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皖江情怀

《皖江情怀》正文 卷九十六 香茗丛生蓓蕾芽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香茗山,位于望江县麦元乡和鸦滩镇之间,南起麦元分亩岭,北抵鸦滩褒隐寺水库,全长十余公里。早在汉朝就有名气,西汉南昌府梅福曾隐居此山;唐李白、罗隐,明解缙,清翁傅等驻足流连,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元末朱元璋、刘伯温,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军石达开曾在此征战和扎寨。昔有悟法寺、果老道场、寨林庵、朝阳庵、贵烈祠、保悟楼、三圣殿、弥陀庵、凤楼庵、褒隐寺和古塔,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在修葺。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主峰四百八十九米),莲花峰形似并蒂莲花,耸秀郁葱。明解缙诗赞曰:”山崖殷窦簇朱砂,香茗丛生蓓蕾芽。采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山上奇石林立、石洞幽深、药圃天然、茂林修竹、清泉可口,此间品茗尝果,聆听优美传说,心旷神怡,迷而忘返;山下晶莹水库,古塔相伴,荡舟游弋,别有情趣。

    雷池,主体位于望江县雷池乡,在望江县城东南十公里处,紧靠长江北岸,入江处为雷港。因古雷水自湖北黄梅县界东流至此,积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东晋时置大雷戌,为江防要地。咸和二年(三百二十七年)历阳(今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今寿县)镇将祖约叛乱,向京都建康(含南京)进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温峤欲火速统兵去保卫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权的庚亮得知后,担心当时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因此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温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东。后来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语,即源于此。明天启间(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七年)雷池口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从望江县华阳镇流入长江。

    文庙,又名孔庙,位于望江县城中心,为一宫殿式古建筑。文庙始建于宋仁年间。大成殿高十多米,面积三百多平方米,二十四根大柱组成方形结构,四周围廊,重檐翅角,铁马空悬,迎风作响,其形夺目,其声悦耳。庙后有很多附属建筑物:前方左右为东西两庑,前有戟门,戟门东为土地祠,西为王幼学祠,前首为棂星门,石柱组成石牌坊,上书“麟风腾祥”,左为圣城,右为贤关,入口处中间有石桥,名状元桥,两侧有泮池,过桥可见一方高大红墙书有“宫墙万仞”四个遒劲大字,中上方书“圣旨”二字。庙后为启圣祠,东为礼门,西为义路,后为明伦堂。文庙历尽沧桑,几经修建。因遭日寇烧毁,仅存文庙主体大成殿,后,经修葺。

    “雷阳书院”,座落在望江中学内,为清代四合院建筑。清康熙十九年(一六八零年),县令陈柿祚(字来仙)筹银一百六十两,在县城东郊买民地八亩许,兴建书院,亲任山长,“以待四方寒士之来学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知县伊山献将书院取名为“来仙书院”,并在书院建陈公祠,上书“先生之风”。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县令狄宽对书院进行修茸,并因书院位于雷水之阳而改名为“雷阳书院”。之后,雷阳书院遭劫兵荒水患,于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年)倒塌。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年),县令林调阳主持在县城东隅(今望江中学内)重建雷阳书院。大门框为石质立柱,两旁有石鼓,门上有林调阳题写的“雷阳书院”四个颜体大字。大门内左右两侧为教员宿舍,东西两面为教室,中间为大讲堂,堂中悬挂“多士欢颜”大匾,两边立柱上有林调阳撰书楹联“名教中乐地无涯,对山色湖光,足以荡涤胸襟,放开眼界;善学者会心不远,看鸢飞鱼跃,便是精微道理,活泼文章”。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知县金凤阁筹资在院后凤凰墩添建魁星阁。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年),书院改为望江县高等小学堂,后为望江中学。

    武昌湖及青草湖,统称武昌湖。位于长江左岸,望江县高士镇(昔为武昌乡),安(庆)九(江)公路穿湖而过,为古雷池遗迹的一部分,系断裂带局部凹陷洼地,经长江泥沙长期淤塞、积水而成的谷地滞积湖。属淡水湖。景区距城区六公里,水生资源极为丰富,武昌鱼蟹驰名中外;湖光旖旎,胜景八处,曰:猴潭映月、龙堪温泉、磨丫白石、渡口红莲、赤湖浴日、正堂碑碣、“双节”陵园等。天高气爽,登楼远眺,诗情画意,令人叫绝勺园,坐落在西环城路东侧,园内“九间楼”,系清代大学者方宗诚的藏书楼。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刘大(木魁)曾在此为张闲中子弟,设帐授经。刘大(木魁)(1698-1780),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清代著名文学家。他出身于耕读世家,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余亩”。当年文动京师,却科场失意,终身以授徒为业,晚年任黟县教谕,不久即辞归桐城,著书立说,不复出仕。歙县程晋芳、历城周庶昌曾说:“昔有方侍郎(苞),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刘大(木魁)是继方苞之后,推动桐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为文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性,从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他的言行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著有《海峰先生文集》、《海峰先生诗集》等一百五十八卷,纂修《歙县志》二十卷。

    “青林寺”,位于县城小北门。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元泰定三年(一三二六年),僧了智创建,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僧性空重建佛殿,宣德二年(一四二七年)僧会行容建钟楼、方丈、山门,清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年)戒僧如意募建殿宇,并修山门”。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寺僧本融重葺禅堂,邑人檀球(曾任南康知府)撰书楹联,联云:“与老僧结三世因缘,护法忆前人,至今题赠诗篇,犹对闾邱思祖德;笑贱子为一官束缚,归田期异日,到此解留玉带,好从佛印证禅机”。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寺的正大殿与佛殿遭日军烧毁。民国三十六年冬,僧道参主持重修佛殿与大型佛像,恢复寺的旧貌。“文化大革命”中,佛像及佛殿遭严重破坏。一九八四年,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葺古寺,先后建成观音殿、三圣殿。后,建成大雄宝殿和地藏殿,庙宇日臻完善,成为全县佛教活动中心。另外:“褒隐寺塔”,县境唯一现存古塔。坐落鸦滩镇袁畈村凤栖冲口。褒隐寺建于唐宝历二年,塔建于何年不祥。明万历二十二年《望江县志·山川图》有载。古塔以青砖斜铺,出挑为檐。塔顶年久失修,有损坏。

    “陈氏宗祠”,为渡江战役二野四兵团司令部,坐落凉泉乡同乐村。其四周有茂密丛林,东北滨武昌湖,西南近泊湖。祠堂系一座砖木结构建筑,前后三进。祠堂东厢为当年电话室,西厢为陈赓司令员的办公室。《陈赓日记》载:“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十六时后,乘车到凉泉东北的陈氏冲,并在陈氏宗祠宿营,一连串的工作,深夜始息”。后,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家堰遗址”,遗址位于新桥乡泉龙村境内,南距县城二十五公里,北距鸦滩镇四公里,其状为一椭圆形台地,高出地面一至三米,地表为耕地。遗址于一九八五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后,发掘遗址地层一般只有一至二米,分为墓地和生活居住两部分,出土陶、石、玉器等四百余件,特别是玉器(有环、璜、玦、铖、管等)质地精良,多呈半透明,制作也较精致美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罕见。该遗址是一处以新石时代文化内涵的古代聚落遗址。从发掘资料证明,黄家堰遗址的年代与薛家岗文化二期相当,其发掘对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薛家岗文化的分布、特点和相互关系,提供极其宝贵的资料(遗址因被盗掘,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该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汪洋遗址”,坐落寨口镇汪洋村,距县城东北三十五公里。一九七八年秋发现,后,进行三次挖掘。清理灰坑、窑穴十四个,墓室二座,出土器物一百五十余件,主要是陶器、石器。其中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镞、石铲、石凿;生活用具有鼎、豆、壶、罐、陶网、陶球纺轮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多。遗址堆积层约二至五米。遗址年代,距今为六千三百年左右。从出土器物看,它与薛家岗文化既有联系,又有自己的特色,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文化面貌,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

    平淡是真,我在自己的梦想中奔流,在朋友的支持声中旅行。我在无尽的不眠之夜,期盼相拥春天。可是等待我的总是路塍坎坷,枯寂山冈,歧途彷徨,情趣凄凉。若在昏聩日暮里,即使我赏心淋漓,有时也会惘情泪淌,或是恍惚而干瘪的美丽着。走过疲惫心酸,脸上带着淡淡的忧虑,我在红尘中书写着支离破碎的旅行感言。或是琐碎的生活,貌不惊人,却能修养生息,脱离泪谷。或是苦乐祸福,随着终极的虚无,都会淡化。我常常徘徊于清醒与麻木之间,达观与悲观兼具,却能始终如一地编织着希望。我欲从极其平凡的风景中,领悟而深刻自己幼稚的心灵。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