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皖江情怀

《皖江情怀》正文 卷一百 通天神女林默娘 南国古寨小长城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妈祖”,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最早史料记载于,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能预知人祸福”。又载:宣和五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这些足证明了历史中确有其人。南唐清源军(含今莆田)莆田县湄洲人(今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湄洲岛),妈祖祖父莆田人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亲莆田人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在她出生之前,父母朝夕焚香祝天,祈求,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生的异常奇特,也就倍加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娘。父母唤她为默娘,人们尊称为林默娘。长大后,她立志终生行善济人,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大家都感颂她。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测吉凶,必会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宋太宗雍熙四年(九八七年)九月初九日,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羽化飞升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言看见妈祖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间。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言常见林默娘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普救众生,护佑渔民,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

    小姑与彭郎相爱的美丽传说。相传北宋时,福建莆田县有个名叫林愿的老爷,官至都巡检,财势乡里居雄,只借膝下无儿。夫妻俩虔诚信佛,日夜祈祷。一夜,夫人梦见观音娘娘,赠给一朵莲花,不久即怀孕,于次年春,果生一女。后来这女长得眉清目秀,身材窈窕,貌若仙姬,老爷十分钟爱,视如掌上珠,取名小姑。小姑自幼聪敏,爱读诗文,琴棋书画,无一不会。尤爱园林花草,钻研医药佛教诸书,秉性和善,乐于济世救人。十六岁那年,一天上午,小姑在花园里栽花浇水时,忽听见门外有叫卖鱼的声音,即令丫环前去买条活鱼来养在金盆里。丫环应声赶去,只见渔郎篓里的鲜鱼蹦跳着,不知哪条合小姐的意,于是把渔郎从后门引进花园,让小姐当面选择。小姐从篓里拣了一条十分美丽的小金鱼,放在金盆里养着,并叫丫环付钱,可是渔郎坚决不收。并说:“这条小金鱼是偶然在三江口拾来的,小姐喜爱,愿意奉赠。”小姑举目一看,见渔郎相貌俊伟,气度轩昂,一表非凡,不觉嫣然一笑。丫环道谢后,送渔郎出门时细问了他姓什么?家住哪里?家中有哪些亲人?渔郎回答道:“小子姓彭,家住江西彭泽,父母双亡,只身在外,以渔、猎和砍樵为生。”丫环叮嘱彭郎:小姐喜欢吃新鲜鱼,你每天可送几尾来,当面按价付钱。打那以后,每天早上,彭郎就挂一串鲜鱼在后花园门上,留给小姑。由于每天彭郎来得早,小姑起得迟,很少面谈。光阴荏苒,转瞬一年了,小姑见彭郎憨厚老实,产生了爱情。只因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贵贱有别,无媒灼之言,父母之命,却难如愿以偿。一天,小姑面对金鱼盆,看到那悠然自在的游鱼,不觉勾动了情丝,遂叫丫环约彭郎来后花园相会,私订终身。不料此事被老爷发现,撵走彭郎,逼走丫环,强迫小姑与范公子订婚。小姑无奈,只得只身夜逃,追上彭郎,到长江中游谋生,过着贫苦而自由的生活。也许这就是苏东坡“小姑前年嫁彭郎”诗句的由来。事怪多巧,谁知那条小金鱼是东海龙王的小太子。龙王非常溺爱他,任其狂欢远游,那天到三江口闲游时,忽然潮水猛退,被搁在江滩上,遇渔郎拾起送给小姑。龙王见小龙失踪,即兴师动众,四出寻找。从海滨沿江直上,一路寻访。一天海域大臣前来密报:说有一林大人官船,从兴化湾起程,经黄浦口入江,现已到达宜城渡,据说是到湖北荆州府上任的。船上有一金盆,里面养的正是小太子,请龙王爷赶快定夺。老龙王听后十分高兴,立即吩咐海域大臣带领水族诸将,去彭泽江上,兴风作浪,掀翻官船,救回小龙,淹死林氏全家,以报此仇可怜林愿一家,尽葬鱼腹。当这一噩耗传到荆州时,正在街头行医的小姑和江中打鱼的彭郎,得知此讯,悲痛欲绝,连夜操舟顺流东下,想去遇难地点,寻找二老遗体,祭奠一番。谁知船过洞庭湖口,黑夜遇盗,小姑和彭郎这对恩爱夫妻,又被活活拆散了。小姑从芦苇滩上走出来,四处奔走,也找不到彭郎的身影,思夫心切,恸父泪干,伫立湖边,欲投水自尽。恰好这时,四川峨眉山的普贤真人,驾着祥云从头上经过,知是小姑遇难,命在垂危,忙把云帚一指,化朵彩云将小姑托起,送到峨眉山虚灵洞去了。待小姑苏醒后,得知真人所救,遂拜真人为师,感谢师父救命之恩。自此以后,小姑在普贤法师的点化下,每天上山采药,下洞炼丹,过着清净无为的生活,倒也快活。只是惦念彭郎,每晚静坐禅房,总是愁容不展。师父知她这一稳情,便安慰她说:“佛门清净,愿与人方便,你既有尘缘未解,他日能找到彭郎,自行前去,师父决不阻拦。”小姑听后,心情便开朗了许多。有一天,她上山采药,攀登八十四盘山道,趴在北崖峭壁上采一珍贵药草,突然脚下一滑,掉下悬崖,头巾飘落在山脚下,遍体伤痕,被挂在山崖一棵树枝上,失去了知觉。此时,山下有一樵夫砍柴,突然发现一块头巾飘落在地上,抬头一望,见树上挂着一个人,立即抢上前去把她救下,背到自己茅棚里,灌汤水、洗伤口,敷草药,不一会,小姑从昏迷中苏醒了,见面前站着一个男人,正是彭郎。激动得叫了起来。彭郎见这道姑竟是小姑,惊喜万状,相持痛哭,互诉了遇盗后的经过,更觉得患难夫妻,恩爱不已。夫妻俩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后,便从峨眉山来到江边,雇只小船,沿长江顺流东下,回到彭郎的故乡彭泽江上定居。夫妻俩又重新过着男打鱼、女行医的自在生活。由于小姑医术高明,草药灵验,救活了不少病人,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小姑娘娘”、“江上神医”和“普济夫人”。这些美誉传到东海龙王耳朵里,知道行医的小姑和打鱼的彭郎,正是当年困陷小龙的那对野夫妻,决心要报昔日之仇,灭小姑之灵,树龙族之威。忙令小龙前往彭泽江中,趁小姑和彭郎正在船上打鱼时,一口把他们吞掉,并令海域大臣在后面助威。正当小龙和海域大臣兴风作浪,大施淫威,弄得空中黑云翻滚,江上吼声如雷之时,惊动了庐山老母、玄老法师和正在那里演法的普贤真人,他们见龙王又在江上作恶,便敕令五雷神发出暗雷,将小龙劈死,龙身被劈成两截,一截缩去江南岸,化成一座石矶,一截矗立在靠近北岸的江心,化成一座孤石,人们便在江南石矶上修了座彭郎庙,在江北孤石上建座小姑庵,用来镇压孽龙。并把它们称为小姑山、彭郎矶。

    宿松还有许多风景宜人处。“文庙”,原址位于孚玉镇。文庙为元县令戴昌始建,经明、清三十多任县令相继维修、扩建,成为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体。内有圣旨碑、大成殿、奎星阁、文昌阁、尊经阁、藏书楼、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诸建筑。烽火古寨地处古驿道(枫香驿)和商贸古镇凉亭河的东南的烽火山上。据《寰宇记》载:“山在宿松县东北六十里。齐、陈二国割江为界,征伐不息,峰堠频掠。兹山高敞,可以瞻望”。齐永明八年,因置烽火于山。《一统志》载:“烽火山距枫香驿近三公里,这里峰峦起伏,峡谷迂回幽深,森林复盖。居主峰峰火尖控制高地、居高临下,能进能退、能守能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石宰相府”,坐落在九姑乡新安村杜溪组。相传鄱阳湖战役,是一次战略决战,并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据《宿松志》记载,以石良挂帅的战役,连续取得同安、舒城大捷,为朱元璋平定南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尊称为国之大将。在民间传说中,一三六三年,石良参加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他救了朱元璋的命,立下了大功,朱当即承诺:得天下后封石良为相。然而,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没有兑现诺言,仅封石良为武德将军,而且滥杀功臣。石良“知天命而识时务”,毅然上表请求引退。这正合朱元璋的心意,他对石良说:你回家做个田园宰相。洪武十九年,石良告老还乡,由长子石镜袭其封爵。明太祖朱元璋封赏石良回家后,即可造座宰相府。此府为一进九重的官厅,石宰相屋的名称由此而生。石良年老时还主修《宿松石氏首届宗谱》,其死后,朱元璋特赐了一块诰敕碑,记叙了石良一生的功绩。他的后人为此兴建了一个安放诰敕碑的亭子。

    “钓鱼台”,位于陈汉沟三河口附近河拐弯处,潭深水碧,河岸高高的石头山崖壁下有一块巨大的石板,石板上有两个“脚印”,传说是当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云游到此,沉醉于陈汉风景如画的山水,仙境般的环境,留恋忘返,经常长时间站立于此而形成的“脚印”。陈汉沟河里每年清明前后汛期间,均有一批又一批的红尾鲤鱼和其它鱼从下游龙湖逐水经县大河、二郎河上游到钓鱼台水域“朝圣”。若于盛夏登临,远眺碧万顷,翠山绿水交相辉映;近观渔船弄波,游鱼戏水。若有兴致泛舟水上,便觉迎面凉风习习,轻拂慢弄于你的脸颊,乃至身心。如正值天高气爽,还可于水库中心隐约窥见水底的昔日重镇陈汉沟的倩影遗踪。倘遇刮风下雨,天幕低垂,怒涛争击,风呼叫,水怒啸!水库里象锁链着的万千匹野马、千百条蛟龙在闹腾翻跃,试图冲出重围。湖心小岛五枢观,这是天然的褐绿色屏障,将水面分为外湖与内湖。使得水库显露出幽奇有致,别具风韵。正所谓“犹抱琵琶半掩面,羞羞答答五枢观”。月亮大桥飞架于水库尾梢的朱湾河上,将钓鱼台水库的风姿延至无限远方。水库边的柑桔树漫坡,逢坎而种,放眼皆绿。每当暮春,柑桔花开,如同水晶撒嵌在满山遍野,千姿百态的翡翠之上,花香袭人,沁人心脾。钓鱼台水库东北与太湖接壤,西北与蕲春毗连,三面尖,罗汉宕、珠宝寨、罗汉尖等千米以上的奇峰险山,恰似众巨人携手共捧着这颗熠熠闪光的明珠拱揖。

    “白崖寨”,位于县城西北趾凤乡境内白崖山上。由东峰龙头岩、西峰西阳尖、南峰大印坡、中峰北斗山、北峰雁恋坡等五大山峰和攀龙门、听雨门、朝九门、乘风门、百花门等五座城门组成,主峰雁恋坡海拔四百七十六千米。白崖寨相传为元末当地义民吴仕杰率众依白崖山所建,经明、清两代多次修葺,寨垒更加坚固。古寨墙环绕五山峰,长十余华里,由大方块石砌成,高三米,宽一米,被称为“南国小长城”。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为军事要寨,明末为史可法军事据地。寨墙以长方片石垒砌,周长四公里,高三米,厚一米,险要地段加以双层,缠绕在白崖山东峰、中峰、西阳尖、雁恋坡、大印坡五座山峰间。白崖寨突峰兀立、怪石嶙峋、茂林修竹、古树繁荫、珍禽簧语、溪流飞瀑。迷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独特、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曾在东峰、西峰、北岭各以为营,间列市肆。以西峰最险,《宿松县志》称其,“峰悬一线,峭壁摩天,窄径凌空,飘崖百仞,有灵湫飞瀑,响彻霄汉,峰岫常在云雾中”。明末史可法依寨歼敌,曾去西峰营内犒军,于石上镌“最上一乘”四字,又书联云:“听涧底泉声呼天地是歌是哭,看阶前月色间英雄还死还生”。后人立史可法祠于西峰之上,已无存。近七百年来,虽几经战乱和风雨剥蚀,但整个寨墙基本保存完整。山寨原分设攀龙、听雨、朝九、白花、乘风五座寨门,现仅存攀龙、听雨、朝九三门。

    宿松历来崇文重教,文风浓郁。民间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宿松为黄梅戏的发源地,全县男女老少皆能唱和;文南词曾唱进中南海,并受到高度的赞喻;断丝弦锣鼓吹打弹唱或浑厚低沉或激热昂扬,引人入胜,摧人深省。文学艺术百花齐放,尤重诗词歌赋。秦始皇、朱元璋、陶渊明、王安石、李白、陆游、朱熹、王阳明、苏东坡、汤显祖、袁牧等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曾幸临宿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诗篇。毛泽东也曾两次路经宿松,并发出山河壮美的万千感慨。

    如果在掩饰与愤怒中成长,新奇也会变得沉重,但是我仍然会在伤心中留恋,虽然感到枯燥而彷徨。我希望在寒暖中欢呼,在细雨中翱翔。有山昂然,有水淙淙;登山可以远眺,掬水滋润心田。青山,红叶,碧水,绿荷,这是人生中很惬意的图画。我静静地看着,丰盈和壮美的四季常青的美丽风景。我想着水就是流动的诗韵,大山藏着梦想,当然还有绿树,还有鸟语花香。可惜的是我的生命里,没有那么多醇厚的诗情。在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只是纵横江湖的旅行者,没有悟得近山者的仁厚,也没有思得近水者的智慧。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