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关陇

兖州之行 第27章 清流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国子监的凉亭之中,一群文人雅士手执酒樽,信步闲行。当此六月,荷花盛开、竹林茂盛,又有鸣蝉切切,传于耳中。

    众人在廊桥之内,顺着水边观看水中百荷奔放,便有一人轻声吟道:“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结修根于重壤,泛清流而濯茎。我辈于尘世间熙熙攘攘,想独善其身何其难哉!”

    说话之人乃是甄城县公曹志,当下为国子监博士。他的父亲,正是大名鼎鼎的曹植曹子建。

    曹志原本只是曹植的私生子,按理说无法继承父亲的爵位。无奈曹植的嫡子曹苗早夭,这便给了他上位的机会。

    曹植死后,曹志继承陈王之爵,而后被改为济北王。魏晋之间乃是禅让,所以曹魏宗室子弟按例降封,他也由济北王改封为甄城公。

    只是作为前朝宗室,在新朝掌权是不可能的了。大晋建立后,他便被打发到国子监担任博士,平时教授子弟,倒也自得其乐。

    他方才所咏,乃是曹植《芙蓉赋》中章句。面对反复多变的朝局,他也深感无奈。虽然躲在国子监中教书育人,但是朝政的云诡波谲仍然像幽灵一般波及开来。

    人群之中除了曹志之外,还有太常卿郑默,太常博士秦秀、庾尃、刘暾、傅珍、郭颐、太叔广等人。这些人大多都是出身名门,因为种种缘由得以居于清流。

    比如说郑默出身荥阳郑氏,身为九卿之一的他继承了父亲密陵侯郑袤的爵位;庾尃出身颍川庾氏,乃是当初任党中坚庾纯之子;秦秀则是原曹魏骁骑将军秦朗之子,魏明帝曹叡去世时,秦朗一度成为辅政大臣;刘暾父亲是司隶校尉刘毅;傅珍出身北地傅氏……

    这些人如今聚集在一起,只为了一件事,那便是齐王的复出。

    郑默听到曹志首先表情心意,不由道:“令尊之才天下无双,惜乎有魏之世未得其用。如今朝政纷纷,我辈如何能够独善其身?”

    郑默是人群之中年纪最大的,他此番带着太常寺一帮同僚前来,也是面对着齐王的复出,想商量出一个妥当的法子。毕竟掌管着太常寺这一亩三分地,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衣冠都是他的分内之事。

    群情涌涌,他有些拿捏不定。

    若对齐王礼轻,难免受到士林非议;要对齐王礼重,他又担心陛下心中有意见。今日齐王之于陛下,正如当初曹植之于魏文,所以他才要过来请教曹志。

    曹志听到郑默的话,不由沉默了起来。

    父亲的事情是他心中永远的痛,就是由于当初父亲与伯父曹丕争嫡,导致有魏一朝始终防范宗室。不但父亲郁郁而终,无数族内才干之士也被排挤出朝政之外,以至于后来面对司马家族的篡权时,只能束手就擒。

    如今大晋刚刚建立十多年就上演了前朝的闹剧,让他啼笑皆非之余,又有一种深沉的悲哀。这股悲哀在他心中激荡不已,忍不住停下来将酒樽斟满一饮而尽。

    感受着现场的沉闷,众人再无心赏玩,不由唉声叹气相顾无言。因为他们都清楚,这次齐王复起,只怕免不了就藩的下场。

    这么多年来,当今陛下对齐王的忌惮他们都看在眼中。然而对于他们这帮读书人来说,总归心中还有几分奢望。

    司马家上位的路子虽然血腥了点,总归“禅让”这出大戏唱的圆满无缺,就《周礼》而言,一切该做的都已经做了。

    但是他们总归还是希望有一个明君圣王能将这江山继续下去,对于这一目标,齐王无疑是最适合的人选。

    然而,以目前的形势看,齐王能够留在京师以“周公”身份辅佐储君已是不幸中之大幸,想要继承大统,早在陛下平灭江左的时候便丧失了希望。

    刘暾看向众人,轻轻道:“不如我等一起上书陛下,晓以周公之事,只要齐王留在京师,总会有个万一之想……”

    郑默摆了摆手:“暂时还不到时候,我等此时上书,只会让齐王难做。待来日早朝,且看群臣百官是何态度再做处置。”

    他转过头看到太常博士秦秀一言不发,不由道:“玄良有何计策以教老夫?”

    秦秀此人嫉恶如仇,自从出任太常博士,十余年不得升迁。在太常寺中,主要负责在重大节日中引导皇帝乘舆,凡王公大臣去世需要追加谥号的,都需要他来议定。

    比如说太傅、郎陵公何曾去世时,诏书下到太常寺,询问何曾谥号,秦秀考据何曾生平事迹,直接送上一个“缪丑”。

    名与实爽曰“缪”,怙威肆行曰“丑”。

    在秦秀看来,何曾此人资性骄奢、不遵规则,活着的时候没有被弹劾,死了以后就该加个恶谥。不然没法警惕其他王公大臣,礼教也会由此而名存实亡。

    可以想象,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多大的风波。

    何曾虽然品行不端,但是在“高平陵之变”前便投靠司马氏,乃是司马家族得以上位的旗手。更是在当初立储的问题上旗帜鲜明地支持司马炎,若真是按照事实赠予谥号,也没法与这帮心腹老臣交代,自然而然地,司马炎将“缪丑”谥号驳了回去,而是给予他一个“孝”的谥号。

    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

    这个谥号实在算不上美谥,但也基本涵盖了何曾的一生。

    因为这件事情,秦秀可以说在朝廷中一炮而红。他不但看不惯何曾,也看不惯当初弑君的贾充,当初二王争功时,他也是旗帜鲜明地站在王濬一边。总而言之,这个人把礼教学到了骨子里了,但凡遇到不平之事,总是忍不住仗义执言。

    太常寺有如此干将,郑默在朝廷里话语权也很足,所以平时对秦秀分外看重。秦秀的意见,他也一向很重视。

    感受到众人探寻过来的目光,秦秀苦笑道:“各位何必看着在下,秀所能做的,不过是‘尽心劝谏’四个字罢了。”

    众人闻言,知道“尽心劝谏”已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极限。剩下的,就要看时势是否站在齐王一边。然而如今洛中诸王尽已就藩,只剩下一个齐王孤掌难鸣,哪怕有他们这群人摇旗呐喊,也未必能够改变什么。

    曹志从悲愤中回过神来,看到众人如丧考妣的样子,却是道:“想要齐王留在京师,为今之计只有从太子身上下手,只要能够证明太子无法处理政事,然后上书陛下让齐王行周公之事,则齐王留在京师便水到渠成。”

    郑默抬起头,见到曹志一边饮酒一边看着满池荷花,不由赞叹道:“甄城公不愧陈思王之后,我等受教。”

    随着齐王去除丧服,整个朝政如同石子入湖开始惊起阵阵波澜。

    ——〇〇〇——

    张韬得到二哥提醒,当下也便上了心,回想这几年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不仅将朝政当前的形势捋了捋。

    当初司马家族为了巩固政权,采用《周礼》进行复古,建五等爵制以回馈功臣勋贵,也借此大封宗室。那个时候,司马家族的人,基本有些功劳的都会被封为诸侯王。

    随着政权的稳定,司马炎开始暗中削弱支系较远的诸侯王给大宗带来的压力。

    四年前,也就是咸宁三年的时候,鉴于自己生病期间朝臣差点让齐王上位的教训,司马炎采用荀勖与冯紞的建议,让诸王就藩。

    建国时期所封的二十七个同姓诸侯王中,没有一个王是他的儿子。所以到了这一年,他便做出规定,以后非皇子不得封王。而他的儿子,哪怕尚在襁褓之中也纷纷封了王。

    这样做,当然是为了打压旁支,提高大宗的影响力。

    虽然很多人都以为齐王还有上位的希望,但在他看来齐王就藩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很可惜,貌似父亲对齐王留在京师还抱有执念。

    朝廷百官之中,有人希望兄死弟及,有人希望父死子继。但是父亲则是希望齐王能够留在京师辅佐太子的第三种人。若是太子愚鲁不可辅,齐王取而代之他也不会反对。

    父亲虽然是司马炎的心腹,按理说应该如同荀勖冯紞一般,以司马炎的意志为意志,但以他看来,父亲更看重江山的稳定。

    这种执念,甚至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只希望,在齐王就藩这件事情上,父亲千万不要被波及。

    至于裴浚的死,暂时只能静观其变。毕竟当初一起参加宴会的六七个人,只有裴浚死了。真要是被人诬告,他也有话说。

    “鹊桥仙”建立之初,他几乎事必躬亲。到如今已经逐渐放手,开始对酒楼查漏补缺,不断从细节去完善。日常中,已把重点转向了学习。

    这是一个崇尚神童的时代,纵观后汉以来历史,几乎每个大家族的崛起过程中,都会有不世出的天才出现。

    便如当初的袁安,一手建立起汝南袁氏,直到五世后的袁绍袁术,尚受其遗泽。

    又如颍川陈氏的陈寔、颍川钟氏的钟繇、颍川荀氏的荀淑,都是家族崛起的决定性人物。

    而每个人天才儿童,从小所受到的赞誉都非常人能及,六岁称象的曹冲、七岁让梨的孔融、八岁通《诗》的钟会,九岁明《老子》的王弼……这些人从小在别人恭维的目光中长大,所得到的关注度自然也远超于常人。

    对于范阳张家来说,父亲张华算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从一介寒门一跃而进入中枢。但哪怕以父亲的聪明,也以晚达为憾。这也是当初父亲写作《鹪鹩赋》的原因。

    说是晚达,父亲当时也不过是二哥如今的年纪罢了。以此观之,可以窥当代崇尚神童风气之一斑。

    尤其是曹操的儿子曹冲,用父亲的话说就是“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聪明程度甚至超出了成人。

    但是他能感觉的到,父亲对他的态度是复杂的。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