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皖江情怀

《皖江情怀》正文 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我在年华的轻姿曼舞里,不断地领悟着生活的哲理。在平庸的生活编织中,我也有许多难以忘怀的风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路途,我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旅行之后,才找到了斑驳而远逝的年华馨香。或是白云淡行我心间,而笑声连连,窗外更有风景万千。或是躺在草地上,我看夕阳落山,晚霞弥漫,鸟儿追逐。或是花开花落,柳绿雁返,编制一份恬淡,我不争朝暮,纵横阡陌间。

    只为寻那一抹浓烈的红艳,或是采撷一枚枫叶,我也会缭绕着兴奋浓郁的情绪。我常常以花月为伴,同风岚高歌,在幽幽芳香中痴迷。人生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无论苦乐祸福,悲欢情仇,都是人生的收入。我深陷其中,却没有机会说抱歉。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会有数千年之后的轮回,它们永不弃绝,无畏烈火焚烧,若等闲。我总会旋转在茶余饭后,在轻轻流荡,如波如雾中,追忆零碎而嘈杂的涂抹古痕,往事沉梦。

    宿松县在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北岸,是安庆市下辖的一个县,邻接湖北、江西两省。地处安徽省西南皖鄂赣三省结合部,东邻本省望江县,南与江西省九江、湖口、彭泽三县隔长江相望,西连湖北省蕲春、黄梅二县,北接本省太湖县。南朝梁武帝天监初称高塘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始称宿松县。宿松史称“松兹”、“松滋”。宿松县历史上为松兹侯国,县城建制历史悠久。传说宿松建旧县城在鲤鱼山下,本是一块风水宝地,谓“金盆养鲤”。鲤鱼山前五、六里之地有座龙门山,这又是天然的鲤鱼跳龙门之地。县令害怕宿松风水太佳、出人才太多迎来送往麻烦,叫地仙破坏宿松风水。地仙献计在鲤鱼颈上加一道箍,使之无法腾空而起。这道箍就是龙井路,其实应该写作“龙颈路”。后此路还经常有红色的锈水流淌,传说这就是鲤鱼的血水。宿松有座龙山,在龙门山后。这是天然的黄龙腾飞之地。相传也是因为开采乱挖,以致龙山遍体鳞伤,所以龙成不了气势。宿松自古一直没出状元,据说原因在此。

    宿松县古称松兹侯国,始建于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一八四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五九八年)始称宿松县并沿用至今,距今约二千二百年历史。夏、商、周时,今县境属扬州。西周建分封制,设诸侯王国,县境先属舒国后属皖国。春秋时,县境先属楚继属吴;周元王元年越灭吴,属越。道光八年刻版《宿松县志》记载:战国中期,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三三四年),“楚败越,尽收吴故地”。三国时期,吴、魏割据今安徽省境南北,征伐不息。安帝义熙八年(四一二年)改松滋侨郡为松滋侨县,属寻阳郡。南朝初期,建置依晋。宋迄南齐,仍未见史志记载松滋县。梁陈时期,县境为江州高塘郡地,陈改高塘为高唐。北魏至北周,仍为高塘郡。到东魏、北齐、北周时,高塘郡依次改隶谯州、南谯州、江州和晋州(晋州治所在今潜山县城址)。隋文帝统一全国后,改州、郡、县三级建置为州、县两级。隋炀帝时恢复郡县制。唐,初设郡、县,再改州、县,复设郡、县。武德四年(六二一年),在宿松县设严州(境内有严恭山,州以山名),省宿松县。五代十国,宿松县仍隶舒州,相继属吴、南唐、后周。宋分北宋、南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初袭前制,宿松属淮南道舒州。不久,为加强中央集权,改革政区设置,变唐时的道、州、县为路、府(州、军)、县。熙宁五年(一零七二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舒州宿松县属淮南西路。南宋时宋金对峙。宿松县属南宋。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年)改舒州为德庆军,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年)易名为安庆军,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安庆改军为府,均领宿松县隶淮南西路。明,初袭元制。元至正二十一年(一三六一年),朱元璋改安庆路为宁江府;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年)又改为安庆府领宿松县。建都应天府(今南京)后,改革行政体制,废除行省,称南直隶。安徽是朱元璋的家乡,列属南直隶,宿松县属南直隶安庆府。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年),析南直隶之安庆、庐州、池州、太平四府设安庐巡抚,治所在安庆城。宿松属安庐巡抚安庆府。清,初袭明制,后建省、府(州)、县三级政区。另按需要设道为省的派出机构,监管府(州)、县。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辖今安徽、江苏区域。宿松县属江南省安庆府。顺治十八年,江南省分设为左、右布政使司,宿松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庆府。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在安庆府设安徽巡抚;六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建省。宿松县属安徽省安庆府。清时宿松县隶属之道多变。晚清,安庆府所领各县先属安庐滁和道,后属皖南道。

    民国时期,建置多次改革。继废府存县、改州为县、设道辖县之后,又撤道设区,最后改设行署辖县。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废安庆府。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六月,省设三道,宿松等十六县属安庆道。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撤安庆道,宿松县由省直辖。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实行首县制。宿松等五县属第一区(怀宁为首县)。同年十月,废首县制,全国推行行政督察专员制,设行政督察区。宿松县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安徽省以长江为界,设皖南、皖北两个行署,分辖属地各县。宿松县属皖北行署第一专区。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零年),撤销皖北行署,宿松县属安徽省第一专区(专员公署驻太湖县城)。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日宿松县全境解放,成立宿松县人民政府,隶属同年四月成立的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新中国成立到一九五二年八月二十五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正式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宿松县属皖北行署。后,安徽省设七个专区,宿松县属安庆专区。一九六八年八月专区改地区,宿松县属安庆地区。一九八八年八月十七日,撤销安庆地区与安庆市,组建新的安庆市,实行市辖县体制。至今,属安徽省安庆市。

    宿松县城,旧时四门城墙用麻石条围着。入夜,城门一关,城楼为护城卫士的“了望台”,有“固若金汤”的安全感。远望如龙盘虎踞,东西二塔如玉柱撑天,为安徽皖西南之门户。“北门街”这条街,是古民居有其“历史渊薮”的民商聚集一条街,前面开店,后面住家。货柜于门前,作坊于后院。从南到北有一华里之长,不弯不曲像条扁担又叫“扁担街”。集市之多是民用“水烟筒”店。做得卖得都是一个店铺。门对门,户连户。水烟筒做起来复杂,成功了是精品。土农工商家中的桌子上放着茶壶水烟筒,叫“茶烟不分家”,这是传代的礼遇民风。做法小巧美观。启筒竹子,上节安个铜嘴,有张烟小窝,距离寸许安个尺把长的弯竹管,一头套上铜嘴,一头伸进盛了水的竹筒里。儿时喜祖父吸烟,水声咚咚,烟雾腾腾。这个水烟筒还有个怪谜语:“铜管闭塞路不通,云长急得脸也红。张飞驮刀杀不进,孔明放火烧华营”。“南门街”,是竹器一条街。店挨店,货挤货。作坊在前,住家在后。主产竹床、竹板、竹椅、竹轿。工艺品有笛子、月琴。还有竹抬子、篮子,有盖涂漆绘彩。综南北两街,县城能工巧匠,辈出不穷。“东门街”,这是一条文化街。在青石门南有个宿松历史文化发源地“儒学”。这一文化源地有许多活动及名人事迹都记入了县志、府志。儒学院北为孔子“圣殿”,东为“魁星阁”,西有“状元桥”,只可惜,从来没有出过“状元”。先人们值得称赞的是:“穷不瞒来丑不遮”,未点元的魁星是打赤膊,幸亏赵遮诠中了个晚清十三省解元,魁老爷才穿了个“背褡”,这是激励学子之深造。东门街多集文化及用品之店。前面的中街为大商之地,如“万和”、“德成”的商店,“同春和”布店,都是晚清民国年间盛极一时的。西门街,现在称之为“民主路”。改革开放前我们从县河坝由南门步行上街,这条街是老县城的商业中心,不上四米宽的老街面全是店铺,市面繁华。从南站进入民主西路,非常堵塞。这条街历史悠久,据传隋开皇十八年迁鲤鱼山南麓,即今宿松县城址。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旧县城。张何丹,宿松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县相。他是汉代元始期间任职,旧县城就是他建造的。

    宿松县依山面湖临江,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地跨大别山山脉、丘陵岗地和平原、湖畈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全县有水稻、棉花、油菜等大宗种植作物,柑桔、板栗、茶叶、蚕桑以及黑李等名特优水果,山区松、杉、毛竹、药材、经果等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宿松县处于吴楚文化交汇地带,钟灵毓秀,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发祥地。黄梅戏以其动人婉转的甜润唱腔,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倍受人们喜爱。历经千年风雨,芳香依旧,沁人心脾。安徽省辖华阳河农场、安徽省九成监狱管理分局均驻境内。中南部有龙感湖、黄湖、大官湖和泊湖四大湖泊。南部为冲积平原,是优质商品棉集中产区。宿松属于长江流域河流水系,由于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总的特征是西北部河流多而长,东南部少而短。发源于大别山的凉亭河、二郎河两大河流,具有山区河流的一定特征。其县域中部和南部,水面辽阔,水资源丰富,有连成整体的泊湖、黄湖、龙感湖和大官湖,自西向东经华阳流入长江。“宿松十景”,名称最早文字记载是道光《宿松县志》。该县志卷五《舆地志》古迹附“十景”,即:“海门天柱”、“严恭石道”、“西源九井”、“凿山仙洞”、“孚玉青峰”、“仙田瑞谷”、“龙湖浮笠”、“燃灯古寺”、“秀河烟柳”、“十里桃园”。这“十景”里没有太白书台,该县志介绍“读书台”说:“在治南三里南台寺西北,唐邑宰闾邱为李白筑,遗址在黄山上。”

    “海门天柱”,是宿松十景之一。指小孤山,俗称小姑山。屹立在宿松县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故名孤山。其山一峰孤立于长江之中,古称长江绝岛。山周里许,山上竹木郁郁葱葱,山下江水滔滔滚滚。海潮至此,不复而上,故有“海门第一关”之称。故誉小孤山为“海门天柱”。小孤山雄居长江中下游之吴头楚尾,砥柱中流,形势险要,秀拔奇特,又有“江上蓬莱”之誉。小孤山是遐迩闻名的旅游胜地,风光旖旎,独立不依,北望天柱,南盈匡庐,与江西湖口县的石钟山、彭泽县的龙宫洞相毗邻,山高百米,方圆一里,巍然耸立在江心。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勒“中流砥柱”于石上。小孤山形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小孤山”南与西江彭泽县仅一江之隔,西南与庐山隔江相望,是万里长江的绝胜,江上第一奇景。小孤山,原是长江中一座石屿,开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小孤山以其独立无依而得名。山形似古代妇女上的发髻,山体奇特秀美,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如撞钟,北观啸天龙。小孤山地形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后在此设过烽火台和炮台,元代红巾军与余阙,明代朱元璋与陈友谅,王守仁与朱宸濠,清彭玉麟与太平军,均在此地对垒交锋,遂有安庆门户“楚塞吴关”之称。自上而下,历三百六十五级石阶,迂回曲折。上东山险峰,可俯看郎君山与一滴泉。绕山麓行,看海眼,拦江石,龙角石,古生物化石诸景,美不胜收。历代帝王将相、文臣墨客登山有诗词等留下,大部分仍存供赏。主要景点启秀寺为省级重点寺庙,重建于北宋,供妈祖,俗称“小姑娘娘”,与江对面的彭浪矶相望,有小姑与彭郎相爱的美丽传说。“严恭石道”,宿松十景之一。它是严恭山上一大自然景观,俗称石(道)大仙,上有数处前人的石刻,为宿松县不可多得的文化留存。石道指的是巨石肖似道人,并非石板道路或石洞;石大仙因石大如峰、云雾缭绕而被称之为大仙。严恭山是宿松的一座名山,海拔四百六十四米,座落在凉亭镇夏家村境内。这里突峰兀立、怪石嶙峋、茂林修竹、古树繁荫、珍禽簧语、溪流飞瀑。山顶上的严恭寺相传为禅宗五祖弘忍所建,而“严恭”之名,据考证是从佛教中著名经书《楞严经》而来。鬼斧神工的严恭石道上就刻有“南无佛顶首楞严”字句。

    “西源九井”,宿松十景之一。九井沟位于安徽省宿松县西北部的深山古坞之中,河谷全长约二十华里,整条河沟呈带状。因沿河沟自上而下分布着九个深井(实际是“潭”)而得名。九井沟风景特色有瀑布、悬崖、怪石、特点为鬼斧神工的泉中石井。山清、地静、水碧、瀑变、井深、崖峭,组合成罕见的自然景观。其中最具特色为水景、瀑布,宛如一道道银河飞泻而下。尤其是四井、六井、七井、九井飞瀑更是惊涛浪怒,山鸣谷应。七井瀑布呈三叠式从高达两百米的悬崖一直挂到七井下的潭中,若是雨后宽可达三米。九井沟是皖、赣、鄂三省回归自然的“后花园”,可成为比黄山、庐山“卖点”更大的旅游风景区。此处风景不比庐山的三叠泉、黄山的翡翠谷逊色。历代文人墨客闻其景而到此游览,并留有赞美的诗篇。后,该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宿松九井沟”,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安徽省宿松县隘口乡境内,属大别山余脉。这里既有峰峻石奇、峡谷幽深、水滴石穿的泉中九井和形神兼备的仙女浴池、淋漓波光的雷公潭、白练飞泻的三叠瀑布,又有叹为观止的“石破天惊”、惊奇怪态的千年罗汉松,还有那至今尚无一人敢窥其颜、敢探其险的龙和大峡谷。险峻的峡谷、茂密的植被、幽静的环境、古朴的村落,田园式的阡陌,“九井沟”,是一个回归自然、尽享宁静、探险猎奇的好去处。“凿山仙洞”,宿松古十景之一。它座落在九姑境内。境内山峰林立,苍松滴翠,秀竹娉婷,云雾缭绕,霞光熠熠;更有冰晶清碧的泉水,形态怪巧的石林,或立、或卧、或侧、或横,各具形态,趣味盎然。洞口峭壁嵯峨,藤树垂蔓,万木葱茏。洞前古树盘枝虬干拱护洞口,洞前挹仙台临崖而建洞内石室嵌空,清泉滴答,钟乳倒悬。有宿松民谚唱:“凿山有个仙人洞,洞里共有十八家,每家共有十八个,个个都会采棉花,每人采了十八朵,总共采了多少花?”“孚玉青峰”,宿松古十景之一。苍松翠竹,孚玉青峰。孚玉山在宿松县城境内,山上有麒麟庵、聪明泉、烈士陵园等景点。孚玉山又称鲤鱼山,现位于县城中心地带,东西延绵千余米,随着县城城区的扩建,印证了过去“金盆养鲤”的传说。山上常年树木葱笼,腹地有聪明泉。山南麓革命烈士陵园建于一九七一年,占地面积七十二亩,园内有烈士纪念馆、亭、碑和烈士墓,苍松翠柏、绿树成荫。后,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田瑞谷”,宿松古十景之一。仙田瑞谷,原为一种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优良稻种。“仙田铺”,距今宿松城北五十里,在凉亭镇境内。据《宿松县志》记载:宿松县令张何丹曾在朝廷担任中散大夫(谏官),因秉性忠直,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多次上书弹劾王莽,后来遭到王莽的报复,被贬为松兹县令。被贬至松兹后,他爱民如子,十分重视农业。历经三年的精心劳作,张何丹县令培育出了一种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优良稻种,名叫“仙田瑞谷”,惹得周围郡县的人都来松兹引种,一时名传遐迩,竟把松兹县称为“仙田县”,县治亦名“仙田铺”。“龙湖浮笠”,宿松古十景之一。龙感湖位于长江下游北岸,跨宿松和湖北省黄梅两县境,宿松境内的北汊又称龙湖,整个湖区主属宿松县。“龙感湖,由断裂带局部凹陷成洼地,经长江长期洪水漫滩淤积而成为江湖分隔的浅湖。”一九五四年大水后,规划作为蓄洪区。现在蓄洪区事实上已限定为:八一大堤和新建东隔堤(新开坝)之间的区域。龙湖源远流长,几乎贯穿宿松全境。打开宿松行政区划图可以看到,龙湖发源于隘口,流经二郎河、韩文刘家河,由县城大河进入佐坝地界。佐坝人习惯称上游为县河,流入佐坝乡鱼雁村后流域宽广气势开阔,这才是佐坝人的龙湖。浩瀚的龙湖流经佐坝乡鱼雁、龙门、良岭、得胜四个行政村,直到得胜村的马咀、张雨墩,古称“十里龙湖”,实际上龙湖有十五、六公里长。龙湖是内湖,“张雨墩”不远是宿松古十景之一。“龙湖浮笠”,是龙湖与排湖的分界线。龙湖与排湖、感湖连成一片。《佐坝乡志·水产》介绍排湖、感湖时说:“我乡享有排湖、感湖两湖北部水域三万亩的使用权”。“排湖处我乡南部,西与感湖相接,南与汇口镇、洲头乡相连(包括白咀湖),上纳龙湖、黄梅太白湖及本地水,汇同龙湖水经华阳河注入长江。”“感湖”,地处佘咀之南,西与大小园湖相接,南濒黄梅严家闸、段窑、东连排湖,上纳黄梅、广济、太白湖及本地水,经排湖华阳河注入长江。“燃灯古寺”,宿松古十景之一。燃灯古寺,坐落于宿松县隘口乡燃灯村。该村在隘口乡西北角,与柳坪乡大地村、陈汉乡河口村相毗邻,悠悠长溪河横穿境内,浩荡东去。唐代金二祖师始建此寺,明万历四十年重建,清顺治八年又由知县孙继文捐款重修。前重山门结构精巧,全由石块砌成,门内外石壁上刻有各种花纹,组成龙凤、花鸟、虫鱼、八仙图案。中重正殿,建筑庄严雄伟,殿柱上书有清杜春华所题楹联:“古寺燃灯,借一点灵光,好读圣经贤传;长溪如带,流千秋秀水,都成学海文澜”。殿东西各有辕门,通两厢余屋,殿后上重为黄鹤亭,雄踞山腰,栋宇巍峨,檐角耸入云端,系宣统元年所建。古寺于一九七一年拆毁,寺址今为耕地,仅有黄鹤亭正殿一间尚存。这里位居于长溪河水之滨,群山环绕,峰峦叠翠,奇峰险境,碧水蓝天,景人合一,曾有“上有燃灯古寺,下有小孤绝境”之称,更有“佛教圣地,学海文澜”之美誉。

    “秀河烟柳”,宿松古十景之一。旧址位于县城中心的黎河园,园地总占地面积为近三公顷,水陆面积各占一半。黎河,乃宿松的县河,蜿蜒温婉、宁静幽美。“十里桃源”,宿松古十景之一。“太白书台”,位于五里乡金龙村,过去一度被誉为“十里桃源”。李白在此栖留三月之久。写下《赠邱宿松》、《赠间邱处士》等诗篇。因时代远久,原台已圮。后,重建了太白书台,台高二点二米,直径近八米。台中上竖清同治九年“太白书台”石碑,台六方,刻有李白在宿松题咏的诗章。台周置长石坐凳,供游人小息。附近饯客岭、南台寺、对酌亭等遗迹,仍依稀可辨。现其图片文字说明等,已载人《诗人李白》画册。太白书台,在县城南门外三里许的南台山。这里依山傍水,背城面河,古木葱笼,群芳竞茂。“太白书台”就是“十里桃园”,叫“十里桃园”是为了突出这里的景色美丽。《安庆府志》记载:“读书台,县南三里,唐李白避禄山乱,至松依邑宰闾邱,筑台读书“。清康熙年间《宿松县志》称此处“阜耸如台,台后有南台寺,右有对酌亭,左有清官潭,潭侧为桃花崖,崖左有钱客岭,唐李白依闾丘避地于此”。李白在这里读书,其实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李白随永王李磷举兵失败,株连囚于浔阳狱中,后经张镐、崔涣、宋若思等人营救出狱。至德二年(七五七年)秋天,李白来宿松避难养病。住在县令闾邱下榻处南台寺,两人经常一起谈诗议政,对酒放歌。闾邱非常敬仰李白,在南台山为诗人筑读书台,建对酌亭:“二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南台山东有鲤鱼山映衬,西与河西山遥望,山上茂林修竹,曲径通幽,山下清溪碧泉“叮咚”流淌,是个读书赋诗的好环境。李白十分得意,情怀激奋,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表露出诗人同闾邱和宿松人民的深情厚谊。沧桑迁变,太白书台遗址仅存清同治九年“太白书台”石碑一块。后,重建了太白书台。一代诗仙在宿松的行踪和遗迹,是值得后人永远怀念的。书台附近南台寺、对酌亭、清宫潭、桃花崖、饯岩岭等遗址、遗迹。读书台东南方向是一个小村子。相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在那个桃花盛开的春天,李白要走了,汪伦唱着宿松民歌为李白送行。再看看眼前的桃花潭,碧绿的水,深深的,碧波荡漾,岸边柳树枝条垂落潭中。小河不宽,沿着公路伸向远处。当年,李白就是从这里走的。据历史记载,桃花潭遗址有两处,在池州、还有泾县。相传,这“汪”伦其实叫“黄”伦,宿松方言口音重,喝了酒的李白听错了。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