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历史军事 -> 关陇

百年归一 第28章 九品中正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长久以来,贾充与荀勖、冯紞一党,而任恺、庾纯、张华、和峤等人则相互声援。如今张华因灭吴之勋,朝野上下大多支持张华出面主持朝政,陛下决断不下,便推自己出来分散双方火力。

    他叹了一口气,虽说自己亦期望能够开府治事、执掌朝政,然而却不希望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说张华不得开府乃是由于威望尚不足以压制正反双方,那么自己被推上前台就纯粹是一件摆设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势必让正反双方的怒火都喷在自己身上。

    更何况如今陛下为了制衡功勋元老,已准备扶持国舅杨骏走上前台。伐吴之役让杨济出任副都督,便是最明显的信号。

    功臣世家、宗室诸王与外戚之间,陛下最信任的必然还是外戚。

    之前最信任贾充,也是由于其女乃当今太子妃。加上他本身的功业所建立的威望,足以弥合朝堂明面上的纷争。

    然而贾充在伐吴过程中一直反对伐吴,已大失朝野所望。其长女又是齐王妃,无论将来是太子上位还是齐王上位,对他来说并无不同。

    在齐王还因故滞留京师期间,陛下不可能赋予他太大的权柄。当初大赏群臣时,陛下收回其开府治事的特权便是明证。

    想到这里,卫瓘想要陈说利害。最主要的是,以当前的朝望来说,张华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看了看司马炎,又看了看贾充,他还是将话咽了下去。

    木已成舟,说又何用?

    他有心想将话题转移到张华身上,以便提醒陛下莫忘了还有此人足以担当治国之重,便道:“说到子弟俊逸,陛下知张茂先之幼子乎?”

    “朕怎会不记得,传闻此子入学馆三日便可背诵《急就篇》,以区区五岁之龄完成此成就,足以骇人听闻。让朕免不了对太子也多了几分期待。”

    司马炎放下酒樽,看向卫瓘道:“莫非此子又有惊人之举?”

    “可不是嘛!臣有幼子名岳,比此子略大了几岁,近几日与蒙童玩耍,却传说此子入学馆三个月,便将蒙学五篇倒背如流。以此观之,此子之才智,并不逊于张茂先,张家后继有人啊。”

    “真有此事?”司马炎闻言也颇为震惊,“如此天赋异禀,称之为神童亦不为过,为何之前会说此子愚鲁?莫非是张茂先有意藏拙于人?”

    “传言多不可信,只怕是伯玉(卫瓘的字)言过其实啊。”贾充一向与张华不对付,听到卫瓘主动提起张华,虽然乃是迂回侧击,他又如何不明白卫瓘的想法?

    “若是名不副实,早晚必见分晓,又能隐藏的多久?”司马炎想起太子年已二十有二,再对他寄予期望,也是自己的一番幻想了。他悠悠道,“子不教乃父之过,太子学问不彰朕亦有责任。是时候抽个时间前往东宫走一趟,考察一下太子的学识了。”

    卫瓘与司马炎探讨教子问题,引起贾充内心伤感。他前后有二子,均在幼年夭折。听闻司马炎欲要前往东宫,不由心中一动,于是离席道:“启禀陛下,老臣不胜酒量,唯恐失仪,且容老臣告退!”

    “爱卿回去好好休息,朕就不挽留了。”司马炎想到太子问题,亦是莫名心烦,眼看天色已到傍晚,是时候起驾回宫了。对于贾充所请,也没多做挽留。

    卫瓘瞥见贾充身影走出台上高柱,当下启奏道:“陛下……”

    “爱卿有话请说,朕洗耳恭听。”

    卫瓘欲言又止,如是再三。

    司马炎见状不由取笑道:“难道爱卿也喝高了不成?”

    卫瓘摇摇晃晃,来到司马炎所坐胡床(类似于现在的折叠椅)前,“扑通”一声跌倒在地,司马炎见状急忙上前相扶。

    卫瓘拽着司马炎衣袖,借势扶着胡床,无限感叹道:“这个座位可惜了!”

    司马炎聪明过人,如何不明白卫瓘的想法?如果能够更换太子,他又何必让自己的傻儿子在太子的位子上坐了十四年?

    他长吁一口气,缓缓道:“爱卿是真的喝醉了。”

    卫瓘见状,刹那间冷汗淋漓,他只感觉全身力气瞬间被抽空,当下竭尽全力地施了一礼,告罪道:“老臣失仪……”

    ——〇〇〇——

    延嘉里的巷子中车水马龙,大家都想一睹神童真容。

    面对汹涌而来的人群,即便张韬做好了准备,仍然低估了粉丝的热情。

    不得不说,前世的遭遇与现世五年的反思,已经让他吃透了这个世道的规则。即便相隔一千七百余年的时空,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想要在这个世道取得成功,也像后世一样,家世、颜值与学识,多多益善。

    魏文帝曹丕时期在两汉察举制的基础上,设立了“九品官人法”,后世又称之为“九品中正制”。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每州设立一名大中正,掌管该州数郡人物的品评,每郡则设立一名小中正,对大中正进行辅助。

    只要籍贯在本州,无论人在何处,都在大中正的品评名单上。就相当于后世的高考,无论是小学中学在哪里上,高考必须要回原籍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至于品评的内容,则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家世、二是行状、三是定品。

    为什么要考察家世?

    因为假如某人祖上是汉奸,肯定不能让他做大官。假如祖上是老革命根正苗红,进入官场也绝对比一般人便利,跟后世的政审没什么区别。

    行状又是什么呢?

    由于九品中正制是由察举制演变而来,保留了察举制的某些特点。你有什么品行,在乡里名声如何,孝不孝顺,才能如何,分类标注,都给你记下来,作为授官的参考。

    这一点也类似后世的提拔前公示。

    唯一的区别是,后世领导要提拔某人,先进入公示期,没人举报问题,到时候就可以授官了。而此时做行状,则是根据社会舆论对你评价,公示期是整个前半生。

    至于定品,则是整个考察流程的最后一关。

    在“上”、“中”、“下”三品中,依次细分,便成为九品。比如说“上品”,有“上上”、“上中”、“上下”三个品,这时候定的“品”,叫做“乡品”。顾名思义,也就是乡里乡亲给你打的分,决定你以后做官的资格,所以又叫做“资品”。

    在九品之中的一品也即是“上上”之品,被称为“圣人之品”,一般不轻授,成为虚品。毕竟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只有无限接近于完美。于是二品便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品,又称之为“灼然”,意思为“明晓天下事理,信誉卓著之人”。

    定品之后,便获得做官的资格。所做官的品级,又叫做“官品”,在资品与官品之间,随着时代与形势的不同,往往相差三到四级。

    也就是说,一旦你的乡品被定位二品,那么做官至少从五品官开始做起。假如你的乡品被定位五品,可能只能从九品官开始做了。那么你做一辈子官,能不能做到五品还不一定呢。

    随着出任大中正的乃是各大世家的人选,家世在三者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在某些州品评的时候,只看家世。出身寒门者行状再高也只能屈居下品,而某些世族子弟即便品行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对于张韬来说,家世已经有了。虽然张家没落已久,然而他父亲张华已是广武县侯,只要他不是不忠不孝的叛逆之徒,按照惯例至少会给他定个四品。

    对于颜值,在这个时代,长的帅的人总是很容易博得众人的好感。哪怕有圣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教导,也仍然克服不了这些学子以貌取人的陋习。

    还好,他长得虽然不像潘岳与夏侯湛那么帅气,至少也是唇红齿白,只要不长残了,以后说不定也是小帅一枚,惨不到左思那种程度。

    想象左思由于容貌丑陋,不但围观群众会丢之臭鸡蛋,连老爹对他都嫌弃。所谓才华,在这里完全输给了相貌,也是悲凉的体验。

    如果说家世决定了一个人的下限,当你出生在权贵家庭,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三餐不继是什么体验。那么学识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一个惊才绝艳的人,即便没有家世的衬托,也仍然有能力一手建立出豪族。

    只不过这种天才少之又少,也只能如同“上上”之品一般虚无缥缈了。

    如今张韬家世有了,虽然不是如同颍川荀氏、琅琊王氏那样的豪族,由于父亲张华的发达,也足以庇荫到下一代。

    颜值不差,拥有更广阔的的视野与学识,那么接下来所需要做的事情也就一目了然了。

    那就是,充分利用当前所拥有的资源为自己造势,在更高的品级上起家。

    还好,当他在学馆中背诵出蒙学五篇,名气注定会到来。

    当然,目前的形势不过是开始,一口吃不成胖子,步子迈的太大也容易扯着蛋。前世的学识始终是前世的。能否适应乃至改造当前的社会,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能够掌握多少社会资源。

    而资源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首推金钱。

    无论商人的地位有多低,这些道貌岸然的世家大族都在拼命搂钱。如同和峤那般,富比王侯却仍然舍不得几枚李子,已经不能用吝啬来形容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