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关陇

百年归一 第41章 刘渊的烦恼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父亲的介绍,让张韬忍不住心生感叹。世家之间的盘根错节,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的更真切。张家与这些真正的豪门大族比起来,不是一般的寒微。

    而那些原本史书中的人物,一个个如同跳动的字符,开始在他的脑海中变得鲜活起来。比如说历史上“闻鸡起舞”的主人公之一,郭奕的外甥刘琨,如今不过是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还是贪玩的那种。

    更让人唏嘘的是,太多的东西隐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就拿郭淮来说,历史上的郭淮是以诸葛亮与姜维对手的形象出现的。且夹杂在邓艾与钟会之间,是个看似清晰又分外模糊的形象。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按照父亲的说法,由于同郡的缘故,郭淮之妻乃是王凌之妹。在王凌发动叛乱的时候,郭淮想要按照约定以雍凉之众响应王凌,却提前被陈泰架空。

    王凌叛乱失败后,其妹按照律法当受到牵连。郭淮为了保住妻子,一方面上书司马师请求,另一方面鼓动下属闹事,终于将妻子保留了下来。

    相比之下,同样是叛乱被牵连,李丰失败后,其女李婉被判与贾充和离流配辽东,贾充只能坐看老婆遭殃。贾充能做到朝廷第一人,不是没有理由的。

    更何况,当王凌失败后,毌丘俭与文钦继之而起。文钦在投奔东吴后,甚至鼓动郭淮效仿夏侯霸入蜀,与自己一道两线攻伐司马师。

    也正是由于郭淮的这段污点,所以改朝换代后,其他世族有功的加官进爵,无功的按例降封,而郭淮一脉却被剥夺了阳曲侯。直到其孙郭正,才得到一个安慰性的汾阳县子。如若不然,只怕如今的郭家已经拥有了阳曲县公的封爵。

    所以当初郭配郭仲南将女儿嫁给裴秀与贾充,未尝没有借姻亲消除大哥的行为对郭家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借以表明太原郭氏的立场。

    毕竟无论裴秀还是贾充,都是司马氏的心腹与得力干将。

    可惜这段历史,在后世注定是看不到的。因为当郭家得势后,肯定会竭力美化自己的家族,将所有的污点洗涮干净。

    除了郭奕以外,坐在王济身边的一人,年纪大概在三十上下,却让张韬留上了心。不但因为此人便是后来“五胡乱华”中、匈奴汉国的建立者刘渊刘元海,更是由于他那高达两米身高。哪怕坐在那里,也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威压。

    刘渊乃是南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刘豹去年去世后,朝廷以刘渊代理匈奴左部帅。如今天下一统,朝廷想要对五部匈奴进行整顿,刘渊闻到了风声,便开始四处探听消息。

    认真说起来,自从咸熙元年(公元264年,魏元帝曹奂的年号)十五岁时成为质子,刘渊在洛阳已经待了十五年。在如何对待刘渊这个问题上,虽然不是朝廷的主流,却也泾渭分明地分成两派。

    一派认为刘渊不可大用,毕竟非我族类,一旦授予其权柄,必然难制。另一派认为,自古天子守在四夷。朝廷既然要怀远四夷,当然要树立模板,让四方夷人畏威怀德,刘渊便是一个很好的模板。

    再说是人才而不用,也让朝廷有遗贤在野的恶名。

    前者有太子中庶子孔恂、国舅杨济以及齐王司马攸等人,后者以光禄大夫、祁侯李憙以及王浑王济父子为主。

    在刘渊身边的,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年则是他的儿子刘和,身高大概也只比他矮上几分。父子二人均是人高马大、相貌非凡,这样的人物,也难怪朝廷对他又爱又惧。

    就司马炎本人来看,他是欣赏刘渊父子的才华的,但同时也对此人有着深深的戒备之心。比方说,当初秃发树机能在凉州作乱,屡折封疆大吏,司马炎无可奈何之下向朝臣求取对策。当时祁侯李憙便推荐刘渊挂帅。

    他说:“陛下诚能发匈奴五部之众,假元海一将军之号,鼓行而西,可指期而定。”

    但是这番话遭到了孔恂的反对,当时就进谏道:“李公之言,未尽殄患之理也。”

    什么意思呢?

    孔恂直接怼起了李憙,说李公这话说的不太对,如果想要消除祸患,这么做肯定达不到目的。李憙听后顿时怒气勃勃,反驳道:“以匈奴之劲悍,元海之晓兵,奉宣圣威,何不尽之有!”

    你说我推荐刘渊达不到目的?凭匈奴人的强悍,刘渊的熟悉兵法,让他们奉命去显示皇上的圣武,怎么可能达不到目的!

    然而孔恂接下来的一句话,彻底让李憙无言以对,也让司马炎放弃了任用刘渊的打算,他说:“元海若能平凉州,斩树机能,恐凉州方有难耳。蛟龙得云雨,非复池中物也。”

    刘渊能不能平定树机能,我不担心。但是树机能已经这么厉害了,假如他能够平定凉州斩杀树机能,朝廷还能再收复凉州吗?

    以刘渊之才能,加上坐拥匈奴部众,一旦他得到凉州,正如蛟龙得雨,已经不再是池中之物。陛下你怎么可能给他施展的空间?

    如果说一件事情还不能证明司马炎的态度,那么另外一件则更加明显。那就是王浑王济父子屡次在他面前推荐刘渊出任伐吴方面军司令。

    之前由于王浑一直推荐刘渊,司马炎也是动了好奇之心的。一直想见识一下这个刘渊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值得王浑再三在自己面前说项。

    等到见了以后,他不由感叹道:“刘元海容仪机鉴,虽由余、日磾无以加也。”

    由余是春秋时期人,其先人由于种种缘故流落西戎,到了他这一代,也算是半个西戎人了。最终被设计留在了秦国,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即所谓“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

    至于金日磾,原先乃是休屠王之子,霍去病西河之战大破匈奴,迫降浑邪王和休屠王。休屠部族人也因此被掠为奴隶,金日磾便被没入后宫养马,最后为汉武帝发现,赐姓金氏。等到汉武帝驾崩后,金日磾竟以异族之人,与霍光、上官桀和桑弘羊一起成为顾命大臣。

    这两个人,算是西晋之前中原任用异族之人的典范。

    司马炎毕竟第一次见到刘渊,对他的才能并不了解。将之与二人对比,主要侧重于他们的外在,比如说样貌和谈吐。

    刘渊两米多的身高,在一众一米六、七的人群当中,绝对算得上出类拔萃的存在。加上他长得仪表堂堂,谈吐见识也是非凡。说由余、金日磾在样貌谈吐上也未必超得过手他,算的上是很高的评价了。

    即便如此,王济还是觉得司马炎对刘渊的评价太低,回复道:“元海仪容机鉴,实如圣旨,然其文武才干贤于二子远矣。陛下若任之以东南之事,吴会不足平也。”

    对于王济的推荐,这次不但孔恂依然反对,甚至连弘农杨氏的杨济也站了出来:“臣观元海之才,当今俱无其比,陛下若轻其众,不足以成事;若假之威权,平吴之后,恐其不复北渡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任之以本部,臣窃为陛下寒心。若举天阻之固以资之,无乃不可乎!”

    刘渊的才干在当今群臣之中,没人比得上。陛下您若是不重用他,他伐吴也派不上什么用场。但若是授予他太大的权力以树立威望,那么平定吴地之后,恐怕他就不再向北渡江回师了。

    刘渊非我族类,怎么可能跟我们是一条心?现在委任他治理匈奴左部的事务,我们已为陛下您感到担心,若是还要将天然险阻之地赐给他,这怎么可以呢?

    正是由于二人的劝谏,司马炎最终还是没有任用刘渊。所以说,刘渊如今在洛阳的地位很是尴尬。

    他就如同鸡肋一般,想用又不敢用,不用又觉得可惜。尤其当初他是作为质子进入洛阳的,如今父亲刘豹已经去世,按照道理该放他回去统领部众。然则朝廷虽然封他为匈奴左部帅,却继续将之羁縻在洛阳。

    张韬从父亲张华娓娓道来的语气中,亦能感觉到对此人的赞赏。

    由于南匈奴部众从后汉初年便款塞内附,被安顿在河套地区,二百余年来一直是中原王朝雇佣兵的存在。由朝廷出钱出粮出土地,南匈奴则出人帮助朝廷打仗。

    无论是当初窦宪的“燕然勒铭”,还是班超的“经营西域”,亦或者到了后汉桓灵时期攻伐西羌、镇压黄巾,南匈奴都在其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南匈奴可以说是浸沉汉化日久。尤其是曹操将匈奴分化为五部之后,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不但在每部以汉人担任司马以监管匈奴部众,更采取“名实分离”的策略。

    简单说,就是将匈奴首领羁縻在京城,让次一等的人物回去监国。比如说南匈奴末代单于呼厨泉就被曹操留在了邺城,而是派遣右贤王去卑回去监国。

    也由此,匈奴的贵族子弟开始急速汉化。当初汉朝为了笼络匈奴,不断派遣公主和亲,所以这些匈奴贵族纷纷改姓刘氏,以汉朝的外甥自居。而五部匈奴的首领,也都是由这些改姓刘氏的匈奴贵族担任。

    比如说,左部匈奴之前由刘豹担任左部帅,刘豹死后由其子刘渊担任。左部主要由休屠部组成,也叫屠各部。所以刘渊在洛阳,也经常被一些世家子看不起,被称之为“屠各子”。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