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皖江情怀

正文 卷七十九 渌水后营*** 查氏仙胎女丈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我的思绪,在梦想中奔流着。仰望神秘的时候,我总是莫名奇妙地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来思考。而此时最容易触动我心灵深处的,无疑就是那些陈旧的历史。我想会有一种人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那里荆棘密布,却还要无畏地穿行。那里曾经埋没良知,蒙蔽眼睛,冷漠肆意盛行,心灵的花园被雾霾遮盖。那里曾经有过梦想,有过希望,有过青春靓丽的花季,可是岁月依旧会把这些沉淀在苦难中。

    东晋义熙年间(四零五一四一八年),安帝司马德宗于汉皖县故地置晋熙郡,改置怀宁县,又分置新冶县(今望江县)。南朝梁天监四年(五零五),宝志和尚在渌水乡(今北郊)老峰头建石山寺。隋大业三年(六零七年)改熙州置同安郡,郡治怀宁县城。自东晋义熙年间建县以来,怀宁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南宋景定元年(一二六零)怀宁县城随安庆府迁至宜城(今安庆市),府c县同城而治长达六百九十余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零),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至安庆府,省c府c县同城达一百九十年,史称怀宁为安徽的“首府首县”。后,几经搬迁,怀宁县政府领导机关迁址高河。锦绣怀宁霞披九天,区位优越无比。濒临长江北岸,良田浩瀚万顷而无边无垠;位处舒庐之南,沃野绵延千里而一望无际。南接黄山,北抵庐州,东毗宁c沪,西连汉c渝。西北枕巍巍大别山脉,东南挟长江黄金水道。地处吴头,江山宛若锦绮卷;邑居楚尾,风物犹如水墨屏。淮服之屏蔽,万里长江此封喉;江介之要冲,吴楚分疆第一洲。

    渌水乡与怀宁县。清时怀宁县辖三镇c七乡,有三十三里c二十三衢。三镇为皖口镇(今山口镇)c长枫镇(今长风镇)c宜城镇(今枞阳门附近),后二镇在今安庆市境内。今城区为怀宁县在城乡,郊区部分为渌水乡。其四境范围:“在城乡,环城内外,南距江,北至南庄岭接渌水,东抵断碑,西尽大新桥,皆接渌水。渌水乡,东自断碑,循江至下新河接桐境,北自南庄岭至集贤关c门山c大龙山,循石塘湖至界河桥接桐境,西自大新桥,循洲滨而北至石门湖接大丰,循洲滨而南逾海口至老湖塌接望境,逾江至杨家哨(套)接东流”。城内二十三衢(坊)是:阜民c平易等。民国初,今城区仍为怀宁县在城乡,郊区部分为渌水乡,但其四境范围与清代比有较大变化。“在城乡环城内外,北至渌水十里铺,东抵断碑,西尽七里亭草场,循洲滨而南逾海口,过江至杨家套c大石矶,接东流县境。渌水乡东自断碑,斜渡大江越来字洲,接贵池县境,又由贵境北渡大江至下新河埂,与桐城县接壤,北自十里铺至集贤关总铺,越门山循大龙山,沿石塘湖界河桥接桐城县境,西自蒋家塘在城乡境,沿石门湖向西迤北至车泉涧,接大丰乡境。”

    渌水乡名的历史。查地方志:明天顺六年《直隶安庆郡志》,明嘉靖三十三年《安庆府志》及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均有“渌水乡”。其中康熙《安庆府志》有两种写法:“渌水”c“绿水”。渌水乡过去的乡比现在的乡地理范围大得多,但是渌水乡的中心,应该在现在的白泽湖乡。渌水乡是何时易名为白泽湖乡的,本人证据缺失,存疑。但二者的名称都跟水有关,白泽湖乡境内的白泽湖,应该就是过去的“渌水”,可惜它的面积太小,上述三种地方志都没有提及。《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江西也有“渌水”,那么安庆的“渌水”名称也有可能和江西有关。据史记载:安庆地区现在的居民祖先,绝大多数是明朝初年的移民。白泽湖乡最早的移民,也是出于纪念祖居地的目的才把境内的湖命名为“渌水”。白泽湖乡的任姓,最早到达怀宁的白泽湖,任姓和“渌水”的关系可能最密切。“渌水”会不会就是怀宁任姓一世祖命名的。如果“渌水”真的是怀宁任姓一世祖命名的,那么任姓极有可能也是明初才来到这里,不过据说怀宁任姓于元末就来到了这里,比明初的移民还要早。我想任姓一世祖,“于元末由庐江入怀宁”这一世代相传的的说法不可信。因为在庐江,找不到怀宁任姓一世祖的任何信息。安庆历史上曾长期归庐江郡,这里的“入”,可能是“划入”的意思。现在白泽境内,任姓居住地有“任埒”的地名。现在的安庆人几乎不用“埒”(矮墙)这个字,“任埒”这个地名,很可能透露了任姓始迁地的信息。当然这都是猜测,任姓和“渌水”的关系,也可能并不密切,甚至只是巧合而已。另外:“渌水”还有“清澈的水”的意思。

    陈庆同与渌水乡。家谱前冠有“怀宁渌水”字样。(1879—1942)怀宁渌水人,原籍怀宁广济圩陈家破屋,一八七九年十月九日出生于安庆北门内“后营”住宅。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一九一三年始用“独秀”笔名写文章,纵论天下,自此名闻海内。清光绪五年八月二十四日,查氏在安庆城北的一间平房里生下。此子两岁时,陈衍中因瘟疫死于苏州怀宁会馆。自此,丧夫后的查氏一直带着年幼的孩子与公婆住在一起。查氏的公公陈章旭喜欢抽鸦片,脾气很坏。因此,怀宁渌水乡老家来人,查氏都要再三叮嘱他们手脚轻些,防止挨白公公的骂。查氏为人很是贤慧,在邻里亲友中有“女丈夫”之名,家里虽然穷得丁当响,只要乡人有难,她常尽力相助。后来,查氏作主,为聘娶安庆副将高登科的长女高大众为妻。查氏卒于何年何月不详。据有关记载:安庆失守后,的幼子陈松年,曾带着年迈失明的祖母查氏,投奔在四川江津县的。这一年是一九三八年,由此可见,查氏在这一年,尚在人世。有个叔叔,叫陈衍庶(1851一1913),字昔凡,号石门湖叟。因其膝下无后,就把哥哥陈衍中的儿子过继到自己的名下,此人正是。这样,原本是叔叔的陈昔凡就成为了的嗣父。陈昔凡于一八七五年二十四岁时中举,从此步入仕途。由过班升道c知州c知府直升到府级以上省级以下的道员,领加四品衔,以知府赏戴花翎。还在陈昔凡在东北任知县一级的官员时候,他组织兵力进行剿匪,结果把张作霖招安了(《民国四公子》说,一九零二年的新民府知府是增韫,字子固)。张作霖摇身一变,成为清军新民知府巡警马队帮带,级别相当于营长,并由此鸿运当头开始发迹。张作霖视陈昔凡为恩人,拜义父。有的书上说,陈昔凡认了张作霖为义子(《中华老字号·沈阳卷》);有的书上说张作霖想认,但读书人陈昔凡“不允”,原因是张的绿林出身(《古玩史话与鉴赏》)。现在看,陈昔凡本质上是文人,擅画,崇拜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字石谷),而王石谷是清代画坛“虞山派”的领袖人物,所以陈昔凡也以“虞山派”自居。作为画家的陈昔凡,在当时也很有声名,与姜颖生(筠)齐名。黄宾虹在《近数十年画者评》中说,“皖江南北,素多画工”,并说“陈昔凡(庶)c姜颖生(筠)皆左清晖而右麓台”。《湖社月刊》评论陈昔凡的画,比姜筠“神韵过之”。

    陈庆同与笔名“独秀”。据《怀宁县志》记载:明清时独秀山山脚下,查氏宗族族大丁多,观音铺乡有查氏宗祠,并设有戏楼。它也是怀宁县最大的查氏宗祠。宗祠是三进屋,楼两侧有对称的耳房,房门对戏楼开。楼顶有天花板c有绘画。解放后,特别是六十年代的运动中,祠堂基本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查氏宗祠也被毁。后,有重建。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相传:每年东至节,各类读书人(童生c秀才c洋学堂学生等),族内有人中科举c升官以及族内官绅庆寿取匾等均可在戏楼唱戏。冬至,既是农历廿四个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隆重的民间俗节,后称“冬至节”。冬至是一个大节,是年节之尾,人们讲究好头好尾,故一定要过好这个尾冬。所以会一早到宗祠里酬神并向神祗叩头美言几句,以保佑一年到头,阖家四季平安。出嫁了的女儿,则要一大早带上猪肉c肥鸡c糖果等食品从婆家赶到娘家,以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并携子在宗祠酬神祈福,此谓“拜冬”。而父母会将女儿带来的食品分好装袋派发给亲朋好友,分享喜庆。随后,则是全家人围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鱼肉大宴,象征团团圆圆。之母查氏,早年守寡,为人很是贤慧,在邻里亲友中有“女丈夫”之名。又是秀才,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所以,查氏带其子陈实庵,到查氏宗祠拜祖,是极有可能的事,也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独秀山矗立在查氏宗祠西边,与天柱山齐名,孤峰兀立,笑傲天穹,山绝水长,独具特色。康熙《安庆府志》c民初《怀宁县志》均记述,独秀山“潜岳绵亘,落平冈百里,顿起此峰,形势突兀,条干所为,明柝可数”,“西望如卓笔,北望如覆釜,为县众山之祖,无所依附,故称独秀”。独秀山揽胜堪称一绝。伫立峰顶,极目远望,数目里潜桐怀大地,历历在目;远眺东南,群山起伏如腾龙,江河奔流如走蛟;遥望西北,天柱耸崎刺苍穹,丘陵岗地涌壮景;俯瞰脚下,井田畈田园风光绵绣,观音洞水库碧波荡漾,风光四时变幻美不胜收。独秀山的美景给陈实庵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肯定的,并且“独秀”,寓意深刻。所以,陈庆同用笔名“独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