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皖江情怀

正文 卷六十八 神仙难找龙难寻 金鸡玉犬道教名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若从洪镇乡往东北方向,走一个多小时,就可抵达普陀寺所在的长安岭下。也可以乘长途客车到东风桥下,再从那儿徒步上长安岭,只需要二十分钟左右。公路蜿蜒,路两旁树木青翠,花团锦簇,令人赏心悦目。岭不高,看起来海拔不足三百米。寺庙旁一条小路通往岭上。若再步行半小时,就可以立于长安岭之巅了。若冬天登长安岭,其胜景有《渡长安岭至皖口》古诗为证:“投僧避夜雨,古檠昏无膏。山木鸣四壁,疑身在波涛。平明长安岭,飞雪忽满袍。天低浮云深,更觉所向高”。

    普陀寺位于洪镇乡冶塘湖东南长安岭的半山腰间,寺后有洞曰雪山洞。民国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怀宁县志》记载:“雪山洞在长安岭,有寺。洞深约六七里,曲折幽邃,入者懔然”;其“莫测深广,上有泉窦,滴溜成钟乳。倚洞结蓝,为土人游观之所”。雪山洞,为寒武纪石灰岩溶洞,深五十米,最高五米,曲折下行,宽广处如大厅,可容百人。洞厅以下是宽窄不一的洞道,钟乳倒垂,蝙蝠翻飞,乱石夹道,泉水叮咚。这里炎夏时清凉解暑,严冬时温暖如春,其间有天然的石凳c石床c石桌,置身其中,宛若进入了神仙洞府。传说此洞尽处通江,但是由于洞隙太狭,从未有人能探其究竟,一般只能达百余米之深,与旧志记载的“洞深约六七里”相离甚远。洞内现开发有二十多处自然景点,如仙女漫步c大鹏听经c金鸡报晓c睡佛卧天c济公显圣c三仙聚首c神龟指路等等,各具神态,栩栩如生。雪山洞在这个溶洞群里以奇秀瑰丽著称。我去的时候,自然也没遇见活的神仙。我看到了洞内有依石壁雕佛像一尊,前置香炉供案。我猜想是神仙知道要来寻他,提前留下的。因为神仙自有神仙的公务繁忙。他却至少给我留下了雕像。这比我去找人办事,往往别人已经走了,只留下空落的桌椅,要好得多。我在生活中,看见过许多不能给人办事情的雕像或者桌椅。而他们的背后,往往也有类似神仙般的传说。雪山洞洞门面北,高四米,上有砖砌牌楼,高出洞口四米,三层砖制斗拱,正身横额楷书石刻“岩脱金身”四字。我想是世事太杂,神仙也管不了。不知何时,神仙便借机脱身了。

    普陀寺依洞而建,始建于清初,为一座约三百平方米的硬山式建筑。南北合面,两个三开间的佛殿,中隔天井,正殿背后直通山洞,寺门在两殿之间转折向西,门头横额“普陀寺”为清咸丰二年(一八五二年)所制。雪山洞牌楼c普陀寺,传说始建于明,但无文字可考。民国四年《怀宁县志》仅云“雪山洞,有寺”。在已发现的碑刻中,最早为洞内石供案上刻有“雍正八年”字样,另有乾隆二十五年残碑上有“建洞门以建石楼”之句,寺内和门前壁上嵌的十余块重修碑记,最早为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零年),最迟为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因此,雪山洞牌楼与普陀寺的始建时间应在清初康熙至雍正年间。乾隆至同治百余年间,曾屡经重修,民国年间也进行过修整,并在东侧新建佛殿一座,已毁。此寺早年香火旺盛,百里香客云集。后,有重建。主要殿堂面积五百平方米左右,附属房屋面积一千余平方米。供奉佛像三十余尊。专职教职人员五人。信徒颇众。我站在普陀寺大殿前宽敞的平台上,可远眺青山连绵,沃野百里,村舍农田,错落有致;俯视山下,冶塘湖入皖河奔长江,则是云霓变幻,气象万千,景致奇异,四季如画;加上女儿峰等各种神奇的民间传说,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我在洪镇乡感觉到神仙难找,无论仙学与佛寺里都没神仙在场。我寻神仙未果,又想看看传说中的龙王。龙王,是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c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从此,龙王成为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的神,龙王治水则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古人认为,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

    龙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龙的起源来自伏羲氏,据神话传说,伏羲与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而蛇就是龙的原型。但是实际上龙只是一种图腾,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上的由人类虚构的生物,并且是综合了许多生物的特征:蛇身c兽腿c鹰爪c马头c鱼尾c鹿角c鱼鳞等。据考证,龙图腾的由来是和原始部落不断的征战有关的。在漫长的历史中,部落与部落之间对抗c吞并c联合,并把战胜的部落图腾上的一部分添加到自己的图腾上。久而久之,经过不断地吸收与充实,龙的特征也越来越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庄严,最后形成了完整的龙图腾,并且成为这个华夏民族所信奉崇拜的标志。龙文化影响着中国华夏儿女精神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龙简直无所不在。龙的文化,源远流长。龙是本土宗教,道教的龙也就更为中国化,比佛教的龙更为世俗,更适合中国民众的心理,龙不但能降雨除旱,还可以救火,在祁雨的同时还可以捎带提一些其它方面的要求,譬如求福c长生c官职c疾病c住宅凶吉等,“无有不吉”,几乎世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包揽了。

    洪镇乡流传着,“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座龙王庙。离龙王庙几里远的地方有块菜地,菜地紧挨着一座庙。庙里的老和尚和种菜的老头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这天,他俩闲聊时,老头神秘地对老和尚说:“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亩菜园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浇,等我去浇园子时,菜园子已都浇过了,也没看见是谁给浇的。你说怪不怪?”和尚听了也觉得奇怪,决定去看看,弄个水落石出。当晚,老和尚早早地来到菜园,在离那口水井不远处藏了起来。整整盯了一夜,天快亮时,忽听“咔嚓”一声,从井内射出一道白光,飞出一只像鹅似的怪物。只见他两只大翅膀“忽扇”了几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间,那只怪物又飞入井内。和尚到井边看时,菜已全部浇好了。一连三个夜里都是这样。老和尚练过武术,第四天夜里,他带了把宝剑,等那只怪物刚一飞出井口时,一个箭步上去猛刺了几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头栽入井中。顿时,“轰隆”一声巨响,井裂开有几亩大的口子,大水翻滚。眨眼间,连几里外的龙王庙前也是一片汪洋。龙王大怒,带领水兵前来与那怪物交战。战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敌众,现了原形。原来它是龙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条,被贬出了东海,受罪三年。三太子为了立功,想在凡间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剑,一怒之下,掀开海眼,淹了龙王庙。与龙王交战时又不敢泄露天机,造成一场误会。后来,人们在议论这事时,都说“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传说龙王就在洪镇乡石库村马家楼田畈上,至少曾经来过这里。我在这里也只看见了石库道光水文碑而已。碑在马家楼村民组田边草丛中,高五十厘米,宽三十三厘米,碑文直式楷书阴刻“道光二十九年潮水至此”,左下方署款“裴辅仁立”。立碑者身份不详,石库一带多裴姓,应为当地人士。石库地处皖河下游,皖河经此而下十五公里于安庆入江,南岸为跨湖北c安徽两省的长江干堤──同马堤。因此,此碑系长江水文史的重要资料。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一九五九年调查发现。一九八二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否有龙王,我是没有亲见到。不过龙王和水一道来过这里,倒是有可能的事,因为石库道光水文碑上有水来到这里记载。至于当初为何不记下龙的踪迹,我已不得而知。难道是古人早已知道,现代人喜欢捕杀野生动物而食之,故意庇护龙王而为之?

    金鸡碑和五猖神庙碑,传说也扑朔迷离。金鸡碑是戏神碑,现坐落于洪铺镇金鸡村东部,高一点一米,宽零点七五米,由白色石料刻成;碑的正文为“金鸡社令正直之神位”,两侧分别冠以“日”c“月”二字;上款题为“庚戌岁冬月吉旦众生祀奉”,下款是立碑人“本社”c“信官”c“信士”c“生堂”c“杨文堂”等二十五人姓名;碑边刻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据《怀宁县志》记载:“金鸡碑的立碑时间最晚应是清雍正八年(一七三零年),或者上到明代。金鸡碑是戏神碑,是研究我国戏曲史的一项重要资料”。誉满全球的电影大奖“金鸡奖”,就与这块貌不惊人的石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量的史料表明,“金鸡”,就是旧时社戏所祀之神,属于道教文化的产物,它来自艺术之神“二郎神座”下的“金鸡”和“玉犬”,且在怀宁徽班的早期,就被供为所祀戏神。金鸡碑在福建省漳浦县,也立有一块,但这块与怀宁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福建省漳州c漳浦一带流行着一种“安庆调”,实即“石牌调(吹腔)”。可见戏曲之乡,石牌的艺人们,连曲加戏带戏神(金鸡神)都传到闽南去了!与金鸡碑毗邻的是五猖神庙碑。此碑在金鸡碑南侧三米处,高零点九米,宽零点六米,碑额楷书横行“五猖□碑”(原注:“□”应为“庙”字),正文四行,记述建庙立碑之缘由,后为捐款建庙名单二十余人及款额,下款为“大清嘉庆□□年大吕月立”,部分字迹不清。由于这两块碑刻自然风化比较严重,后对这两块碑刻进行了保护。现在的金鸡碑和五猖神庙碑,碑身被罩上了一层有机玻璃,同时在碑的上方盖建了一座对径为二点四米的四角亭。这样既避免了雨水侵蚀,又便于游客观瞻。从外表看来,金鸡碑和五猖神庙碑与一般的碑刻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更不可能找到金鸡戏神或是五猖神仙了。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