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帝国风云录

正文 第七十二章 漫长之路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二章 漫长之路

    八月,折彦直赶赴大同。

    从进入宁武关开始,他就感受到了一种紧张的战争气氛。

    虎烈府通报各州县百姓,近期大漠诸蕃有可能南下寇掠,女真人也有可能二次攻击大同,西夏人在黄河一线虎视眈眈,随手准备乘火打劫,代北的形势非常危急,为此,李虎和府司恳请云中百姓,众志成城,上下齐心,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自己的家园。

    军队从初春开始大练兵,每个月都在大同和金河山一带进行一次实战演练,这种大规模的练兵加剧了代北的紧张气氛,也鼓起了代北人戍守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百姓们在农耕畜牧之余,积极响应府司的号召,修路筑城,采矿运粮,不管男女老少都自觉自愿地无偿奉献自己的劳动和血汗。代北的作坊和作坊里的工匠c雇工们延长了劳动时间,竭尽全力赶制武器,炼制药材,缝制衣物为了生存,他们愿意付出所有的力量。代北的商贾们在府司和都商税院的组织下,纷纷南下到京畿c江淮c荆襄和四川一带进行商贸回易,争取在最快时间内建立多条安全的回易通道,为代北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

    代北的官员们深入到田间地头,安抚和督导百姓们为保护家园而战。各级学堂学府里的教授c助教教育自己的学生们,代北大小庙宇的僧道告诉虔诚的信徒们,为了保护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要勇敢的战斗,要和敌人血战到底。

    这种同仇敌忾誓死血战的气氛早在六月李虎迎娶西夏公主,宋金夏三国重臣到大同恭贺的时候,他们就亲身感受到了,并且亲眼目睹了代北人为保护家园而无私无偿c无怨无悔地做着一切,他们已经做好了为保护代北而献身的准备,他们愿意和代北共存亡。

    大宋人因此而担心,担心李虎南下,所以折彦直很自然地估猜李虎可能要南下发展;女真人因此而变得更加谨慎,如果二次攻打大同再次铩羽而归,那对金国是个严重打击,所以宗翰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绝不会攻打大同;西夏人因此而畏惧,李虎摩拳擦掌,自身实力不断增强,他肯定要主动攻击,而他不可能主动攻击大宋和金国,他要打就要打最弱的对手,而西夏显然是最好的目标,所以察哥以攻代守的策略是正确的,但西夏若想实现以攻代守,必须结盟大宋和金国,否则西夏人的日子就难过了。

    折彦直一路思索,在走过金沙滩,站在河边沙滩上,缅怀那些曾经战死此处的大宋将士们的时候,他忽然明白了李虎的心思。李虎在代北大张旗鼓地进行战争准备,正是要破坏宋金夏三国联盟,扭转虎烈府的不利处境。

    李虎在西征半途而废,西夏遭受重创而大宋叛乱迭起的情况下,其主要对手就是金国,但西夏和大宋深切感受到李虎的威胁,为了削弱和遏制李虎,他们必然要联合金人打李虎。虽然目前大宋和西夏都不会和金国发生冲突,但这种冲突是存在的,迟早都要爆发,为此他们和金国结盟,利用金国打李虎,让金国和李虎两败俱伤,这对他们非常有利。

    金国的确要打李虎,再加上黄龙府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西帐的宗翰即使不想打,黄龙府也会逼着他打。李虎大张旗鼓地进行备战,等于告诉金国,你要来打,我们就是两败俱伤,你是否愿意承担这个损失是否愿意跳进大宋和西夏的陷阱

    宗翰当然不愿意,黄龙府权衡利弊后也不会眼睁睁地跳进陷阱。金国不打,宋金夏三国结盟打李虎的计策遂告失败,代北战场随即陷入对峙,这正是李虎所需要的,虽然李虎没有从被动转为主动,但整个战局开始对他有利,接下来他能否由被动转为主动,就要看天下大势的发展。

    从这一点考虑,李虎目前不具备南下的条件,他如果南下,大同就空虚,金夏两国可以联手攻击代北,李虎随即顾此失彼。现在李虎处在代北各方对峙僵持的中心,他一动,对峙僵持之局随即发生变化,形势就对李虎不利了。

    那么,李虎对未来的预期是什么他打算如何彻底扭转不利局面

    折彦直见到李虎之后,很坦率,把汴京要联合金人攻杀李虎的事详细告之,把太原的担心一一说明,最后他直接问李虎,“你是不是打算南下”

    李虎矢口否认,“我曾对郓王有过承诺,我绝不南下,我虎烈军绝不会越过边境进入两河之地,更不会踏足中原。”

    折彦直望着李虎,心脏砰砰乱跳。他和李虎接触很长时间了,对李虎的个性也有所了解,如果李虎用各种理由来解释,他倒愿意相信,但今天李虎一句话就否决了,这说明李虎的确有南下的意思,而且懒得掩饰了。你愿意信就信,不愿意信就拉倒。

    李虎也瞪着眼睛望着折彦直,眼神凌厉,丝毫不掩饰他内心里的愤怒。

    他的确愤怒,对汴京非常失望,对太原也同样失望,但这个世上若想活得更好,活得有尊严,对个人来说需要优秀的品质和坚韧的性格,对虎烈府来说,却需要实力,没有实力,你就是被一群狼群蹂躏的对象,你只有任人宰割的份。

    西征夺取贺兰山,曾是李虎冲出包围的一个办法,但现在看来,这个策略是失败的,李虎错误地估计了契丹人的力量,一个立国两百余年的王朝竟然在瞬间丢失了江山社稷,一个曾以万里大漠做为坚实后方的王朝竟然在草原上没有立锥之地,这是李虎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事。契丹人无法重建大辽,无法牵制金国,对女真人形成实质性的威胁,那么李虎也就没有办法集中力量打西夏。

    同样,李虎也错误估计了大宋的实力。老爹的故事毕竟是故事,李虎不愿相信,也不可能相信,但随着李虎陷入汴京的皇统之争,随着大宋北伐军在幽燕两战两败,随着河北山东爆发大叛乱,他不得不相信大宋的确是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大宋已经腐烂透顶,即使李虎帮助郓王夺取了皇位,赢得了皇统之争,也无法治愈大宋的腐烂。西北人深陷“山中”,云山雾绕,看不清,盲目乐观,盲目自信。

    在李虎看来,皇统解决不了大宋的问题,郓王也无法推翻大宋赖以立国的根基,将来郓王也不可能修改大宋的国策,就如神宗皇帝一样,虽然他雄心勃勃,要变法,要富国强民,但最终他还是无法抵挡朝野上下的猛烈“攻击”,不得不放弃变法,重新走上老路。

    神宗皇帝和王安石的变法为什么失败这种变法最终会不会富国强民司马光和旧党的反对是不是纯粹因为权益之争显然事实不是这样,元佑党人不是利益之徒,他们反对变法不是纯粹因为权力和利益受损,而是对变法的预期非常悲观,认为变法无法改变现状,只会把大宋推向另一个极端。从蔡京推行新政二十年来看,新政的确没有富国强民,相反,新政严重伤害了百姓,没有富国也就算了,伤害百姓的后果却太可怕了,暴乱是一种必然。

    蔡京的新政不同于王安石的新政,新政蜕变了,但任何变法都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做出国策上的修正,及时做出变化,蔡京新政蜕变就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变化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因为新政蜕变就否定蔡京的新政,这对蔡京而言不公平。如果神宗皇帝和王安石坚持变法,坚持二十年c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王安石的新政难道就一成不变这是不可能的,政策肯定要依据形势不断做出变化,所以谁敢说王安石的变法最终不会伤害百姓最终不会像蔡京一样走上既伤民又祸国的不归路

    李虎自从知道自己的身世后,阅读了大量这方面的文章。大宋自元佑党人案就禁止老元佑党人的学术和文章,但大辽因为对大宋变法非常关注,几十年来收集了大量新党旧党的文卷,其中很多汉人文士长期研究大宋的变法内容,试图从中找到有助于大辽的东西。李虎把燕京一扫而空,这些文卷最后都搬到了大同,李虎因此有幸从新党c旧党,从大辽这个第三者的角度,详细了解了大宋的变法和因为变法而产生的激烈党政。

    李纲和宇文虚中的到来,给了李虎进一步了解大宋和解读变法的机会。随着对大宋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变法和党政的了解越来越详细,李虎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想法,他同意李纲和宇文虚中坚持变法的观点,但为了变法打击对手,不但把对手赶出朝堂,还禁止对手的文章学术,从肉体和思想上彻底扼杀对手,这显然是错误的,这必然会导致新政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他认为不但要推翻元佑党人案,让元佑党人进入朝堂,还要在变法中融合两派之长,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国策,既富国又强民。

    若想做到这一点,必须改变大宋立国之根基,而要改变立国之根基,首先就要改变大宋的权力分配结构,让武将进入朝堂,削弱和遏制文官的权势,只要这样才有可能彻底改变大宋的立国基础,但要做到这一步,仅仅更换皇统远远不够,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推翻大宋的赵氏王朝,不过这办法太粗暴,太血腥,有可能让中国崩溃陷入,陷入长年的混战。这个教训历史上太多,如汉之后有三国,晋之后有五胡南北朝,唐之后有五代十国,所以这办法不能用,只能用另一种办法,挟天子而治天下。这在历史也很多,远古有伊尹c周公,汉有霍光,到了魏晋南北朝,权臣辅佐幼主演变为权臣夺取国祚,所以此后挟天子治天下者基本上都变成挟天子而夺国祚了。

    李虎决定走这一条路,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但从历史上来看,也是一条成功的路,只要自己的命够长,运气够好,中国迟早都是李家的天下,自己也将建立一个李氏王国。这条路既能造福百姓,又能稳定中国,同时还能立国开疆建下万世功业,何乐而不为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