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帝国风云录

正文 第十七章 未来的大宋官学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 未来的大宋官学

    李虎听懂了。在赵明诚看来,荆公的变法治标不治本,由此为新政而创建的学术理论也失去了支撑作用,所以,必须要创建一种全新的学术思想,以这种全新的学术思想来支撑新的变革策略,而新的变革策略首先就是改变大宋的基本国策,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实施变法,既不要过度集权也不要权力失衡,因此需要重新分配皇权和相权c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继而制定和实施新的官制,新的财经制度,既治标又治本。

    赵明诚的改革思路完全符合李虎和虎烈府的改革思路。以李虎和虎烈府的想法,中兴大宋就是推倒重来,但这种办法目前看来不现实,大宋中兴还是要以大宋原有的礼法为基础,但不能修修补补,必须动一个大手术,既治标又治本。

    李虎很兴奋,也很激动,他总算找到了一条看上去比较正确,也很符合虎烈府利益的治国策略,急切间,他非常想知道赵明诚所有的完整的变革构想,“叔父,那么在你看来,我们是不是要即刻构思一个全新的学术思想,创建一个全新的学派”

    赵明诚和李清照面面相觑,哭笑不得。这个孩子自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若论行军打仗还是不错,但说到做学问却是一窍不通,竟然闹出这么大的笑话。

    “使相,这做学问,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构建一个学术思想更需要多年的积累和研究,至于创建一个学派,那不但需要一帮志同道合的大儒和门生弟子年复一年的努力,更需要有超绝的天赋和独特的创新,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李清照笑了起来,慢声细语地说道,“你不要急,这方面你叔父和我已经有了个大概的想法,我们慢慢告诉你。”

    李虎尴尬不已,其实这话说出来之后他就后悔了,太无知了。

    赵明诚的眼神有些恍惚。他想起了李长浩,还有自己和李长浩在太学的日子。李长浩在自己的心目中地位很高,亦师亦友,但谁能想到,李长浩的命运如此乖蹇,而他在逃亡的过程中竟然没有把超绝的学识传授给李虎。难道说,李长浩从逃亡那一刻起,他就放弃了一切那李虎为什么又有今日不可思议的成就李长浩永远都是一个迷一般的存在。

    “变革是大宋中兴唯一的路,你要承担大宋中兴之责,自然就要变法,而若想变法成功,你必须有一帮忠诚c坚定的支持者,这一点至关重要。”

    赵明诚这时想到了王安石,当年他重用亲故,并被台谏大臣斥之为堵塞贤道,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变法阻力之大,其中之艰险,岂是一般人所能想象。

    “你起自辽东,兴于代北,虎烈府目前的班底都是北方汉蕃,而大多数文臣来自于辽国,依靠这些人根本无力推行新政,最多只能立足于西北。”赵明诚一针见血,李虎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就当前的形势来说,你尚未在西北立足,也没有进入汴京,更无法确定你掌控大宋权柄发起变革的时间,所以,现在正是你为下一步的变革做准备的最好时机。”

    “要变法,首先要推动变法的人,你原来的班底算一部分,而今你到了西北,要在西北扎根,那么西北的文士肯定也要算一部分。我说过,在变法这件事上,政治群体有南北地域之分,新党基本出自南方,旧党基本出自北方。我们现在既不要新党,也不要旧党,那么把这两部分文士除掉之后,你在西北只能重用支持变法的非旧党文士。”

    “当今大宋,在学术思想上,并立三大学派,一王安石的新学,二是二程颢c颐的洛学,三是张载的关学。除此之外,还有温公司马光的朔学和苏氏父子的蜀学,这两个学派在学术思想上无法和上述三大学派并列,又都是反对变法的守旧派,是元佑党人,而且蜀学还远在西南,所以这两个学派的文士,我们不考虑。”

    “二程的洛学同样是反对变法的守旧派,虽然在北方,但同样不考虑重用他们的弟子。”

    “这样就剩下两个锐意改革的学派,新学和关学。”

    “王荆公的新学,我们肯定不能用,元丰党人,更不能用。现在新学c新政就是皇帝和汴京用来推托责任的工具,谁沾上了谁倒霉。你在北方,却公开用王荆公的新学做为学术理论来推动变革,其阻力太大可想而知。另外,元丰党人大都来自南方,这次蔡京一系又遭到血洗,而吕惠卿c蔡确c章惇c曾布c蔡卞等新党派系在这十几年里陆续被蔡京排挤完了,尤其曾布,更是被蔡京列入了元佑党人藉,他和你祖父一样遭受了不白之冤,家人门生弟子被一扫而空。可以这么说,自蔡京一系遭到血洗后,元丰党人尤其是南方的元丰党人已经所剩无几了,也就是说,新学就此走向了没落,而新党步旧党之后尘,就此成为了历史。”

    “这样就很清楚了,北方只有关学是支持变法的学派,关学的学术思想又是当今大宋三大学派之一,而你的根基又要扎在西北,那么你不用关学用什么你不用关学的弟子你还能用哪个学派的弟子”

    李虎恍然大悟,喜笑颜开。

    运气,我的运气太好了,谁能想到,长安的关学就是未来大宋变革的思想理论基础,这也太神奇了。李虎连连摇头,感觉不可思议。世上的事巧合者多,但像今天这样巧合的也未免太少了。

    看到李虎高兴得手舞足蹈的样子,赵明诚和李清照相视而笑。本来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李虎不知道,他竟然要李清照出面,帮他把元佑党人都请到西北来,其实元佑党人的魁首级人物大部分都在西北,如果把他们的子孙后代请出来,那不要说变法,李虎能不能西北立足都难说。

    “叔父,那张载先生是否在长安”

    “哦,他早就去世了。”李清照笑道,“算起来,他去世已经快六十年了。”

    “那他的弟子呢是不是都在长安”李虎追问道。

    “他的弟子怎么可能都在长安”赵明诚笑道,“不过,他有几个弟子非常出名,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蓝田吕氏四贤和潏水先生李复,而潏水先生李复就在陕西,现为秦州知州。”赵明诚捋须而笑,“说起来,他还是你的下属啊。”

    还有这样的好事李虎嘴都笑开了,“那蓝田的吕氏四贤呢”

    “这四位兄弟名气太大了。”赵明诚摇头道,“你一个都请不到。”

    啊李虎有些傻眼。

    “不要对孩子胡说八道。”李清照瞪了赵明诚一眼,然后对李虎说道,“吕氏四贤,最出名的是老二吕大防,他曾官至右宰相,和范纯仁共掌国事。后来章惇主政,新党复出绍述,这位章惇公报私仇,把吕大防一贬再贬,活活把他气死了。吕大防的哥哥叫吕大忠,而他的两个弟弟吕大均和吕大临更了不起,尤其吕大临,是吕氏兄弟把关学洛学化的核心人物。”接着李清照叹了口气,“不过,这四兄弟都不在人世了。吕大防最后一个去世,距今也快三十年了。”

    原来如此,怪不得赵明诚说一个也请不到。吕大防是元佑党人,是旧党,反对变法,那么吕氏四兄弟是不是都反对变法关学既然支持变法,那吕大防为什么反对变法吕大防为了反对变法,所以把关学洛学化了

    “吕氏兄弟反对变法”李虎问道。

    李清照知道李虎误会了,急忙解释道:“吕氏兄弟都是当代大儒,关学洛学化主要是指他们在关学的学术思想里融合了洛学。至于在变法这件事上,吕氏兄弟的分歧很大,老大吕大忠和老三吕大均就支持变法,而老二吕大防和老小吕大临就反对变法,不过他们属于旧党中的温和派,就像新党的曾布一样,曾布也是温和派,变法温和派。”李清照看看李虎,郑重其事地说道,“变革是件改天换地的大事,你不仅需要变革派,需要坚定的盟友,同时也需要旧党中的温和派,需要一些朋友。”

    赵明诚用力咳嗽了一声,脸上的笑容有些僵,显然不同意李清照这句话。

    “张载去世后,关学出现了两大趋向,一个是以吕氏兄弟为代表的关学洛学化,一个是以李复为代表的关学之正传。所谓关学之正传,是指以潏水先生李复为首的关学弟子禀承关学学风,独传太虚即气之说,坚持关学之正流,而所谓关学洛学化,是指吕氏兄弟在张载死后,转而师承二程洛学,以洛学的义理心性学说影响和同化关学核心思想。”赵明诚说到吕氏兄弟转学洛学的时候,眼里多了些轻蔑之色。

    李虎稍加沉吟,问道:“叔父,如果我们以关学为变革的学术思想理论,那要不要承认关学洛学化”

    “当然要承认。”赵明诚毫不犹豫地说道,“学派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是好事,这也表明了儒学博大的胸怀。”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关学和洛学本来就有很深的渊源。”李清照在一旁补充道,“洛学就在洛阳,它的门生弟子非常多,而洛阳的西京国子监和嵩阳书院又是各学派集中之地,如果你打算把关学做为未来变革的学术理论,那你就要走关学洛学化这条路,不但要让关学吸收洛学的精华,还要吸收新学c朔学c蜀学的精华,甚至包括象数学的优点,这样博采众长,关学才能发扬光大,才能给大宋国策以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将来关学如果成为官学,朝廷以关学取士,你还怕没有人推行变法”

    李虎连连点头,接着问道:“叔父,接下来我们干什么”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