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皖江情怀

正文 卷七十七 水道交错似巨网 披红挂彩西江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我蜷伏在角落里,也虔诚地关注,时令的变换。休憩的戏曲人生,有懵懂的残缺之感,回荡在我的内心。我也想试着把内心的苦痛来调谐,欲使它变得清朗而莹澈。可是,它太凌乱激怜,连微薄的希望,也抱愧地淹没在轻缓流淌的心泪中。我在惭愧中还是坚持着,融合心感的滋味,冷漠隐痛,难堪着自己而又在内心逐步相追。我有无数折痕爽利的痛恨,也忧郁地容忍,还有在羞涩中也令人震撼的思念,这些瑕玷的东西,在记忆中也渐渐模糊起来。初红新绿,朴野异卉,丛林怪石等等,却依然使我梦游致远。我在寒酸游钓处,想起曾几载寒窗勤读,想起身在江湖,淡看几度荣盛几度殇。

    朝阳晴晖下,巨网乡安详如故;些许沙坡,给我带来颠簸无数,路上细苔满布,路边画阑檐铎,童騃纷扰,还有些枯枝c和其它浅陋的障碍物。我委实拒却游嬉,并在张皇中踌躇地生活着,但是又热爱星辰湖泊,水旋路远的风景。我喜欢追寻凝晶的哗笑,和无声无息中怒放的生命。我希望能静下心来,好好地陪阳光走一程,感动沧桑的心灵,借此打开寂寥红尘尘封的希望之门。巨网乡这里,风吹湖水千万里,香飘田园到万年,自然是我难觅的好出处。

    巨网乡位于皖河南岸,也在高河镇南面。东与红星乡相连,南濒长江与东至县对峙,西接皖河农场,北隔皖河与山口c洪镇乡相望。主要是汉族,培文c保婴村有少数回族。乡驻巨网镇江庵。全乡为洲圩区。培文c保婴为江中沙洲,培文称小洲,保婴旧称官洲,镇江旧称老洲。建国初分别建为培文乡c海口乡,一九五七年合并成广成乡,一九五八年属红星人民公社。一九八五年三月将红星乡的镇江c培文c保婴村c江镇乡的溢湖村c洪镇乡的引河c义湖村划出组建新乡。以境内巨网得名。镇江c培文c保婴村多为旱地,主产棉花;溢湖c义湖c引河村多为水田,主产水稻。由于江水冲刷,培文洲崩塌严重,一九七八年堵截西江,得以控制。全乡有养殖水面一千二百余亩,又有长江c皖河大面积天然捕捞区。新官洲地处长江中心,面积五千多亩,境内没有任何开发性质建设,完整地保留了自然的本来面目,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保存完好,可规划建设休闲c度假c养生c运动c美食c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旅游度假区。

    皖河入长江口,长江的左岸有一个沙洲名为培文洲。清朝咸丰c同治年间,长江吉阳矶单向挑流增强,促使道光年间建圩的官洲迅速向北扩展,形成向北弯曲的天鹅颈项状的江心洲。激流与沙洲角力,官洲东南岸不断崩岸c退缩,与此同时在官洲尾北部的江面上逐渐淤长成培文洲。培文洲位于长江干流官洲河段北岸,下游距离安庆城区十多公里,洲南正对长江主航道,其它三面为长江支流及夹江环绕。全洲总面积约八平方公里,西南洲头略高,东北洲尾略低。传说成洲初始及其后至民国的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地亩之租,归当局的教育主管部门掌管,故取名:培文洲。后长成的培文洲,民间称小洲或小金洲。时至清末,官洲与培文洲之间支汊淤废乃至相联。官洲的名称,史料曾有记载。在石牌镇东部二十二公里处,长江主航道的西侧,东与东至县隔江相望。清朝乾隆年间露出水面,平面为鹅颈形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筑堤围垦,东西长六公里,南北最大宽度是六公里,面积大约是二十八平方公里。以农业为主,种植粮食,棉花。近年来南坍塌北淤涨,滩地不断向东延伸,以生长芦苇,柳树为主。有渡口与北岸相通。二洲的洲名,民间各有传说:官洲,属官方圈治,其圩亩所收地租为安徽老省会安庆府的孤儿院抑或“育婴堂”所用,通称“官洲”,又名“保婴洲”。百年来,培文洲历久弥新,历经沧桑,静静伫立在长江岸边,日日陪伴着滚滚东逝水。相传:由于皖河c长江水的冲洗,江洲水道交错,阡陌纵横,看似巨大的渔网,遂取名巨网乡。渔民在此停留c生息,继续以渔业为主业,并开始种植其它作物。

    历史上培文洲多次遭受水灾,因为它是在无数次水灾中诞生的。建国前,姑且算是成长中的培文洲。建国后,长江发大水,其洪涝灾害,培文洲自然也难以幸免。淹水时,人家里都进水,甚至冲倒房屋。只有少数木柱顶梁的新宅,具有较好的防水功能,才能幸存下来。这里的人们经常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极其艰辛和无奈。为保卫家园,培文洲人们同洪水进行着不屈不挠地斗争。他们不断地加高c加固堤坝,码砌石墙,广植防护林木,防洪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一九九五年夏,基干民兵和部队官兵,奔赴巨网乡的同马大堤怀宁段。汽车轮渡过江时,江面激浪翻腾。巨网乡内霉气熏天,蚊虫飞舞,军民们在地上摊开草席,撑起蚊帐。军民合作与水搏斗的生死战拉开序幕。同马大堤出现险情,只要有一处渗透,就用肩膀挑土,或把蛇皮袋装得满满的,由武警官兵抗的抗c抬的抬,经过顽强拼搏,终于垒起一段坚固的长堤。一九九八年长江流域又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培文洲又一次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江水漫过坝顶,最高位时超过一米。长达两个月的浸泡,坝底管涌不断。就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培文洲将在劫难逃,再次遭受灭顶之灾之际,家乡人民在地方政府领导下,在英勇的军民们奋不顾身,打木桩c垒沙包,堵管涌,披星戴月,严防死守,终于战胜了洪水恶魔,保住了培文洲,守住了家园。长江边上有许多像这样被江水冲击而成的,水土丰美c物产富饶的“江中之洲”。它们也都经历过洪涝灾害,但是勤劳勇敢的人们,仍在不断地和自然作斗争着。

    皖河闸与巨网乡。皖河下游治理垦殖计划中,上段自石牌至江镇,下段自江镇经菖蒲夹,沿广成圩东埂河道入江;在巨网乡武昌湖入皖河口处开工兴建皖河闸。一九六零年年四月建成。皖河闸是武昌湖水系一千零三十平方公里排水入江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具有防洪c排水c灌溉c航运等多种功能。全闸共五孔,为钢筋混凝土胸墙式结构,单孔净宽三米,总净宽十五米;闸底高程八点一米,最大泄量三百四十立方米每秒。又先后四次,对皖河闸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加固和维修。增建了闸上消能设施,更换了止水橡皮,将原木质闸门换为钢质闸门;加固了胸墙,处理了闸室底板的五道裂缝,在闸孔顶板上新浇筑七道,钢筋混凝土加筋墙。建成后的皖河闸的防洪效益为四十点三万亩。

    西江与巨网乡。改革开放后,巨网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江位于同马大堤与培文洲之间的一条夹江,长约八公里,宽约一公里左右,总面积约七平方公里。培文洲属于长江江心洲。四面环水,总面积约八平方公里。西江历史上通水c通航,其上口于一九七九年用土坝封堵,成了一个下口与长江主河道相通的水位受长江水位调节的半封闭湖面。后,西江下口东坝涵闸工程动工建设,该工程完工后西江成了一个水位人工调控的内湖,为全面开发西江奠定了基础。西江水质优良,周边没有工业污染源,生态环境好,其水产在周边享有盛誉。可以充分利用西江交通便捷c生态环境优良的特点,开发西江的水资源和滩地资源。通过西江东坝涵闸,控制西江水位在十二点五米左右,并通过此闸在长江汛期,对西江进行季节性换水,保持西江优良的水质条件,进行适度的水产养殖,形成以质取胜的水产特色,并开发一系列的水上游乐项目。对西江两岸的滩地进行整理,部分农户进行搬迁,建设一批生态果园c高档酒楼c产权式度假别墅,开发一批健身娱乐c儿童乐园等旅游项目。在西江中间位置高建设一座观光桥,解决西江南岸及培文洲的交通,同时成为西江生态园一个标志性建筑,为开发培文洲打好基础。结合新农村建设整体开发培文洲,最后逐步形成以地产c商业c旅游c购物c休闲等为一体的西江生态园。巨网乡将宁静无患,富裕安康,风和日丽c鸟语花香。在母亲河的怀抱里,它将紧随时代的脉搏,博击长空,展翅高飞。

    西江赛龙舟。清澈的西江,经过了精心地打扮。五颜六色c形状各异的龙船停在江面。有神情夸张的青龙c面目怪异的黄龙;有不可一世的老虎,张牙舞爪的其它巨兽,形态各异,虎视眈眈。船头c船尾各有年龄较大老者担当的司鼓手c掌舵者各一人,而桨手根据龙船的大小,人数各不相同。艳阳高照,江面风平浪静,波光粼粼。龙船上划桨的小伙儿一字摆开,人人手握划桨,个个跃跃欲试。两岸站立的是比船上人更紧张的数不尽的观众,龙舟牵引着所有人们的目光,全都屏息c凝视着江面,紧盯着龙船,似乎怕它不经意间飞走了。这是大战前的寂静!突然,江面上锣鼓骤起,喊声震天,一艘艘龙舟都象离弦的箭,飞一般掠过江面。船头像锋利的犁头,犁过的江水就如同正在裁剪的上佳的绸布,快速的分向两边,船后留下的是喇叭状的波痕。亲戚朋友划龙船,到了谁家附近,一定得出门迎送,这是洲上的乡俗。除了燃鞭放炮,还得给龙船披红挂彩,有时还得赠送红包,并请上岸喝酒。习俗因何而来已无法考证,传递浓浓的乡情,表达美好祝福。几至夜深,居所的窗外也灯火阑珊,霓虹闪烁;热闹的街道上还是人头攒动,车流不息。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