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皖江情怀

《皖江情怀》正文 卷九十八 涧水雾霭石屋寺 母贤子孝惜阴亭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大青山石屋寺”。大青山位于枞阳县城东十六公里处的枞阳镇郭桥村,一峰挺立,山色如黛,因名青山。它北接浮山,南望九华,山青水秀,如诗如画。这里芳草连绵,杂花满径,涧水潺潺,雾霭袅袅,金鸡洞、老虎洞,洞壑幽深,锣石、鼓石、鹰嘴石、狮子石,怪石百态。登峰远眺,南面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北面白荡湖水碧波万顷,东、西有神灵赛湖和羹脍赛湖两旁依偎,正所谓“水如青罗带,山似碧玉簪”,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全山著名景点有十六处,即:石屋胜境、菩萨印掌、玉洞藏春、龙隐灵泉、乌鸦候客、白驴化米、相国诗篇、仙人棋局、石鼓轰雷、金鸡啼月、黑虎巡山、石柱仙题、狮子卧云、丹池日暖、白云送接、凤萋梧竹等,每每春夏之际,游人纷至沓来,醉游其间。不过,青山最具标志性的景观还是它的“石屋胜境”。主峰之阳,一块平坦的巨石仿佛从天而降,高数丈,广数十米,如巨掌前伸,为山下一根粗壮的天然石柱所承接,凑巧搭成了这间“石屋”。巨石上面还留下一只鞋印,约一尺半长,迹深逼真,此即青山十六景之一的“菩萨印掌”。入内观看,上平如屋顶,下阔如殿堂。里面冬暖夏凉,可坐可卧可游可居,真不愧是“玉洞藏春”。有意思的是,屋内石壁可敲击成韵,东侧作皮鼓之响,西侧发铜锣之音,音色竟各不相同。东晋建元初,高僧青洪禅师云游至此,见石屋大喜,便以此为隐居之所,凿佛像于壁上,潜心研究佛理。后来他四处化缘,募得银两,在石屋外侧扩建佛殿,名之为“青山石屋寺”。天生石柱撑巨石下,成了天然石屋。人居其间,冬暖夏凉,舒适无比。石屋之后,原有佛殿三重,名石屋寺,晋代高僧清供创建。元代至正年间,裴仙道人居此修炼,至今传说颇多。明代正统初年,西蜀园态和尚重建。时该寺香火旺盛,有“小九华”美称。尔后时衰时兴,延续至今,仍有殿宇二重,佛像依然,香火不绝。历代名人慕名来者甚多,寺前石上古人题刻多幅。明朝末年,桐城学者姚康伯在石屋旁办学收徒,大兴儒教。时为姚师得意门生的何如宠,亦建书房于石屋寺旁,后中万历进士,官至朝廷礼部尚书,位居武英殿大学士,他在青山留下的一首“坚云堕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世认前朝”的摩崖诗刻,以“相国诗篇”而独成一景。此外,在石屋读书的著名人士中,还有左都御史左光斗、文学家钱澄之、诗人王灼等人;书法家方守敦、文学家殷希声等名人也为青山留下了他们的诗文题刻。青山石屋寺,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寺”与“天峰寺”。“龙山寺”,始创建于明朝,时名云山寺。后因朝代更换之战火该寺而被毁。清朝时有本地十大姓出资重建此庙,取名雾云庵,延续至民国。承多位主持守护直至上云下岩,上孝下田法师先后主持雾云庵,使得佛法长存,香火久盛不衰。信士有所瞻礼,乡民有所仰敬。一九四九年解放初,雾云庵被山民毁为平地。后,有本地出家上道下悟法师一人来至龙山之巅,以星月当灯,松荫为庐,岩石禅床,猛兽作伴,参禅悟道,潜心苦修。后与传艺师立愿重建此庙,再兴一方佛教道场,使此地众生能同浴佛陀恩泽而不畏艰辛,历经常人所不能经受之磨难,乡民为其真诚所感动,支持搭起一座茅蓬。两年后才建起了几间佛殿和厢房,更名龙山寺。后,创建了大雄宝殿,使古寺重辉。“天峰寺”,天峰寺位于菜籽湖畔,依山傍水,奇峰怪石,境内定泉,旱雨水均。有令牌、大印、青蛙之巨石,前有白象、青狮两山锁湖口。该寺创建于宗祯七年,始名天峰庵。清乾隆十六年改庵建寺。民国十二年住持僧殷和尚扩建三进: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供养三尊大佛、十八罗汉、四大天王、观音、弥勒等佛像,香火鼎盛,后曾几度沧桑,净土竟成废墟。一九八四年,尼妙容,重建宝刹,二进一亭。现有大殿二进,住持释僧果。

    “惜阴亭”。相传,公元三一七到三二一年间,东晋时期,陶侃在枞阳县做了五年的县令,留下了很多故事,至今为人乐道。陶侃一做官就当了枞阳的县令,相传他勤慎奉公,力行节俭,不饮酒不赌博。他自幼家教极严,为官时,母亲常教他要尊民爱民亲民,事事以身作则,不谋私利。枞阳是水乡,盛产鱼虾,陶侃经常到鱼湖里察看渔民生产。当时枞阳有一种特制的鱼产品,叫做“鱼酢”。据《桐城县志·食货篇》记载:“将上乘鲜鱼刀劈洗净沥干,用曲酿速成鱼酢”。渔民们爱戴陶县令,就送他一陶罐自家做的鱼酢,陶侃接受鱼酢是想送给老母亲。他的母亲湛氏,收到鱼酢后立即将陶罐封起来并修书一封,责怪陶侃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为不能益吾,以增吾忧矣”。后人称这一段事为“封酢”,称颂母贤子孝。陶侃经常告诉民众要爱惜每一分钟。他对枞阳百姓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意思是说连圣者都爱惜一寸的光阴,众人也要分秒必争。他自己带头学习,在他住所旁边有一个水池,陶侃每天练习书法后就在这个池子里洗砚台和毛笔。水池椭圆形,池底凸凹不平,周长约一丈六尺,水深二尺七寸。池水不、涸,久雨不溢,池面有绿阴掩映。后人将这个池子叫做“洗墨池”。陶侃虽然身为县令,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但他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时刻想着要增长才干报效国家。为了锻炼体力与意志,他每天早上搬运一百块砖于屋外,傍晚又搬回室内。后人因此建起一座“运甓(砖)亭”,后又有人为纪念陶侃“惜阴”的劝教,将亭名改为“惜阴亭”。陶侃由于为官清明,政绩很好,后来果然为朝庭重用。原“惜阴亭”为砖木结构,高五米,四柱立地,围以栏杆,琉璃宝顶,飞檐悬铃。匾额正楷书题“惜阴亭”。此亭于一九三八年日军侵占枞阳时被毁。

    “渡江指挥部”,旧址位于于枞阳镇正大街中段陈氏宗祠。陈氏祠堂系清代建筑,前后三进。前进因街道拓宽时拆除,中后进房屋于一九七八年按原貌修复。总体系砖木结构,拱梁立柱穿斗,墙壁齐檐封火,屋面覆盖古瓦,翘檐飞角。门楼呈八字形,门框为方柱石,门上方刻双狮抢球。进门两边是板壁厢房,两进之间,有长方形天井。中进宽阔,厅堂竖立8根主柱,石趸高垫。上梁雕刻人物、花卉、龙虎等;天花板饰有彩色花纹。转过石墙屏风为第三进,方形天井,两厕为东西厢房,明窗画栋。三进相连,外连内分,布局匀称,具有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格。该旧址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后,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东起无为,南至安庆以东的鸭儿沟,汇集了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共四个军的兵力。中线渡江指挥部即设在陈氏宗祠内。时枞阳上下的长江北岸集结部队、船工、运输队有二十余万人,枞阳境内起渡点有枞阳镇、扫帚沟、汤家沟、桂家坝四处。四月二十一日下午五时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奉令发起进攻,千帆竞发,六时许,中线渡江的战士胜利越过长江天险,抵达南岸。后,渡江指挥部旧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大山村生态游”。大山村位于枞阳县东部,东南与铜陵市隔湖相望,东北与无为县毗连,西南分别与本县钱铺乡和横埠镇接壤,北靠枞阳、庐江、无为三县市交界处的三公山,南向枫沙湖。生态区内景色迷人,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甚多。其中有“牛山牧笛”、“月山扬帆”、“枫湖夜渡”、“枕流晓钟”、“蛟塘垂钓”、“枫林夕照”、“平湖落雁”、“回顾渔灯”等“老枫沙湖八景”;有“望华庵”、“庙潭”、“桃花岭”、“龙头”、“戴帽石”、“独脚鹰”、“仙人插掌”等自然景观;有“八角亭”、“汤家墩遗址”两处文物保护单位;有“小鬼下油锅”、“仙女散花”、“乌龟撵鳖”等三十余处民间传说;还有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读书处和周大璋墓地等。每个景点各具特色,令游人目不瑕接,流连忘返。这里湖水清澈见底,湖底水草摆动,鱼儿游来游去,清晰可见。湖面奇景万千,荡舟湖面,放眼远眺,无数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戴安澜(1904-1942),字衍功,自号海鸥,安徽无为(今属芜湖市)人。一九二四年投奔国民革命军。黄埔第三期毕业。一九二六年参加北伐。一九三三年参加长城抗战。在一九三八年的鲁南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四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八十九师副师长。同年八月,参加武汉会战。一九三九年升任国民党第五军二百师师长,十二月参加桂南会战。在昆仑关大战中,戴安澜指挥有方,重伤不下火线,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取得重大胜利。一九四二年七月三十一日,在广西全州,上万人为壮烈殉国的抗日英雄戴安澜,举行隆重的安葬悼念仪式。中国共产党高度颂扬戴安澜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壮烈事迹,毛泽东题赠了挽词“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题写了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涓涓柔美的深情,迷醉着我的芳华。枞阳笑靥如花,淡淡的隐浮在空蒙的意境中。我流连忘返,并且会记住,这里未曾褪去的曾经美好。我在一段段多情中,逐渐靠近了甜美的滋味。我想听一首熟悉的歌,随着跳动的旋律,揉碎昔日所有的思念。我又想在赞叹的心情中撰写吟章,给远方一个永恒的等待。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