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皖江情怀

正文 卷七十八 开斋圣纪古尔邦 江水光耀如泄银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种棉花与巨网乡。巨网乡历年来大量种植经济作物棉花。因长江冲击而带来的肥沃沙土,十分适合棉花的生长,产量和质量均要高于周边的棉产区。种棉是一项技术含量颇高的农活,乍暖还寒的人间三月天,棉农将优选的保存的棉种,浸泡c打钵放置田间,待至棉种发芽c成苗后,精选优苗,移栽到棉田地垄,细心呵护,棉苗茁壮成长。经过补棵除草,修枝剪叉,施肥打药,精心打理。端午过后一望无际的棉田,棵棵棉树,亭亭玉立;片片棉叶,凝碧流翠。经历炎热酷暑,遭遇风雨雷电,它们始终枝繁叶茂c郁郁葱葱。三伏时节,棉花的花朵蓓蕾初开,经授粉受精后,其子房逐渐膨大成为幼铃,开花一月左右,棉铃长到了应有的大小,棉铃呈肉质状,表面绿色,分布有褐色腺体,嫩而多汁,这是棉铃增大期,容易招致棉铃虫害等,需要喷施农药,灭虫保铃。这是既需要力气,更需要技术的农活。配药不对,不仅不能灭虫,反对棉花造成伤害;操作不当,常会引起农药中毒,让人造成极大精神伤害和经济损失。棉铃外形和体积长到一定大小后,铃内纤维不断伸长,棉子和纤维的干物质急剧增长,同时铃壳中的贮存营养物质也向棉子转送,棉铃含水量继续下降。棉铃逐渐失水后,外壳呈干皮状,颜色由灰绿色变成黄褐色。此后棉铃,逐渐成熟,并加速脱水。当棉铃成熟时,其内部释放乙烯达到高峰,促使棉铃成熟吐絮。秋风瑟瑟的深秋,如银似雪的棉花,迎日顶风绽放,煞是喜人。耳濡目染,我自是对棉花另有一种情愫,一番认识,它给乡亲带来收入,也带来希望。更重要的,棉花全身都是宝:棉花可纺织,棉籽可榨油,棉杆皮可做造纸的原料,剩下的棉花壳c棉秆可做农家的燃料c肥料。总之,棉花既是农家重要的经济作物,又是国家纺织c精细化工原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棉花肤颜白皙,却无娇柔姿态;温暖人间,从不贪功自傲。更难得的是不与花草媲美,不与大树争辉,无名之处,它笑得最美。它将温暖无私献给了人间。

    物产富饶的巨网乡。这里除了棉花c芝麻c绿豆c花生之外,还盛产芦蒿c小麦c油菜c高粱等作物。桃花三两枝时节,芦蒿便已满地芦芽。春天来时芦芽即出土c芦笋开始抽长。一般芦苇也仅只能长到大拇指般粗细,两米长,细而高。但是芦苇集群而生,聚众而强,浩浩荡荡,挺胸昂扬。更难得的是,它不畏风雨,不攀高枝;淡泊宁静,质朴刚强。在洪水来临时,它看似弱不禁风的身躯,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昂首并肩,成为一道坚强的屏障。芦苇日夜拱卫着江洲圩堤,无怨无悔,前赴后继;生生不息,笑傲江湖。秋末冬初,朔风劲吹,苇杆摇曳,芦花风舞,风声鹤唳,逐浪排空,仿佛要吞没眼前的一切。但此时苇荡也不寂寞,白天那儿是村野孩童捉鱼抓虾的好去处,戏耍藏猫的大舞台;月上柳梢,人约黄昏,此时的芦苇荡又成为大胆c多情的青年男女恋爱的场所c爱情的天堂。一阵秋风,几声雁叫,仿佛在诉说曾经发生在此地的陈年往事;一片渔火,几声欢笑,都勾起人们的悠悠情思和对往昔的追忆。钟灵毓秀的巨网乡今非昔比。早春时节,微风荡漾,吹面不寒;江水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柳条逐水。肥沃的土壤,良好的植被,回升的气温,春雨的滋润,这里到处是万木葱翠,春意盎然。五月是江洲最忙的抢收c抢种时节。为赶在“梅雨”来临之前,完成小麦c油菜籽的收割,确保丰产丰收c颗粒归仓;更为不误农时,确保秋播。这里的人们是全家出动,抢时间c抢天时。这是农家最忙碌c辛苦的时节,也是享受成果c播种希望的时节。在秋风里的巨网乡,充满着秋收的硕果,更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回族风俗习惯与巨网乡。巨网乡培文c保婴村有少数回族。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c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c青色的c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回族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c拉面c大卤面等。回族长于以煎c炒c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c枸杞c牛羊蹄筋c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回族无论个人和民族都禁食猪肉。清真食品的特点就在于无猪肉c猪油c自死动物肉以及不含酒精或其它致醉致毒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围寺而居。后,礼拜寺渐渐统称为清真寺。“清真”是“”在中国的汉文意译。“清真”一般解释为“清洁真实”。回民饮食以米c面为主,吃牛c羊c鸡c鱼肉等。回民很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c红枣等。回民丧葬,普遍实行土葬c快葬。一般早晨死去,中午就要埋葬;晚上死去,第二天早晨就埋葬。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主要节日有开斋节c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开斋节是教重大而隆重的节日,于教历的十月一日举行。每年都要守斋一个月。封斋期间,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可以吃饱c喝足;日出后至太阳西下,不准进食c喝水。斋月里,要求克制一切私欲。小孩c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守斋。斋戒期满后,就是开斋节。这天清晨,纷纷聚集在清真寺举行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古尔邦节是教的传统节日,于每年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古尔邦含有牺牲c献身之意。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它是具有宰牲献祭特色的节日。回族人民很讲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擦净;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尤其重视水源卫生,凡供人饮用的水井c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c洗衣或洗澡;井都加盖,取水以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c喝酒;在吃馒头c烙饼c馕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半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等;禁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讳背后诽谤和议论别人的短处。

    巨网乡在百花凋谢,霜雪漫天时,万物蛰伏,唯有江水缓缓。但是江面上,那时近时远渔火船灯与明月,交相辉映,眺望江洲,江水光耀如泄银。那份纯净,那份壮美,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思。在天气晴朗,暖阳高照时,不愿呆在家的年轻人,成群,闲散地躺在堤坡下,草地上,看风景,听音乐,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江中轮船式样各异的轮船,络绎不绝。他们就那么舒适的躺在那儿,也不管时间像流水,不停朝前流;匆匆而逝。“小细妹,梳细鬏,母舅做媒把上洲。芝麻绿豆有得吃,就怕大水来淹洲”,“洲上洲上,面对大江。收得三年,轻狂轻狂;淹得三年,精光精光”。这些巨网乡往昔的民谣,既反映了物产富饶,又折射出人们对洪水的担忧。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淳朴,祥和宁静。他们勤劳质朴,豁达善良,热情好客。他们有憨厚的微笑,亲切的问候。还有珍藏的美酒,佐酒的环保菜蔬。

    我在旅途,风景无限,道路缠绵。巨网乡由西往东,溢湖和引河,近皖河农场而远镇江庵。义湖则近漕河而稍远。培文和保婴村,隔西江而西望镇江庵。三合和北埂,皆是飞地,而远镇江庵,但我也曾亲临鉴赏。我有一颗曾经执着安静的心,没想到在这里也惊起了波澜。自古清梦总是会醒,现实会出现在眼前,我只是个普通人,为生而活,为更好的生活而活着。我屡屡碰壁,屡屡受挫,却盼望着找到一个风吹不到,雨淋不到的角落。我只想在星光下,踮起脚尖,触摸到梦想的天堂,感受卑微的幸福生命。可是没有一缕阳光,把我的眼神照亮。岁月总是无情的,在反复的日出日落中,让我无奈着浮世沧桑。我多么盼望在时间的雨滴中,能执着跋涉,眼神含笑,观赏红尘的斑斓。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