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帝国风云录

正文 第三十七章 痛苦的汴京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 痛苦的汴京

    女真人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但汴京却认为做得还不够,还要给女真人更多的好处,以便让这帮野蛮的强盗乘早滚回东北老家去,这也是汴京在女真人提出具体议和条件的第二天便让副相张邦昌陪同康王赵构到金营做人质的重要原因。

    女真人的条件里除了以宰相c亲王为人质外,还包括金五百万两c银五千万两c绢綵各一百万匹万匹c牛马各万匹,割让太原c中山c河间三镇c尊金帝为伯父。

    这几个条件里,尊金帝为伯父,事关大宋尊严,但汴京不要尊严,愿意接受。

    割让三镇其实包括这三地以北的所有州县,也就是说,宋金两国的边界是以此三镇划分,那么大宋北部只剩下黄河天险,毫不客气地说,大宋事实上就是把河东c河北拱手送给了金国。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接受的条件,但汴京接受了,很爽快的接受了。

    至于金银绢綵牛马,汴京根本不缺,只要几天时间就可以全部送过去。

    汴京为什么要答应这些匪夷所思的条件小皇帝是不是疯了汴京的大臣们是不是失去了理智

    不是,小皇帝的头脑非常清醒,大臣们也很理智,之所以答应这些条件,是因为小皇帝和大臣们要迫不及待地拿到全部权柄,是要让小皇帝牢牢坐稳皇位,是要确保权力和利益得以重新分配。在他们的眼里,皇位c权力和利益要高于大宋的尊严,要远远大于现在被掳掠而去的损失。

    今天的汴京,的确不堪一击,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不管是主战派和主和派,甚至逃跑派,都清楚地知道,汴京守不住。

    当北虏长途奔袭两千里直杀汴京,一路如无人之境,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宋的根基已经动摇了,大宋已经腐朽到了极点,老皇帝主政虽然只有二十多年,但已经把大宋推进了败亡的深渊,谁也无法挽救。

    此时此刻,汴京若想守住,需要什么最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上下齐心的朝廷,就是要号令如一,但老皇帝内禅,避难江南,恰恰摧毁了这个最最致命的要害。

    汴京地理位置不好,燕云一旦丢失,无险可守,这是大宋历任皇帝,包括这一任老皇帝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北伐的重要原因,但北伐事实上失败了,这一点老皇帝清楚,蔡京童贯也清楚,所以老皇帝听说金军要入侵,马上慌了,征询蔡京的意见,而蔡京对时局一清二楚,他毫不犹豫,马上建议皇帝到江南另建朝廷,其实这背后的意思就是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放弃汴京,放弃河北c中原,和北虏隔江对峙,徐图良策。

    蔡京为什么这么悲观他自己做的事,自己酿造的苦果,他当然知道,他知道大宋就是一个空架子,一推就倒。北伐的两战两败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不是大宋的军队数量不足,也不是大宋将士不会打仗,而是大宋的朝廷,从上到下,彻底烂了。

    这一点童贯也清楚,他多年主掌大宋军事,常年在西北鏖战,他事实上已经是一个武人,不过是一个阉帅而已,所以他采取的办法和蔡京截然不一样,他相信只有利用武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宋当前的危机。

    结果,两个斗了二十几年的人,在这个关键时刻,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蔡京的计策对汴京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而童贯的计策相比较而言,远忧大于近虑,暂时对汴京还没有造成致命的威胁。

    小皇帝和大臣们从梁师成的嘴里得知老皇帝要到江南重建朝廷,当即傻了眼。

    江南之地,沃野千里,郡县千百,是大宋经济最发达c财富最丰厚的地区,也是蔡京c童贯和朱勔父子经营最久,根基最深的地区。

    现在清楚了,知道蔡京为什么要先期南下江南,老皇帝为什么要匆忙离开汴京,而高俅为什么遵从老皇帝的圣旨,在正月初五金军正在逼近汴京的时候带着五千禁军飞速南下了。

    老皇帝南下,蔡攸为行宫使,首要目标就是镇江,而镇江府的知府正是蔡京的次子蔡绦。蔡京南下,宋焕奉旨护送。宋焕是江淮荆浙路制置发运使,是蔡京大儿子蔡攸的嫡堂妻弟。这一趟护送,蔡京及其家族千余人,全部走了,蔡京c蔡攸及其门下,全部弃官而走。蔡京南逃淮浙,影响非常大,其后公卿士大夫遣家出京者比比皆是,十家九空。

    小皇帝降旨将朱勔放归田里也是一个重大失误。朱勔是老皇帝的心腹,他机逃离开封,返回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将成为老皇帝在江南重建朝廷的重要助力。

    朱勔在平江府乃至整个东南地区就是土霸王,地头蛇,平江府包括浙东c浙西两路州县自通判以上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出自朱勔门下,而且他还私自养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东南小朝廷,就是指朱勔的势力。蔡京虽是仙游今属福建人,但在杭州经营已久,势力很大。童贯早年曾在杭州主管明金局,几年前出任江淮荆浙宣抚使,围剿方腊,全权处置东南事务,短短几个月之内,即封官高达四千七百多人,而且他奏请皇帝取消了花石纲,所以他在东南也有相当的势力。

    老皇帝凭借这三个人在东南的势力,重建朝廷轻而易举。只要东南诸路都听老皇帝的,小皇帝和汴京朝廷还有什么用西北现在都听郓王赵楷的。河北山东等地叛乱迭起一片混乱,小皇帝和汴京朝廷的命令根本不起作用,如今再加上金军入侵掳掠,河北州县投降者此起彼伏,即使有人愿意听汴京的,圣旨也送不进去。

    这一看就很清楚了,小皇帝和汴京一旦失去了东南的财赋,失去了西北的武力,在没有钱粮武器的支援,没有勤王大军的支持下,他拿什么戍守京师

    小皇帝和汴京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议和,不惜代价议和,先把金军赶离京畿,先保住汴京,然后再解决东南的老皇帝和西北的郓王,等到国内稳定了,小皇帝把皇位巩固了,再集结大军北上征伐收复失地。

    攘外必先安内,现在内患已经足以摧毁国祚了,小皇帝哪里还顾得上阻御外寇

    主战派叫得很凶,信誓旦旦,拍着胸脯发誓可以守住汴京,先前丢失白马渡的何灌甚至在前线战死了,但大家心里其实都发虚,包括李纲,他也没有阻止小皇帝议和,仅仅扣留了割让三镇的诏书而已,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勤王大军身上。

    最先赶到汴京勤王的是都统制马忠,他从京西募兵而回,和金人在顺天门外大战。结果不言而喻,打败了,新兵没有战斗力。

    就在汴京几乎绝望的时候,种师道c姚平仲带着西北军到了,这大大缓解了汴京的防守压力。其后,荆襄的范琼也到了,至二十一日,各路勤王大军已达二十多万人。

    这时,李纲上奏,建议小皇帝统一城内城外各路军队的指挥权,以便协同作战。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小皇帝听到这个建议,对李纲产生了怀疑。李纲是不是要独揽军权李纲一度得到梁师成的招抚,而梁师成是老皇帝的人,由此不能不让人怀疑李纲的居心。

    小皇帝和李邦彦c吴敏等中枢大臣商议之后,任命种师道为同知枢密院事,另设京畿c河北c河东宣抚使司,由种师道任宣抚使,指挥勤王援兵和原先驻在城外的亲征行营使司的前c后两军,李纲则指挥亲征行营使司在城内的左c中c右三个军和其他城防部队。李纲无奈,不得不接受这种安排,把戍守汴京的重责交给了种师道。

    宗望见大宋勤王之师越来越多,而宗翰的西路军攻击大同受阻,李虎返回大同的时间越来越近,随即下令,叫完颜阇母率军于真定c邯郸一线驻守,以防虎烈军杀进河北,叫刘彦宗率汉军于浚州c黎阳驻防,确保黄河渡口畅通无阻,他自己则率六万选锋军一边向北后撤,一边继续胁迫汴京,以讹诈更多的钱财。

    小皇帝看到勤王军队来了,自己这个皇帝的圣旨还有作用,心情好了,信心足了,随即召李纲c李邦彦c吴敏c种师道c姚平仲等人商议退敌之策。

    李纲c种师道主张,扼守黄河渡口,断绝金军粮道,坚壁勿战,待金军粮草断绝c人马困疲c渡河北归时,再乘其半渡而击之。都统制姚平仲则认为金军在黄河两岸南北呼应,根本不存在半渡而击之的可能,他建议小皇帝速战速决,夜袭金营,必可一战成功。

    小皇帝怦然心动,采纳了姚平仲的建议,但京城里的投降派担心激怒金军,导致形势一发不可收拾,暗中通风报信。

    二月初一日,姚平仲率军夜袭金营,由于消息早已泄露,金军事先已有准备,结果宋军大败,姚平仲弃军逃跑,金军乘胜攻城,被率部前来接应的李纲击退。

    小皇帝和宰相李邦彦把夜袭金营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了李纲身上,罢免了李纲,并派使臣和割地专使带着国书和割让三镇的诏书c地图等到金营谢罪。

    小皇帝和李邦彦的做法激怒了汴京军民。二月初四日,太学生陈东上书,李纲乃社稷之臣,李邦彦c张邦昌乃是社稷之贼,请求罢免李邦彦,再用李纲。李邦彦下朝,被汴京军民围住,遭到一顿痛打,代表皇帝出面威胁汴京军民的一帮宦官竟然全部被打死了。

    小皇帝大骇,知道这样下去会失去军心民心,无奈之下被迫再用李纲,拜李纲为尚书右丞c京城四壁防御使。李纲复职,即日下令杀敌者厚赏,鼓励将士们奋勇杀敌。

    但就在这个时候,从东南和西北同时传来不好的消息。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