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帝国风云录

正文 第十八章 黑暗中的明灯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黑暗中的明灯

    “接下来,我们需要讨论未来大宋变革的方向,它的策略,它的具体政策,然后改造关学,而改造关学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把新学的变革思想融合到关学里。”赵明诚说道,“改造传统儒学是变革最重要的内容,儒学不改,我们就无法为变革提供理论根据。”

    “关学的新学化”李虎好奇地问道。

    “不,是新关学。”赵明诚的口气非常坚决,“以后关学洛学化可以提,但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新关学。”

    “那我们是以潏水先生李复的正传关学为主,还是以吕氏兄弟的洛学化关学为主”

    “吕氏兄弟都不在了,尤其吕大防还是元佑党人,而他们的后代又没有特别出色者,所以,这个重任只能交给潏水先生李复。”赵明诚说道,“潏水先生李复是张载晚年收的一个弟子,无书不读,犹钻横渠气学,以博学称著关中,是世所公认的关学正传之人。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李复登进士第,后来入仕为熙河转运使c中大夫c集贤殿撰,现为秦州知州。这个人经常在长安大学堂和横渠书院讲学,门生弟子遍及西北。”

    赵明诚看着李虎,非常严肃地说道:“李复今年七十有四,是关学硕果仅存的第二代弟子,由此可见他在西北的地位。假如他能辅佐你,愿意帮助你推行变革之策,中兴大宋,那么近期,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稳定西北,并在西北迅速扎根。你拥有了西北,成了大宋的西北王,你什么事不能做你什么事做不成功”

    李虎心潮澎湃啊,太激动了。他可以想象的出来,一旦李复公开支持自己,那么西北各地的关学的门生弟子马上就会响应,而李复的这些门生弟子大多在西北各地府署供职,如此一来,自己在西北就能迅速立足扎根,在西北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也会迅速得到落实,发展壮大的日子指日可待啊。

    不过,李复七十四岁高龄了,说死就死了,没多少年活头,要利用的话趁草,否则就迟了。

    “叔父”李虎迟疑道,“潏水先生一直坚持关学之正传,他愿意改造关学”

    “关学的核心思想不会改动,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也是李复的底线,越过了这个底线,你就是杀了他,他也不会干。”赵明诚笑道,“关学的变革思想较为温和,而荆公的变革思想非常激进,我们称之为顿革,但这次我们的变革步伐更大,变革思想更激进,所以我们必须对关学做出改造,而我们所要改动的,就是张载在关学太虚即气和天人一气的学术思想上所提出来的一系列政治思想和变革思路,好的保留,不好的废弃,没有的我们就加上去。”

    “比如关学提倡学贵以致用的思想,这个很好,这和坐而论道的洛学c蜀学有质的区别,风格上和王荆公的新学几乎一模一样,这显示出了关学独树一帜的在实践上的理性思考,这个我们要保留。”

    “比如张载极力提倡恢复西周典章制度的宗法制。所谓宗法,就是封建世族的继承法与继统法,宗法制就是周代首创的典章制度中最核心的内容。张载论宗子法,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复古主张,而朝廷则一直宣扬要恢复礼制,正好,两者不谋而合。我们姑且不论是否要恢复宗法制度,也不管宗法制是否着重于从观念上强调以宗法意识统人心厚风俗,我们只要求恢复礼制。有了这个改革思路,我们就可以着手修改官制,重新分配皇权和相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尽可能解决或者缓解因为过度中央集权而造成的一系列弊端。”

    “张载还提倡研习兵法和恢复井田制。这两点提得好,这符合我们的变革思路。我们可以从研习兵法出发,修改兵制,可以从研究田制出发,修改赋税制度等等等等,诸如此类,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告诉李复,只要他能用关学来给我们的变革提供理论依据,将来关学就是官学,就是大宋唯一的官方正统儒学,这个诱惑太惊人了,李复根无法拒绝,而由此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惊人利益,更是李复和关学所不敢想象的,所以,李复一定会答应,关学一定可以为我们的变革大计而服务。”

    李虎呆呆地望着赵明诚那张兴奋的脸,惊叹不已。

    很长时间以来,李虎对大宋几十年的变法没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对未来大宋的变革也没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方案,但今天赵明诚给了他一个惊喜,不但让他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大宋过去的变法,也给他提供了一个未来变革的思路和策略。

    李虎非常激动,有了这个变革的策略,他就找到了走向未来的路,找到了虎烈府发展壮大的方向。

    赵明诚夫妇给黑暗中的李虎点亮了一盏耀眼的明灯,这份恩情太厚太重,李虎不知道如何报答他们,一时间感激涕零,情绪有些失控。

    李清照明白李虎的心思,伸出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后背,“我们是你的亲人,我们愿意为你做一切事情。”

    李虎心里一酸,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从未谋面的母亲,泪水霎时盈满了眼眶。李清照眼圈一红,当即把李虎揽进了怀里,“孩子,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不会再离开你。”

    李虎心弦颤栗,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顿时滚了下来。

    赵明诚和李清照相视无语,想到过去的事,想到二十多年来的坎坷,两人也是黯然伤痛。他们这么做,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自己,但更多的是把李虎当作了他们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他们可以牺牲一切,甚至不管对与错。

    良久,李虎稳定下来情绪,问道:“叔父,我是不是陪你一起去秦州拜见潏水先生”

    “不,你暂时不要去,汴京的形势错综复杂,而河北战局更是瞬息万变,你哪里都不要去,就待在洛阳,以便应对局势。”赵明诚笑道,“我和你婶娘去秦州,多则两个月,少则一个月,一定回来。”

    “叔父有多大的把握说服潏水先生”

    “我有绝对的把握。”赵明诚说道,“但是,在离开之前,我必须知道大宋未来的变革方向,或者,你心里大概的一些想法。”

    李虎稍加沉吟,说道:“我们最早的想法是推倒重来,也就是要,颠覆大宋的基本国策,重建礼法制度,但这几个月到了洛阳后,我们对大宋有了更详细的更直观的认识,我们意识到推倒重来的危险性非常大,难度更是极其惊人,于是打算在大宋礼法制度上的基础上做出修改,继续走文荆公的变革之路,不过相比他的改革思路和策略,我们的步伐要更大一点,不但要在财经制度上进行矫正,还要在官制上做出修改。”

    赵明诚赞许地点点头,问道:“能具体的说说吗”

    “我们和西北人结盟的时候,就有一个明确的思路,那就是坚决废弃以文制武之策,未来的大宋不但要提高武人的地位,更要文武并重,文武共理朝政,共享权柄。”李虎说道,“文武并重是未来的大宋国策,我们要在此国策上修改大宋官制。”

    赵明诚略感吃惊,愣了半天。在他的变革思路里,以文制武这个国策还是要贯彻执行的,这是确保中央集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谁知李虎第一个要废除的就是“以文制武”之策,这让他措手不及,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赵明诚可以估猜到李虎要挟天子而号令天下,但将来怎么发展,赵明诚不知道,李虎可能会篡国,也有可能做个中兴名臣。在赵明诚看来,大宋只要坚持“以文制武”的国策,坚持“不杀大臣”这个祖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氏皇帝还是有很大机会掌控权柄,而李虎可以做个类似于周公c霍光或者郭子仪那样的中兴名臣。但是,现在李虎要坚决废弃“以文制武”之策,让武人共享权柄,其实也就是给他挟天子而号令天下披上合法的外衣,只是这样一来,李虎得到武人的绝对拥戴,“黄袍加身”不过是时间问题。

    赵明诚略加思索后,决定不再考虑这些未来的问题。未来的问题未来解决,自己只要做到以变革中兴大宋c以变得强国富民的目的就可以了,有些事不是自己这种人物应该思考的或者有能力去解决的。

    “还有呢”赵明诚问道。

    “守内虚外c将从中御这些基本国策必须废弃,这些东西不放弃,兵制就无法革新,即使了革新也达不到目的。”李虎说道,“对于大宋来说,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要打仗,所以兵制的改革迫在眉睫。还有就是财经制度要改革,现在大宋的财政已经崩溃了,要马上推出新的制度,要即刻改善财政状况,否则军队拿什么打仗”

    李虎说了很多,都是当前最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要实施变革才能解决的问题。

    赵明诚一一记下,并承诺李虎,在他返回洛阳之前,一定拿出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变革策略。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