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皖江情怀

正文 卷八十 苍古秀润雕板画 四姐思凡张四墩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渌水乡和万千花胎都会隐藏秘密,月下浮动的暗香,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人们带着萧瑟的忧郁,在不远万里的奔赴过后,变得莹光四射。清癯苍古的渌水乡,也更加清澈c透明起来了,并随时等候着人们的召唤。蓝蝶在天空下划过,与天空相叠,渐渐融为一色。理所当然,人们和渌水乡成为了朋友,幕闭人散般的清冷,早已成为了过去。人们毫无羁绊,就在袅袅娜娜的歌声中,开始了新的生活。土地吸收了人们的泪滴,被染成了沃土,并向四周漫延开来。土地疯狂的吸收着甜美的汁液,便在空气中散发出了馨香。雨后春笋般,所有的土壤里都钻出了庄稼,嫩绿色的枝叶舒展开来。阳光如水滴般洒进密林c庄稼地等,和万千绽放的花朵,绘成了诗一样的画卷。感慨着萧瑟的生命,体味着岁月的苍凉,穿越着沧桑,而渐渐繁华了起来。生命在奔腾不息中,享受着阳光的融合,不断孕育着精灵。

    渌水乡名称的消逝。在民国十九年(一九三零)怀宁县七乡改为七区,设区公所,二十年改为自卫区,编查保甲。在城乡改为第一区,渌水乡为第二区,辖八十六保,合组十六联保,共八百六十甲。二十四年调整区乡建置,全县七区改划四区,其中原第一c二两区(在城乡c渌水乡)及原第三区的山口乡合并为第一区。区内设署,下设乡c镇c保c甲。抗战胜利后,城内设立大观c文化c新市c中心c枞阳c集贤六镇。三十六年六镇并为大观c中心c迎江c集贤四镇,共设三十七保c二百九十八甲。民国三十四年,恢复区乡保甲制,全县设四区,四十五乡。广圩区(原渌水乡)署设于安庆德宽路,辖六镇七乡。六镇是:大观c迎江c中心c文化c集贤c新市;七乡是:柘山c迴塘c龙山c余墩c三平c保湖c绕河。至此,仍有人,习惯上称渌水乡,官方行文中渌水乡名称,已经基本消失。据我父亲查轩轾留存的,民国二十六年六月《怀宁县行政区划图》,此时城区为怀宁县在城乡,郊区部分的渌水乡已经变更为:清和乡c集贤乡c苏家乡c迴祥乡c古塘乡c午公乡c九口乡c菱湖乡c五福乡c沈家乡c宣团乡c李家乡c长山乡c柘涧乡c竹墩乡c余家乡c九郎乡和飞机场。另外:扬子江南有:来字乡c民治乡。至此,渌水乡名称基本已消失。民国三十八年四月,怀宁解放后,全县设六区一镇c十九乡,更无渌水乡名称,但是部分地区仍属怀宁县。直至一九八零年,原向阳c砂桥c东风三个大队划归安庆市,原渌水乡才彻底脱离了怀宁的行政区划与管辖。

    查轩轾(1933一2000),原名查振华,学名轩轾,怀宁县城人。曾长期居怀宁县城城口街。中国共产党党员。安庆市诗词协会会员。少聪颖,读书至安庆师范学院等。先后在胡玉美子弟学校c怀宁县五人小组(时任决案组组长)任职。“文革”中,解职赋闲,寄居怀宁县石镜大队。早年善收藏书画c瓷器,曾藏有稀世珍品唐寅(字伯虎)《四季图》等,惜“文革”中倶不知所归。早年勤学书画,尤善民间雕刻(板画),堪称苍古秀润,题绘俱佳。一九八零年,恢复公职后,继续任教,并著书立说,尤善诗词歌赋。他在解职赋闲期间,从事《四库全书》术数类学术研究。其生前十多年前就立碑并预测自己的享年。后,至生病在安庆一一六海军医院去世,竟然十分吻合。乡里更是传为神奇。查氏家族,世代有著书立传,因严遵家训,皆为家藏,鲜有行世。故,偶见其少数诗词歌赋,在《安庆诗词》c《宿松诗词》等刊物上行世。著有《查轩轾公集》。

    四季可以轮回,青春亦会留下许多的记忆,许多的心酸。但是历史却不会停留,不为倒转。真真切切的历史,让我喜忧参杂。我喜的是饥寒交迫将成记忆,梦乡有好多美丽的身影在飞舞。我忧的是秋雨寒风,疲倦的沉重,人在憔悴,心在流泪。这里有苍白惨淡的历史,更有人们孤单的凄凉。人们盼望着痴迷的梦想实现,盼望着浓意爽然,收获幸福的秋天。这里的风景,十分宜人。这里既有湖滩平阔,横江波涌,又有野趣丰沛,野情清幽的安详。这里生机勃勃,花红柳绿扑面。一条宽阔的驿路,绵延着伸向远方,路两边山青水秀,树绿花娇。翠竹小桥,篱笆木屋,怪坡神奇,花木缤纷。我伫立花树下,景随步移,步移景换,流连忘返。

    收获的希望,组成着渌水乡,虽然在今世,它变得模糊而尴尬。历史上的渌水乡日日夜夜,曲塍树梢,田间泥草,心花怒放。但是它在日本人的蹂躏疯狂中,无奈地消逝了。白日旷野,雨淋淋田塍,在风扑扑的红尘中,到处都是腐败声息,腥臭难闻,人们在漂流中折磨着,呻吟而无声。田畴枯涸,行人稀稀落落。重峦叠嶂,溪流瑟瑟,风吹过,流云飘散,星陨落。满地残叶,不见花几朵。这里解放后,走过了苦难贫穷。沉静里的倦容身影,男人情趣,女人温柔,在这里又司空见惯起来了。他们紧张c激动而尖锐,不调和的大尺度,似厚幕下淫暴的涧壑,骚攘温软而止息。博雅的言辞,抚摸与亲吻,求助与甜蜜,疲惫与拒绝,在澎湃中崩溃而烧毁。男女在声浪中枯槁无数,而繁衍生息着。但是,这里的人们渐渐变得贪慕虚荣,看似道貌岸然,实则阳奉阴违,口蜜腹剑而趋炎附势。

    张四墩遗址与渌水乡。渌水乡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浓厚了文化底蕴。新石器文化遗址张四墩,一砖一瓦浸润着史前先辈们的智慧之光;一草一木印证着创造者的童年足迹。长江远眺如带,龙山近倚似屏,渌水湖畔,居者平添风云之色。这里土地肥沃,湖泊星星罗棋布,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张四墩遗址,即张四墩文化遗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义境内。遗址于一九七六年发现,一九八零年正式发掘。遗址堆积两个文化层,一层大约从公元前七千至五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另一层从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商代,出土器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锛c石斧c石铲c石球c石镰c石璜c石网坠等。陶器有鼎c釜c罐c盆c杯c网坠c纺轮等,以红陶c灰陶居多,纹饰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显示出较高的制陶技艺。张四墩遗址南距长江仅八公里,东距长江也仅十五公里左右,东北部为石塘湖c官桥湖c破罡湖连片水域,并与长江相接。遗址总面积二万余平方米,由四个土墩以及土墩环绕的中部低地组成,平面形状呈弧边三角形,土墩高出周围地面二至四米。该遗址墩上的堆积较厚,而中部平地堆积极薄。专家分析,这是薛家岗文化之后,分布在皖西南一带的又一支原始文化。张四墩文化的起始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六百年,结束时间还难以确定。

    张四墩的民间传说。在风光旖旎的渌水乡石塘湖畔,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张四墩。在那里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传说天庭上的玉皇大帝原本也是凡人,俗姓张,人称张玉皇。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称作“七仙女”。这七仙女个个貌若天仙,聪明伶俐,最小的“七仙女”与人间秀才董永的爱情故事,因为一曲《天仙配》而世人皆知。其实向往人间生活的并非七仙女一人,有一个人也十分向往人间生活,她就是玉皇大帝的四女儿──张四姐。这位张四姐也曾偷偷来到人间,下凡在今天的张四墩。相传这位张四姐来到张四墩后,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大家都非常喜欢她,也非常敬重她。邻里有个矛盾纠纷,只要四姐一到,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哪家有个红白喜事,总得请四姐为座上宾。大家都说,是四姐让这里成了一方宝地。就连这里的山也会长了,而且长得非常快,慢慢地就与一河之隔的大龙山余脉的芭茅山竟长起来。这芭茅山怎比得过呢。没多久,这山峰就高耸入云,直抵天庭。这件事很快就传到玉皇大帝的耳朵里。玉皇大帝龙颜大怒,命雷公将山峰劈去。雷公抡起双锤,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山峰被拦腰折断,形成四座土台,张四墩也因此而得名。玉皇大帝因为这件事迁怒于下凡的张四姐,遂命天兵天将将张四姐带回天庭,严加看管。据说,张四姐后来又偷偷下凡人间,来到张四墩,并与当地人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美满的凡间生活。

    披着暖阳,沐着微风,渌水乡吟唱着一首充满沧桑的歌。它终将逝去的青春,曾在灼人的热浪中穿行。落日孤烟,雄浑苍凉。曾经的岁月,未来的日子;漠风拍打,都化作了深深的爱恋。消逝总是难免的,但是没有年华虚度。它疏离了惶惑的城市,心中挤满了情殇,却创造了精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