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皖江情怀

正文 卷九十 桐城八景水墨画 中国对数第一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桐城八景”,多分布于乡镇。但是,散见于有关志史上的“桐城八景”都有约定俗成的排序。康熙六十年纂修的《安庆府志》名胜一节“八景”依次为:“桐梓晴岚c练潭夜月c投子晓钟c孔城暮雪c浮山夕照c枞江夜雨c竹湖落雁c荻埠归帆”。

    “桐梓晴岚”:从县城出发,驰驱东十里,高岗丛林深处,迎接你的第一处美景便是“桐梓晴岚”。“桐梓晴岚”,位于今桐城市孔城镇桐梓c晴岚两村境内,明清时属桐城五乡之一的桐积乡。《道光桐城续修县志》记其山脉形势说,“桐城山皆自潜山猪头尖发脉。猪头尖由天柱来东南入桐城界为分水岭,起二姑尖逾华崖山黄草尖诸岭过小关起洪涛山。桐梓山分支于洪涛山龙王顶右主干”。《乾隆江南通志·舆地志》:“桐梓山在桐城县东三十里,峰峦明秀,雨霁尤佳”。春夏之时,每至雨后天晴,晨曦微显,山麓几户人家屋上炊烟初起,农人披蓑戴笠赶着老牛走向田间。背后连绵山峰的深处,冷凝的夜露遇暖湿之气,山蒸草烘,雾蔼蔚然蒸腾,山c树一色,桐c梓尽为烟树,朦胧氤氲,烟云一直飘散到峰谷连绵的尽头,好一幅“雨收远岫”的水墨画卷。

    “孔城暮雪”:“孔城暮雪”,为桐城八景中冬日之景。孔城在明清时为桐城桐积乡治,五镇之首。这里有舟船来往,百货俱集,江西工匠,晋楚之客多居此。“孔城暮雪”,展现了隆冬日暮之时,孔城河两岸柳堤空濛静穆的景象。当年的孔城河流水昼夜不息,亘绵百里的圩田大埂翠柳成行。但隆冬之季,连日的积雪覆盖长堤,冰封河面,野渡无迹,数只寒鸦栖于枯柳枝梢,千顷田畴一片银装素裹,郊外古寺墙边,梅花暗香,老僧早早关上了庙门。唯有数户人家茅屋之上炊烟袅袅。有关“孔城暮雪”之景。历来说法较多,有沙堆披银,落日映照如雪之说。

    “投子晓钟”:它是一处佛教胜迹,明代时位于县市乡境內。《江南通志》载:“投子山在桐城县北二里。相传吴鲁肃有子投此为僧因名,后为唐大同禅师道场。有三鸦同晓c二虎巡廊之异。上有赵州泉,赵州和尚飞锡得泉处”。投子山为龙眠山枝脉,其山地形高显,下临桐城县城。唐宋时投子山庙宇林立,房庑精丽,竹柏成林,为净行息心之地。桐城自唐代始,境内佛教兴盛,名刹甚多,但唯有投子佛地独得文人青睐。投子山有无如磐大钟悬于山顶,无从稽考,当年佛殿巍峨,飞檐凌空,浮图等列却是事实。满山合大小庙宇,檐角皆垂金铎,泠风吹拂,宝铎和鸣,铿锵之声,响彻郭外,清晨尤为清亮,市民皆以为钟声。禅宗一派到了明代以后,逐渐式微,嘉靖三十三年《安庆府志》说桐城有寺四十三处,投子寺已废了。

    “练潭秋月”:练潭古镇明代属日就乡,《桐城县志》:“练潭镇位于县南境,菜子湖西岸”。清代设练潭镇和练潭保。旧时桐城四大名镇枞汤孔练,练潭镇居其一。《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山川》:“练潭河上通靑草塥c三湾河,下为柏子湖,东过武庙嘴入于菜子湖”。因东濒菜子之波,西接怀c潜之流,故境内河汊互错。水系丰沛之地,与月就结下了因缘。志载,桐城在明代有渡口九处,练潭为其一。秋月映照之处是否就在那古渡之水边?繁华的古镇津口,舟车往来,商贾熙攘,忙碌了一天的练潭人家,笼盖在夜幕之下。冰轮初转,月白风清,潭水澄明。“贾客归帆休怅望,闺中红粉正思君”。阃闺之中的女子临窗望外,一河蜿蜒远去,水深澄静如练,月映河面,万籁俱寝,唯有孤鹤唳嘹,声音格外凄清,撩起月下之人对飘泊在外的亲人眷念之情。明代王守仁《练潭馆》诗云:“远山出孤月,寒潭净于练。夜静倚栏杆,窗明毫发见”。

    “浮山夕照”:以落日的壮美催人自励。浮山夕照在明代位于县东大宥乡。浮山,江北名山,位于皖江北岸的今枞阳县,《江南通志·舆地志》:“浮山在桐城县东九十里,一名浮渡山。《寰宇》记其峰七十有二,有石龙c如来c抱龙诸名,而妙高最其高。其岩三十有六,有会胜c金谷c九曲c首楞c晚翠c五云c翠华c海岛诸名,而大通飞瀑最奇”。明代文学家钟惺以为“无岩不树,无径不竹,无石不苔,无涧不花”。浮山夕照之美不在它的壮美,而在夕阳西下,心灵放逸。领略夕照大观,其地不在山麓,不在水渚,而在孤艇之上。落日把浮山七十二峰映得血红,波光与三十六处翠璧丹岩浑成一色。晡时过后,残阳渐收,舟中之人酒酣歌罢,乘兴归去。桐城方学渐曾作《浮山赋》,赞叹浮山有庞资厚质而虚怀若谷,宏廓有容,犹如君子之胸襟;浮山龙潜蠖伏,又犹如君子韬光养悔;而山高水险,又谓君子修己,自强不息。

    “枞江夜雨”:在今枞阳县枞阳镇。枞阳镇在明代属大宥乡。《江南通志·舆地志》:“枞阳河在桐城县东南百二十里,西引石塘,北受练潭,连孔城河入于江”。许浩在诗中咏道:“枞江夜雨势如倾,拂柳滋花都有情”。揣摩诗人之意,枞江夜雨之时,该在春夜。忆昔当年,初涉枞川的诗人许浩正是顺着此水北上桐城县城的。卧听枞阳河夜雨,曾让诗人生发莫名的慨叹。“枞江夜雨”,其美在“听”。枞阳河流域经历了一场春雨,久旱之后,万物滋润。若以直观,看到的是周遭濛濛一片,暴雨滂沱恣肆,如倒天河,川上之流,奔腾滚滚。而此夜有羁旅之客,夜卧江畔,水洒江面,雨打舟蓬,耳中听到风吹苇叶婆娑之声。雨是自然界常见现象,春雨则涵泳着诗情画意。而春之夜雨那淅沥之声,似乎特别能牵动,那些风雨兼程的行商,和宦游在外的官吏牵挂亲友c遥想故乡的缠绵心绪。他们离别故园客居桐城,有官场失意,有离愁别恨,郁闷孤寂。他们除了遥望窗前明月,便是这卧听夜雨风声,聊借

    排遣了。

    “竹湖落雁”:桐城东南二乡多为水域,水草丰美。“竹湖落雁””,就是桐城东南乡一带湖上风光写照。竹湖,旧时称“竹子湖”,明代属桐城大宥乡。《直隶安庆郡志·川》:“竹子湖,去治东一百二十里。与白荡湖合流,自源子港以入大江”。《乾隆江南通志·舆地志》:“竹子湖在桐城县东百二十里,合白荡c破罡二湖达源(子港)入于江”。竹子湖在明代为河泊所,《明天顺直隶安庆郡志·卷五·河泊所》:“竹子湖河泊所,在治东一百二十里,乙巳年(公元1425年)开设”。落雁之地竹湖,古代应为湖边湿地,多雁群。相传东晋枞阳令陶侃在此建有“观雁亭”,遗址今可考,可见竹子湖,历来为南徙北归的大雁喜欢栖息的“驿站”。秋天到了,一群大雁往南飞,肃肃其羽,万里迢迢,竹子湖便是它们沿途休养的某一客栈。竹子湖滩涂,丰茂的水草,鲜活的昆虫鱼虾,是大雁的甘饴美味。

    “荻埠归帆”:《明天顺直隶安庆郡志·川》记:“孔城荻埠河,潜山怀宁二县界,北连白兔河,南入枞阳长河合江”。嘉靖《安庆府志·地理志》:县西九十里,曰练潭水,其西受怀c潜之地水,其北连白兔,其南达枞江。郡志记载:荻埠为湖上船只出入之港,为桐城境内六处河泊所之一。孔城荻埠河泊所在县治南九十里,甲辰年(一四二四年)开设。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孔城荻埠河泊所,在练潭”。“荻埠归帆”一景,再现白兔湖边商贾之忙碌c渔家之苦辛。荻埠在明代当为繁华之所,下可通江,上可达潜c怀。明代人口稀少,洪武年间桐城百里方圆仅万户人家,朝廷在此偏远水边设河泊行政,足见当年此地为通商之富埠,渔政之要枢。人口密集之地繁忙自不待说,商业活跃人文自然昌炽起来。无名氏咏“荻埠归帆”:“肃肃金风漾碧流,锦帆高卷白云秋。晚来系缆知何处,只在芦花浅埤中”。昔日白兔湖边,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归航的渔艇与商船一起入港。归帆之后,商船阵列,风帆林立的湖上。而在湖边芦苇深处,那些辛劳一天的船夫,只能戴月披星,夜宿芦荡,系舟收桨之声惊起了野凫扑水。

    桐城人极重课读,素以“穷不丢书”垂为家训。《桐城耆旧传》载,明清两代桐城“城里街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口播笔耕,教学相长,彼此传承,革故纳新,赢得了科举上的极大成功。私塾城乡遍布,形式不拘一格。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初年,先后有毓秀c培文c天城c白鹤峰c丰乐和桐乡书院名闻遐迩。县学始建于元延祐初,大批县学生员从这里踏上科举之路,过关夺隘,名题金榜。清末废科举c兴学校,教育家吴汝纶自日本考察新学归里后,以倡导中西合璧c培养济世之才为宗旨,创办了桐城中学堂,此为安徽省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此后,新学便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县城乡各地。

    桐城产生过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大学者方以智是明末中国科学史上代表性人物。他所著的《物理小识》c《通雅》等是明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作品。他是中国第一个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物理)c社会科学(宰学)和哲学(物之至理)三大类的人,第一个明确提出空间和时间彼此依存的唯物主义观点,他关于炼焦和用焦的记载比欧洲早了一个多世纪。其子方中通的《数度衍》堪称数学大全,他是中国论及“对数”的第一人。其他科技名人还有明代水利专家左光斗,清代天文学家马懋功c植棉专家方观承c地理学家姚莹等。民国以后,又有公路建设专家孙发端c测量专家张瑞麟c冶炼专家孙德和c化学家朱子清等跻身科苑。桐城传世医学名著有吴瓯玉的《医学寻宗》c余霖的《疫疹一得》c顾锡的《银海指南》c许丽京的《医方新编》等三十余种。西医则在民国初年传入。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桐城派主盟文坛二百多年,作家遍及全国,影响达于海外。此外,无论是哲学c史学c诗歌c音韵c绘画,还是美学c翻译c小说与戏剧创作,桐城人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诗歌方面,仅明清时期桐城能诗者便达千余人,其中女诗人近百家。再如书画,仅安徽省博物馆编辑的《安徽书画家》一书,便收录桐城历代书画家一百三十多人。方以智c胡宗绪等更是才华横溢,在文史哲c自然科学以及书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桐城历史悠久,为江淮文明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春秋时期即称桐国,唐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正式建县。其间人文勃兴,代有英才。唐宋两代的曹松c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末思想家c文学家c科学家方以智,堪称大学者;张英c张廷玉“父子宰相”勤于政事,经世济民,名扬天下;以戴名世c方苞c刘大櫆c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清代文坛二百余年。

    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渡江战役战时司令部(简称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位于桐城市北大街桐城中学校园内。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九日,司令部由舒城移此。作战室设在中学图书室内,系一幢高台基的近代建筑,面积二百三十一平方米,座西朝东,抬梁式砖木结构,下为砖石垒砌台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四周设回廊,宽一点二米,回廊设十六根木柱,垫以四方石柱础。砖砌隔墙,东设大门,南北墙各设五个券窗,两旁设边门。西墙设两个券窗。梁架结构露明,五根硕大七架梁,四角用扒梁与之连接。屋顶四坡水,小瓦铺盖。现辟为“二野渡江司令部展馆”,对外开放。

    城镇枯荣,孤村残毁,田野溪头,山峦草尖,我只一览无余。我在旅行中歌唱,任凭风吹雨打,然后才知返程。我步履维艰,也为即将逝去的美景而泣不可抑。陪我看行云流水,听雨夜声的知己,却姗姗来迟。我只豪气已衰,在高如人齐的野草遍地里,厌倦了风云,灵魂创恫而心酸。我在沉思中,与昔日属于怀宁的土地对白,欣赏着他们忙碌和喧闹。我欲在漫游中而收获,在不虚的年岁与经历背后,尖锐自己独特的禀赋。我盼望着赏心悦目的绿芽,或是长出的异卉奇花。可是苍茫群山,百无聊静而寂寞着。我也只能继续着无聊的消遣,淡漠而肤浅着自己的灵魂。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