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皖江情怀

正文 卷八十九 抵天柱而枕龙眠 牵大江而引枞川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我的遐思在风雨中澹荡,袅袅随风而递邈。既使在荆棘苦草中,也会脱落我许多的憔悴。这里贫瘠的土地,也会在繁衍中沐浴,虽然青春衰颓,凄凄寥寥,微显肃穆而宁静。但是它含苞初放,沐浴后曲线舒展而绚烂迷离,掩映在霓虹灯下,更显魅力无限。我在这霏微如烟尘,醇香如脂粉的启迪中,有着难以言说的悦念,和不可捉摸的感兴。我在缛丽的光华中,也遗失了矜持,丢落了控奴。我有着魅惑嘶叫,或是呼唤暴雨梨花的欲望。

    简陋的脚印里,往往有不平凡的细节。曾经的浪漫奇迹,君子思之,味醇而耐久,何陋之有?从此卷开始,至卷一百零四,每二卷只载历史上曾与怀宁相关,而现在在行政区划上与怀宁县相临近的一处县市的一些剪影轮廓,一些地方的风景和用手可以触摸的历史与情感。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南,西依大别山,南滨长江。解放前,县域东南广,西北狭。它是安庆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桐城位于安庆市北部,东邻庐江c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桐城,是合肥经济圈核心城市,是文坛“桐城派”故里c黄梅戏之乡,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原始社会即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胼手胝足,刀耕火种。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

    夏c商,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为楚附庸;敬王十二年(公元前五零八年)夏,桐叛楚,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三三三年)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秦,为舒县,隶九江郡。西汉,初为枞阳县,隶庐江郡;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改称舒县。东汉,属舒和龙舒侯国,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刺史部。晋,属舒县,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道,又隶晋熙郡。南北朝,宋初为舒县,隶庐江郡;后为阴安县c吕亭左县,隶晋熙郡。齐,属晋熙郡阴安县,庐江郡舒县c吕亭左县(建元二年割晋熙属)。梁c陈,为枞阳郡枞阳县。隋,初为枞阳县,属熙州;开皇十八年(五九八年)改为同安县,隶同安郡。唐,初仍为同安县,属同安郡;至德二年(七五七年)因忌安禄山叛唐,去郡县名称中的“安”字,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后复为同安郡)c同安县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沿用至今。

    北宋初年属舒州同安郡;南宋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年)属安庆军。明,初属宁江府,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年)属安庆府,直隶南京。清,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属安徽省安庆府。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直隶安徽省。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属安徽省安庆道。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桐城县一九四九年,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一九五二年改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区。一九五六年一月三日,牛车c同卫二个乡全境,吉庆乡六个选区,人形乡一个选区共二点八万亩耕地,划归桐城县青草区和新渡区。以南桐城县的白莲圩划归金拱乡。至此,以沙河为两县天然界线。一九六八年始隶安徽省安庆地区。一九八六年桐城县辖八区c三镇。桐城境内民族众多,除汉族外,尚有回c蒙古c满等二十一个少数民族。后,桐城撤县设市。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桐城接江趋淮,河埠陆驿自古车水马龙,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c丘陵c平原依次呈阶梯形分布。西北部山区为大别山东段余脉,重峦叠嶂,挺秀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倾降平缓;东南部平原阡陌纵横,织绣铺锦。境内河道交织,形成大沙河c挂车河c龙眠河c孔城河四大水系,汇入菜子湖,经枞阳闸注入长江。桐城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有蟒c白鹤c穿山甲c水獭等。珍稀树种有银杏c金钱松等。药用动植物主要有桔梗c柴胡等。明清时期,桐城工业仅有一些小型手工作坊,零星分布于四乡八镇。清代,县内森林茂密。民国时期历经战乱,森林面积有所减少。民国十八年后,县内相继兴办小型发电厂和碾米厂。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纵贯县境的安合公路建成通车,此为桐城现代陆路交通之始。桐城人民世世代代从事农桑稼穑活动,劳而不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土地为私人占有,农民不断失去土地而成为佃农。耕作制度落后,复种指数极低,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拥有量更少,生活长期处于极端艰难困苦之中。一九四九年全县有公路两条,总长七十七公里。建国后,以“国家投资c民工建勤c民办公助c民需民办”等多种形式的公路建设兴起,至八十年代,已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

    桐城古城区为桐城县治所在地,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c八角c九弄c十三巷”之称。城中保存完或经修复的古建筑有:体现桐城文化特色的“桐城文庙”;体现明清建筑特色的“东南二老街”;具有江南风韵的“告春及轩”;横跨龙眠河上的“紫来桥”;幽静肃穆的“静土莲社”;千年不涸,富有传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桐城县拥有桐城文庙c六尺巷等国家级旅游景区,东大街c南大街c胜利街三大历史文化街区。桐城境内主要景区可用“两山湖城”概括,即龙眠山,小龙山,菜子湖,桐城古城。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c投子c龙眠三山,旁挟石河c龙眠二水。古城初名山城,民国时改为孟侠镇,建国后定名为城关镇。桐城流行划龙舟c舞龙灯c舞狮灯c踩高跷c练武术等强身健体活动。清光绪末年,桐城中学开设体操课,辟建篮球场,标志着现代体育传入县内。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县公共体育场在县城建成,新型运动由校园走向社会。建国后,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指引下,学校体育获得长足发展,社会体育亦日益活跃。

    桐城文庙,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古城中心,面临广场,处于丁字街口,构成了大街的端景,也是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项优秀手法。桐城文庙始建于一三一四年,正值元延祐初年,后在元末兵火中销毁。明洪武初年,桐城文庙从城东郊外,移建于后来的庙址。后来,文庙因为多次遭遇兵火涂炭,以及风灾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蚀,在明清两代曾经修葺了十九次之多。几度荣辱兴废,后来的文庙已经完全按照旧制度,得以修复,整座建筑格局富丽堂皇,处处显现出古朴c典雅c端庄c大气。文庙的四周,不仅有老街三面环拥,还有一些名人的故居或遗址散集于附近的街市风景之中。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四千一百五十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一千八百余平方米,以御道为中轴线,前为文庙门楼,中为大成门,后为大成殿。以大成门为界,前后两院落。前院依次建有棂星门c泮池c泮桥c后院设置“陛下”c月台c祭坛等附属建筑。连接前后主体建筑的是分建于东西两侧的崇圣祠c土神祠和檐廊围绕的长庑,且四周筑有“宫墙万仞”的外墙,使整个文庙浑然一体,构成堂皇宏伟c布局工整的古建筑群。文庙门楼,三开间亭阁式建筑。砖木构架,其墀头c斜撑c额枋c象眼均饰以砖雕c木刻c梁枋撑挑以雕刻或墨绘饰以“入平仲学”c“侍席鲁君”c“可坛礼乐”c“李太白醉酒”c“陶渊明赏菊”c“林和靖观海”c“周敦颐爱莲”c“渔樵耕读”c“太公垂钓”c“文王访贤”c“孟母断杼”c“独占鳌头”c“威震寰宇”c“天宫赐福”c“魁星点斗”c等六十余幅花卉人物图案。门楼正面镂花平枋悬有一长方形“文庙”金字额匾,为赵朴初书。远眺文庙门楼,正楼侧阁,飞檐层迭,蔚为壮观。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叶氏宅,全长一百米c宽二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其名称源自清代康熙年间宰相张英老家与吴姓邻居的邻里相让典故,六尺巷遗址作为胜迹,是桐城的一处历史名胜。六尺巷也是国家级旅游景区。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叶氏邻,叶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叶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张英(1637一1708),字敦复,一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人物,清代著名大臣张廷玉之父。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说法:“父子宰相府”c“五里三进士”c“隔河两状元”,指的是张英家庭。张英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张廷玉(1672一1755)为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c军机大臣,乾隆时加太保,为官康c雍c乾三代,历半个世纪宝刀不老,为二千年封建官场之罕见。他有这样的官场作为,应该说是他得益于父辈c祖辈淡泊致远c克己清廉的家风。六尺巷在父辈那里宽了六尺,而在他的心胸中又宽了万丈,“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的心胸因此坦荡而无垠。张英c张廷玉父子是安徽省著名历史人物,二人在清初康c雍c乾盛世居官数十年,参与了平藩c收台湾c征漠北c摊丁入亩c改土归流c编棚入户等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订和实行。对稳定当时政局,统一国家,消弭满汉矛盾,强盛国计民生都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二人为官清廉,人品端方,均官至一品大学士,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同时二人还是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