不尽的清风明月,黄梅的情趣,是可以伴君走天涯的。

    关于黄梅戏,古史无甚载。传说颇丰,现录相关资料如下,以释群疑。其一:黄梅戏,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c鄂c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c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其二: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c越剧c评剧c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c安徽c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c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其三:黄梅戏,原来通称黄梅调,别称采茶调,花鼓戏,化谷戏,二高腔,小戏等。一九五三年始正式定名为黄梅戏。月山镇境内有黄梅山,黄梅调因地得名。

    关于燕形墓群c担山墓群与月山镇。燕形墓群坐落月山镇黄岭村,属汉六朝墓葬群。不见封土堆。一九八四年黄岭村窑厂平土时发现多处汉六朝砖室墓,排列整齐,墓长多在二点五米至三米。墓砖纹饰为方格几何和古钱纹。担山墓群位于月山镇骑龙村石门湖畔。面积一千八百平方米,无封土堆,多处暴露有汉至六朝墓砖,纹饰有几何形,麻布纹,曾出土陶罐c五铢钱。

    幸福是灵魂的愉悦。人一旦有过这种时刻和体验,便会终生难忘。外在的财富和遭遇,仅仅是条件,如果不能转化为内在的体验和心情,便不能成其为幸福。这里的人们,不受尘世祸福沉浮的扰乱。他们在沉思和智慧中,获得着快乐与幸福,并沐浴其中,持续着。这里有湾湾流水,村庄几座。这里有深幽丛林,风声阵阵。这里的黄梅戏声,嘹亮而悠扬,如鸾凤箫管;回环绵眇,如涟漪波涛。他们的内心奔放豪犷,或高旷虚灵而清风朗月。他们领略着心灵的风景,享受永不枯竭的快乐幸福,并且泽被着整个人生。他们在滚滚浊流与红尘,艰难与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着。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